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1-08-15林成芳龚亚芬马红珍
林成芳 ,陈 实 ,龚亚芬 ,马红珍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中共秀山县委党校,重庆 秀山 409900)
一、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概况
1.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界定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是指由渝东南地区的各民族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存习俗、生理特性及所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群体特性、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凝聚着该区域人群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该区域人群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渝东南地区主要包括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一区四自治县”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尤以土家族、苗族人口最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共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
2.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征
(1)共性与差异性并存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其共性主要表现在,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是该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存习俗、群体特性等有一定的共同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该地区有土家族、苗族等各少数民族长期繁衍生息,各民族均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特有的语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有的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以及特有的历史传承和手工艺技能等。
(2)保守性与批判性并存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保守性与批判性特征是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关键。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保守性是指该地区民族文化不易被同化,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因为此才使得该地区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区别开来,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批判性是指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但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而且还能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优势,使得该地区民族文化能够满足该地区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强烈冲击下仍得以传承与发展。
(3)时代性与流变性并存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与流变性是指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常表现为一种非显著性的变化。从主流看,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基本上不是由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智力成果(当然,有一些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是个人独立完成的智力成果),而是由某一群体集体完成的发明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成果也由该群体成员共享。随着时光流转,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这种变化发展并不是一种自觉的变化,而是该民族文化的众多传承人的个体智慧和该民族文化本身不断地融合的过程,而其每一次融合都是微小而不显著的,很多时候甚至并不是一种人类有意识行为的结果,然而正是众多融合的共同作用铸造了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流变性的特点。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流变性特点实际上是其活态性和历史传承性的必然体现。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大多数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具体创造人几乎是不可考证和无法确认的,也就使得保护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具体权利主体的确认成为了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二、保护与传承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意义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千百年衍生、存在、融合在该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俗风情的独特产物,是对该地区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更是该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积累。无论是歌谣、传说、故事、神话,还是信仰心理、节庆礼仪无不彰显当地各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对自己祖先光荣历史的记忆和复兴民族文化的渴望。保护和传承渝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就能使完整的、系统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传统文化传递到年轻一代的民族成员身上,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促进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不断提炼、总结、传承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流变性特征。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渝东南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并加以合理开发,对于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民族文化的根本就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则是开发的基础和根本[1]。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而对其进行盈利性的开发利用必将成为一种趋势。试图以任何方式禁止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盈利性开发,将该地区民族文化用“象牙塔”保护起来,既不可行,也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渝东南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保护与传承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
1.民族文化生存力式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渝东南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长期以来深受汉文化影响,本土文化逐渐走向衰退。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汉文化越来越占据渝东南民族地区主流文化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渝东南民族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民族记忆逐渐消失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叙述方式,渝东南地区的民族语言、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医药、民族建筑等正走向衰落。渝东南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但能说本民族语言的人已经很少;民族服饰也只有参加大型活动或者因从事服务行业的需要才穿戴;民族建筑也在不断减少,原有的苗族木屋、土家族吊脚楼如今大多被现代砖瓦房代替;一些传统习俗、民俗节日在人们头脑中逐渐被淡化,特别是年轻一代人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更是知之甚少。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族记忆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
3.民族文化供养不足
由于民族文化产品成本高,市场容量有限,文化事业单位自我造血功能不足,所以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借助于外力的支持。但是,从资金来源看,渝东南地区经费投入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地方投入不足。渝东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经济基础差,财力有限,而民族文化事业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回报周期较长,地方政府投资的动力不足,所以在地方财政中,民族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占比偏小、总量不足,“跛脚”现象严重。二是上级支持有限。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整体对外宣传不够,在区域外影响力不足,加之缺乏较大的文化产业号召力,向上争取的资金额度较小。三是产业融资困难。近年来,渝东南各区县将民族文化的元素注入了旅游业,这对发展民族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契机。但旅游产业发展周期较长、见效较慢、融资难度太大。并且,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景点打造等需求的投入较多,而对文化本身的投入就更加有限。
4.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缺失
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的方式与手段明显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渝东南民族地区文物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民族文化保护重视不够,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渝东南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出台的一些文件也仅限于原则性的表述,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保护与传承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对策建议
1.分类清理与深度发掘民族文化是前提
由于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形态各异,只有对各民族文化的现状有比较全面、详尽、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到有的放矢[2]50。因此,保护与传承渝东南民族文化,首先要分类清理和深度挖掘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弄清楚到底要保护传承什么,重要的、紧急的又是什么。具体来讲,应首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重庆市民委、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的牵头下,组织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保护专门机构,协调和指导本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二是做好清理分类工作,抓紧制定整体保护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员,深入开展这些民族地区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对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详细地调查摸底、登记、建档;三是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确定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利用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轻重缓急确定重点,制定方案,如要对黔江区的后河古戏、高炉号子,石柱自治县的土家斗锣,秀山自治县的傩戏、阳戏,酉阳自治县的面具阳戏和彭水自治县的鞍子苗歌系列等7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进行重点保护。
2.加大民族文化资金投入力度是保障
民族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力度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保障。一是重庆市应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整理、研究、翻译、出版的力度。二是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队伍里来。三是地方财政应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并确保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3.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才是关键
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成一支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并授予其荣誉称号、颁发艺术津贴等,鼓励和支持传承活动;开展少数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建立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录,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和爱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及其训练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基地为主干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和表演水平;在渝东南“一区四自治县”轮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通过文艺汇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艺节(剧)目,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人才;给民间艺人定期发放生活补助,解决其生活困难,激发其培育新人的积极性,避免“人亡歌灭”的悲剧发生。
4.选择好民族文化传播载体是重要途径
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要敢于把它们推向市场,因为民族文化在市场中被认可是其在现代社会最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2]52。而民族文化要走向市场,就必须要借助合适载体。民族文化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在现代社会有发展机会的,如传统的民族烹饪、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品等,它们以自身的独特性给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增添许多有益的成份,使现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民俗节庆活动也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渝东南地区可以定期举办苗族的羊马节、土家族的牛毛王节等,以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和民族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对具有实用性、观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样式进行商业性开发,积极开拓民族民间文化的展览市场、演出市场、商品市场和旅游市场,并使之有机结合,使这些活动深深烙上民族文化的特性。
总之,要竭力保护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使其在大文化的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这样,它就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保持持久活力与生机。
[1]李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2]高永久,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