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于发展之三大贡献

2011-08-15王若宇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

贾 真,王若宇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探讨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贡献,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主题的凸显与丰富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论,是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继承的同时又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1]。建国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以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为理想目标,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改变长期战争给国内社会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如何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实施了传统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2]。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思想的合理继承,是与其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民生愿景,基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跨入世界前列,但是,长期注重GDP的增长,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资源消耗巨大、环境质量恶化等。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凸显,科学发展观才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坚持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凸显了发展的目的与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这是对发展目的和宗旨的凸显。在革命时代,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4],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胡锦涛同志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各项成果的享有者;在创造每个人平等发展的条件下努力实现全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扩大了享有发展成效的覆盖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其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其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深入了解民情、搜集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实现民利,使作出的决策、施行的措施、所做的工作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6]。

因此,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主题的凸显与丰富。

二、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方式的总结与升华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总结。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世界局势要求我们正确认清发展的方向,正确把握发展的方式。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科学把握的基础上,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是对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认真总结,要求我们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方向。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各国发展方式经验教训的总结。世界历史步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各国都在挫折与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式,各国经济都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民众却贫困依旧。这些国家的教训启示我们,发展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指标,而应该是包括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因素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因而必须树立和坚持发展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脉搏,着眼变化着的世界,系统总结国外在发展方式上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新发展方式,彻底摒弃了那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盲目追求高指标、高产量、高投入而造成社会发展经济化倾向严重的单向发展方式,进而着力构建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方式的升华。全面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和整体性,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一方面,全面发展既包含经济发展,也包含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全面发展既包含物质文明建设,也包含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和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地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平衡达到各得其所,而不是简单地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富裕人群与贫困人群之间进行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和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往,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保证代际直接的永续发展。所以,要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往状态,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方式的总结与升华。

三、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境界的更新与提高

第一,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与战略,是对发展内涵境界的更新与提高。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促进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温饱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及全球的发展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明确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完整地勾画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中心议题、以确立和阐述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新进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抓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跃升的必由之路。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对发展模式境界的更新与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的境界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高度重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的有机统一,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充分认识长期以来所累积的各种矛盾。“好”与“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必须以“好”为前提,彻底改变忽视发展质量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快”的涵义,因为较快的发展速度本来也是较好发展的体现和基础。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这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

第三,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对发展实践境界的提高与拓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实现科学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坚强保证。目前,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是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首要还是发展。发展对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好”与“快”协同并进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境界的更新与提高。

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8]我们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将科学发展观之“发展”的优势体现出来,以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以发展成果取信于民,以发展成果安定于民。

[1]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J].求是,2005,(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黄蓉生.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论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1).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