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
2011-08-15宣兆龙
宣兆龙,李 慧
(1.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河北石家庄,050003;2.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
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
宣兆龙1,李 慧2
(1.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河北石家庄,050003;2.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针对研究生课程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如何把握三个关健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有效方法,即凝炼教学内容,兼顾教材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方法,把握课外准备与课堂组织;活用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与课终考核的有机结合。
研究生课程;课程教学;有效性
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它不仅为研究生下一阶段的科研和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同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结构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提高,为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长久的学术支撑力。有效的课程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以最优秀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1]。如何针对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动态性、实践性,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凝炼
教材无疑是教学的根本,但教学却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照抄照搬,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再创新,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教学尤为重要。研究生课一般学时较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凝炼重组,把讲授的重点放在讲联系、讲方法和讲拓展上。
(一)内容体系的联系
所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作为教师,当然首先要熟悉所授课程的内容,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研究生教学不仅是面上知识的讲解,更侧重把握深层次的规律。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线、面浑然一体如参天大树。教师要做的就是削枝蔓、留主干,提纲挈领,以线带面,纲举自然目张。除了理顺课程的内部联系,还要挖掘课程与学科、专业及其它课程之间的外在联系,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和层次对所学知识的架构进行再认识。这种联系不要求如前一种联系那样准确把握,只需从宏观上进行初步的感性认知,其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留下外围端口。比如讲到装备的电磁环境防护,就要点到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与模拟、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装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预测、装备电磁兼容性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领域,让学生从更宽的领域来了解装备的电磁防护技术。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授方法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如达尔文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解决一般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2]。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而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能力只能在实践中体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即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启发的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安排以引探为中心的内容脉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来生成目标、生成有用信息、生成求解方法并最终导致问题的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领悟掌握了其间的思路与方法[2]。
(三)知识领域的拓展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加速度增长,而这恰恰是研究生教学活力的源泉。教师在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跟踪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在授课时及时补充介绍当前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融入与课程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另外,一定要把自身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学内容中,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就此指出: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师各自的科研活动及见解和成果,应该直接地成为他们的教学的财产”。[3]科研过程中的弯路、局限甚至失败也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引发学生的分析与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让研究生尝试将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拓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怎么教——课堂讨论的组织
近年来,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已经成为研究与实践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决定形式,说到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由于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是不同的,有些课程数学描述和理论性强,有些课程概念性和原理性的内容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工程化,教学方式也要针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选用。套用一句话,教学方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一般来说,经典理论、基本原理部分还是以讲授为主,但要注意提纲挈领归纳联系;技术实现、工程应用部分则以讨论为主,注意以旧引新,以疑引题、以例以理;技能训练、操作实践则以实验为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加深印象,强化教学效果。
由于研究生教学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已成了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4]。一堂优质的讨论课可以活化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有效的讨论必须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讨论。具体来说,要预先设计、给定研讨的题目,将学生置于一定问题情景之中。问题分为三类:呈现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由教材或资料给出,学生只需按图索骥即可获得;发现型问题,可能有已知答案,也可能没有已知答案,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创造性问题,没有固定或终极答案,需要研究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思索产生答案。选题首先要侧重后两种问题,即具备一定深度,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其次要具备一定广度,毋庸置疑选题当然要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切合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领域,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兼顾到与相邻知识领域的接口开放,以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另外,为了保证讨论效果,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方法、手段和实施方案,比如提供关键词或者布置有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充分阅读、消化、吸收。如果这些准备功课没有做足,课堂讨论也很难深入到一定层次。
二是集中与发散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讨论不起来,二是信马由缰,或者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都是要不得的。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体现驾驭课堂的能力,把握好集中与发散的关系,做到宏观调控,收放自如。
所谓发散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开展讨论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此为基础,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将得到尊重,其它学生则可以随时就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或者辩论,但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事实证明,这种课堂关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培养。
所谓集中就是教师要把握讨论方向、掌控讨论进程。讨论的主角是学生,但导演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2)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发言和表达思想有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作进一步补充。(3)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见解、方法不一定成熟,教师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思考。(4)点评作用,在总结陈辞阶段对讨论进行回顾和评述,特别是梳理问题,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从而对讨论效果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三、怎么考——课堂知识的深化
考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教学。考核方式客观上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把握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法有试卷、论文等。基于研究生教学自身特点,撰写课终论文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考核方式。
论文考核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平时课程教学效果,很显著的一点就是导致研究生放松平时的学习,认为只要集中精力抓一抓课终论文就过关了;二是课终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少研究生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拼凑应付,企图蒙混过关。因此可考虑采用“小作业+大论文”的考核方式,让课终论文真正和研究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小作业
所谓小作业就是完成课程某一阶段的学习后,围绕某一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小型学术报告,一般安排1~2次。由于研究生生源复杂,每个人专业基础不同,有的是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无工作经验,有的来自于工作经验丰富但基础知识欠缺,还有非本专业的学生,因此,为了提高专题报告的针对性,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说就是预先了解研究生各自的专业方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今后课题研究方向,再结合课程内容寻求研究生感兴趣的题目,启发其研究思路,讨论可能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可保证每个学生的报告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各有侧重,不至于雷同。另外,对学生的学术报告还应提出具体要求:必须占有一定数量的最新参考文献(鼓励外文文献),注明其出处或提供复印件;深入分析文献,综述该技术领域发展动向,指出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点)及局限性;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提出见解并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写出提纲,建议做出PPT。其中,特别要向学生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把这作为评判作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大论文
小作业主要通过课堂专题讨论实现,侧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大论文则是对小作业的进一步深化提高,侧重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大论文应以平时的专题讨论内容为基础撰写。考核论文内容来源于小作业,同时又是对前期专题研究的再认识和再生成。正是有了小作业的研究基础,大论文的质量才有所保证。考核论文的撰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获得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内容上进一步分析参考文献,提炼学术观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择切入点,开展相关分析研究;从形式上规范论文格式(核心期刊投稿要求)。鼓励学生瞄准高水平刊物积极投稿,让学生感到撰写学术论文不再是应付交差,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一项学术成果,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研究生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特点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凝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课堂教学自身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1]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8.
[2] 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 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28.
[4] 赵硕.我国研究生探究型教学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60.
G643
A
宣兆龙(197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装备运用环境及防护技术方向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