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2011-08-15吴丽娟

关键词:受教育者哲学马克思主义

吴丽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吴丽娟

审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实践主体性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哲学教育中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对受教育者实践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彰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推动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高校哲学教育;实践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变革的根本标志。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也才能针对高校哲学教育现状,更好地促进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体性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凸显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是不言而喻的,它认为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辨证过程,它不同于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因此,人在实践活动中就具有主体所特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三个特性彰显了实践主体的巨大能力:自主性是发挥实践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承认并重视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主体的“知行统一”

“知”是认识、理论,而“行”是指实践,马克思主义倡导“知”与“行”的科学统一,也就是实践主体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2]因此,学习理论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且在于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实践离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就会失去方向,理论脱离实践就失去意义。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过程,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哲学教育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才具有哲学教育的应有意义。主体不仅要“知”,更要“行”,在“知”与“行”的真正统一中,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目的。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主体性实践活动,我们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然而,在高校哲学教学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实践主体性地位的忽视,往往使哲学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引导,推动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是优化哲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哲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忽视

“哲学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终极意义的发现、人性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视为人类活动的首要关切和根本内容。”[3]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贯彻执行这一理念,高校哲学教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就不能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架思维机器,而要看成一种作为知、情、意综合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在当前的哲学教育中,忽视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要求,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把受教育者看作僵死被动的客体,对其进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而客观考试方法就是这种高校的哲学教育方式的一种极端的体现。近年来的哲学课程考试,无论各级各层次考试,大多都如同数理化课程一样有客观考试题,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包括多样化的“客观试题”,并拟定“标准答案”,哲学变成一种确定不变的客观知识体系。受教育者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没有自己的创造性,这种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视而不见,必然导致高校哲学教育效果欠佳。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哲学教学往往以掌握抽象、教条的哲学知识为目的,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哲学教师以传授、讲解哲学知识为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就成了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诚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并不是绝不可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解大量的哲学术语、原理等也许还需要这种方法。但科学的理论必须武装头脑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才具有价值。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哲学内容明显不为学生所感兴趣,也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一味灌输,就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甚至造成哲学教育的“污名化”。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知识对个体有无价值将决定个体对知识的接受、吸收与否,这就要求哲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哲学教材的修订,更重要的是真正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习理论,贵在践行。

三、以实践观引导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哲学并不是一味的高高在上,使人们只能感到仰望的自卑,而感觉不到践行的快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凸显了人的实践主体性,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教育必须依据现状,开拓创新,实现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一)切实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这一论断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哲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就高校教育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也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灌输式”为主,抹杀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强调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确立以受教育者参与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亦师亦友多交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课堂内外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课堂模式交互变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辩论、学生授课等方式经常变换,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原理、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当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标准。

2.修订教材编写体系

在高校哲学教育中,要达到受教育者的知行统一,增强哲学教育的人文精神,还需修订教学教材,甚至要突破传统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教科书固然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在新的情况下,僵化了的哲学编排体系,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当然,新的更合理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需要哲学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坚持哲学的本真精神,重新认识和强调“实践”,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通过实践去发展和实现人的本性,追求和达到人的解放。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但我们应尝试不同的方式,梳理和编排哲学教材内容,突出人的生存实践、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内容,最终是要恢复和增进哲学教材中的主体意识和哲学应具有的实践精神。

3.改革僵化的考试方式

现在高校中还普遍采取书面闭卷考试的形式对哲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形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以其作为普遍的甚至唯一的评价形式,则消极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教师迫于分数压力,以应试教育的老一套讲、读、念,而学生屈从于分数,不断地背、考、练。本应充满智慧、闪耀人性光辉的哲学教学,变成冷漠的功利主义的机械式操作,师生成为分数的奴隶,人的主体性沉沦了,学生分数越来越高,离哲学却越来越远。所以,僵化的客观闭卷考试方式必须改革,应该向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转变,以人为本,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构建多维立体式评价体系。

(二)立足实践活动,加快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

我们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要让其成为自觉的认识主体,但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学以致用方是为学根本,我们的哲学学习,就要立足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我们的哲学教育,也就应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此,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突出哲学教育的实践性:

1.教育理念的实践指向性

哲学教育要从单纯的哲学理论教育向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转变。理论联系实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方法论。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很难让大学生喜欢并主动接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立足实践,使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把抽象的概念融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让抽象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并指导和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哲学内容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教育对象的实践自觉性塑造

哲学教育以培养具有自觉性实践主体为重要目标,受教育者完美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立足实践。教师在哲学教育过程中,努力把深奥的知识体系教育提升为实际运用,引导受教育者主动驾驭知识,以实践的角色服务社会。人的社会化始终是一个复杂过程,高校哲学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使高校受教育者由自发到自觉,逐步成为完全自觉的实践主体,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高校哲学教育实践转向的题中之义。

哲学是人类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精华应充分应用到时代的变革实践中。哲学教育不应成为僵化、呆板、教条的理论说教,而应成为彰显实践主体性、塑造积极实践主体的舞台。高校哲学教育的实践转向,势在必行。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汤艳,谷亚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胡锦涛.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 [N].人民日报,2003-12-08.

G411

A

1673-1999(2011)05-0162-02

吴丽娟(1982-),女,河南新乡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法经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

2010-12-18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哲学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菱的哲学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