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2011-08-15姚志奋

关键词:英语专业主语应用型

姚志奋

(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姚志奋

(黄淮学院外语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翻译能力是外语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非英语专业学生是翻译的主力军,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应重视,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原则、培养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翻译水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要从提高教师翻译素质入手,压缩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加大翻译能力培养力度。

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翻译能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沟通世界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翻译能力愈发受到社会市场的重视。在当今的翻译实践中,非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主流;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它一般是由非英语专业人士来完成的,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已经成为非文学翻译的主力军。鉴于此,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愈发紧迫。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与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翻译教学,更加注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一、翻译能力综述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1]。由此引申,翻译能力指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那么,翻译能力的外延是什么?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翻译能力时的焦点。Albert Neubert指出,翻译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2]。这五方面的能力较全面地概括了翻译能力的外延。文军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3]。刘宓庆参照加涅关于学生习得素质的论述,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4]。王树槐还提出了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六个因素: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统协能力[5]。

上述学者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翻译能力的具体外延。笔者认为,具体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应侧重于双语双文化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强调应用性和技能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应如此。

毋庸置疑,翻译能力(包括口译能力)是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中最难的一项,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理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但事实并非如此。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原则、培养内容和培养主体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需加以改进。

(一)指导原则不利于翻译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先重读写,后重听说,翻译能力虽然被列为五项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得到的关注却很少。例如,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该《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造成了侧重培养听说能力,而忽视培养翻译能力。

(二)翻译能力培养内容缺失

2007版的《课程要求》虽然对翻译能力提出了一般、较高和更高的具体要求,但是,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根本不提及翻译,都没有全面系统介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偶有涉及,也只是针对课文所学短语或句型进行简单造句,这种机械的练习谈不上翻译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更遑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了。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处于边缘化地位。以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翻译能力的培养没有具体的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固定课时,仅仅是在课后练习中做一些简单的英汉互译练习。

(三)教师翻译素质有待提高

培养翻译能力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双语双文化能力、大量翻译实践经验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高校的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英语教学;同时,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翻译,缺乏翻译实践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目前许多高校缺乏高素质的翻译教师。这一问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因为他们大都处于非省会城市,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翻译教师。针对中国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师资问题,罗选民指出:“大学翻译教学缺少高质量的教科书,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缺少研究机构;目前没有一所大学公开表示他们要做有关大学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没有要培养从事大学翻译教学的教师的打算。[7]”

(四)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现状

根据对黄淮学院2010级部分同学一期来翻译作业的批改以及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归纳分析,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翻译水平亟待提高,他们的翻译作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主语选择问题

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在表达思想时往往突出主题而忽视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性语言,主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对句子结构、词语的选择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尤其是汉译英,确定主语是第一位的。而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调整主语的意识,常常以原文的主语为主语。

例1.他做实验时心不在焉,闯下了大祸。

学生译文:When he was making an experiment,he was absent-minded and caused a serious accident.

改译:Aserious accident was caused by 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making of an experiment.

改译之后,更符合英语物称主语的习惯,显得更地道。

2.长句处理问题

非英语专业学生面对长句翻译时,往往是照原文顺序翻译,而不知如何去断句、合句、调整句序。

例2.Yet as Indian ITcompanies are discovering as they develop local centers to service global customers,market access in China may add up to nothing if the country's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mmunity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lacks proficiency in English.

这句话是一个套嵌的状语从句。分析后,按照汉语表达逻辑,这句话有这么几层意思:(1)Yet as Indian IT companies are discovering;(2)as they develop local centers to service global customers;(3)if the country's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mmunity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lacks proficiency in English;(4)market access in China may add up to nothing。因此,要使这句话的汉译语气自然,就要调整翻译的语序,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大多数同学将此长句照原文直译为:

然而,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发现,在中国设立地区中心以期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时,进军中国市场的举动可能会毫无意义,要是中国软件专业的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英语水平不高的话。

这种译文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整个句子给人印象混乱,不合章法。也有少数同学调整了译文语序,使之更符合汉语的逻辑,容易让读者理解。译文如下:

然而,印度信息技术企业发现,在中国设立地区中心以期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时,如果中国软件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英语水平不高的话,这些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举动可能会毫无意义。

3.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成为制约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

例3.我从头到脚淋成了落汤鸡。

学生译文:I was drenched from head to foot like a chicken in the soup.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短语,分别是“从头到脚”和“落汤鸡”,但是大多数学生都采用直译,译文意思牵强。

改译:I was drenched from head to toe like a drown rat.

“Adrownrat”就是汉语中“落汤鸡”的表达。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一般鸡在下雨时都不回鸡圈,被雨淋得很难看,所以我们常用“落汤鸡”形容被雨淋的人;而在西方国家中,由于下水管道比较发达,容易滋生老鼠和其他一些害虫,所以下雨的时候,经常会从下水道里漂上来一些老鼠,所以在西方把被雨淋的人称之为“adrownrat”。通过上例可以看出,只有掌握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地道地翻译。

上述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因为它们大都处于非省会地级市,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软件水平和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可行策略

针对上述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

其一,提升教师翻译素质。教师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主体之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对翻译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需要进行继续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应给予投入,通过开设相关的翻译课程或利用假期开设培训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进行专门培养。另外,高校在招聘新进英语教师时,不仅要注重高学历,更要注重其实践经验,尤其是翻译实践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可以直接聘请一线职业译员以全职或兼职的形式充实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同时,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激励教师到翻译一线去,以提升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

其二,压缩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加大翻译能力培养力度。随着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大学英语基础课的教学,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重复高中所学知识。他们向往基础教学后续课程的学习。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已经开始在探索通过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已经把传统的四个学期大学英语单一模式改为1+3模式、2+2模式和3+1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第一、第二或第三学期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后面几个学期中选修包括实用翻译等后续课程。但这种做法只局限于少数生源素质好,教师素质相对高的重点高校,绝大多数高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虽无条件开设诸如实用翻译等后续课程,但同样也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抽出独立的课时,较为系统地开展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是:精讲理论、贴近实际、重在实践。之所以要精讲理论是因为翻译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语言转换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影响。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应撷取对他们最合适、最管用的内容,例如,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贴近实际是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采用的译例尽量来自于实际运用的语言或工作场景,要比较新鲜、要体现时代感,最好与其所学专业相关。重在实践是指要以学生的翻译练习为中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培养翻译能力之首要当属实际操作的磨练与积累,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能力。

翻译离不开语言与思维。因此,除此上述原则之外,应注意将比较系统的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与汉英语言对比作为学习培养翻译能力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例如:中国传统的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整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汉民族的主体意识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所以凡事都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语言上表现多以“人”作主语,大量使用主动语态。英语民族传统上以自然为认知对象,把自然作探索和征服的对象,因而主客二分,天人对立;西方哲学对自然持尊重客观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必然摆脱主体意向,导致客体意识,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由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这种哲学观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主客观严格区分,大量使用被动句。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具有较高适应性的教材,让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翻译,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2] Albert Neubert.CompetenceinLanguage,inLanguages,inTranslation[A]//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Beverly 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3 18.

[3] 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3.

[4]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032.

[5] 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2007-07-10](2011-02-15).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95/info34295.htm.

[7]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 58.

H319

A

姚志奋(198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主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