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普适性必要性及途径

2011-08-15伍其凤

关键词:普世价值传统

伍其凤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普适性必要性及途径

伍其凤

以经济全球化背景出发,从世界文化发展形势、文化特性和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心同理同”的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优势等方面分析,提出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需要进行普世化,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构建普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前提下,提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普适性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价值理念;普世性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冠予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东方地域性特征的东亚文明代表之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文化理念、伦理价值与当今的主流文化有相同之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具有共性和相通性。虽然这些文化共性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存在差异,但文化共同本质和对体现人类价值理念的共同追求。

一、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普适性问题的必然性

(一)全球背景下提出普适价值的必要性

以信息通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让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埋下了令人堪忧的种种祸根。人类无限制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严重矛盾。全球化还出现了种族仇视、恐怖盛行、信仰危机、价值迷乱和道德失范等“人类现代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思想、价值指导方向的一致性以符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特殊性。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新世纪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之下,对全球伦理的探寻和建构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和实际行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频繁接触,给文化领域也带来了强烈对流。一些在政治、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大国,更是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向全世界宣扬他们“自由、民主、科学”的普世价值,试图利用各国之间的价值冲突,用他们的普世价值取代他国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地位,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本身就违背普世价值理念的初衷,即为普世价值的非普适性,带有明显的文化霸权特质,也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侵略。事实上,他们宣扬的普世文化就是突出反映人类文明共性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不为西方主导的普世价值所独有,而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成果的有机汇合,是对一种文明状态的认可,只是这些共性都是以各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普世价值理念也是早已存在,中国五千年悠远、丰富的文明结晶更会赋予这些“普世价值”更多的内容、内涵和形式。所以我们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普世性这一命题,旨在面对充斥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环境中,能够正确识别各种所谓普世价值的真伪,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汲取世界文明精华,进行文化创新,融入世界主流的文化领域,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构建普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特性决定中国文化需要进行普世化

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年在访问中国之后,写了一篇题为《中西文明比较》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1]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这种碰撞、交流和骄人交融,才使这些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绵延不绝。

儒家价值观包含许多反映人类文明共性、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容,有助于解决当代全球问题和促进世界和谐健康发展。这是体现儒家价值性的主要依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或者文化观念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又具有普遍性。从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过程来看,文化“包含互沟通的动态两极:即由某种地域特殊性而不断地向外生发,形成多层次的普世化的扩展活动。保持在这两极张力之中的文化形态,才可能具有其现实的生命力。”[2]换言之,一种文化形态要保持不断创生的活力,就需要与不同的文化形态、理念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某种地方性、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具有普世性意义的文化价值。这就意味着普世价值是各种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只不过每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儒家文化对普世价值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因为它所包含的大量反映人类文明共性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容,均与当前建构普世价值的要求相符合。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其他文化营养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源泉。这就达到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更有利于世界普世文化体系的建立。

(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价值内容决定了实现普世性的可能性

1.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

儒家文化包含着许多反映人类文明共性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容,与当前需要构建的普世价值要求相契合。例如:西方讲“博爱”,中国讲“仁”,“和”,还有“中庸”。西方讲究“人权”,中国在方法论上遵循的“八字”认知中的重人,一是强调人具有的“人贵于物”之主体性,二是强调人是有自主命运而不由神决定的能动性,三是强调人际关系的人伦性。这些文化内容反映了“心同理同”特性。老子、孔子、孟子通过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生活规律的思考明确地揭示出的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生存原则。这些普世性生活价值,与西方文化和哲学传统相比有鲜明的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内容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在钱穆看来,只有中国文化能发展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太注重个人的自由,不利于发展普世的文化。他说:“然此只有中国文化之潜在精神可以觊望及此。”[3]虽说法有偏颇之嫌,但这正揭示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缺陷,过于突出体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等方面。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力的至上性和个体自由的绝对性,把个人利益作为最高的尺度和最后的价值,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和个人享受,这种滋生于现代文化和公众心理深层极有可能会演变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工具理性主义则把人的视界引向只对科学、技术和市场等能够达到特定目的手段能力这方面,而忽视柔情化的人文关怀。在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导向下,现代人把自己的一切创造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对物的制造和追寻过程中。这也是现在社会中呼吁的“世风日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文化体系,其内容相当庞大深厚,其对人类具有的积极意义深远而难以尽述。儒家价值观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心灵等关系问题,提供了可汲取和借鉴的智慧资源,对补救西方现代性价值观偏向、克服当代全球问题和危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蕴含的仁爱、和谐、生态、人文、持续发展等价值理念,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对补救西方现代性价值观偏向,解决当代全球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实现传统文化普世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国力富强是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坚实后盾

一般而言,一种文化的普世性,借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精神是否能够获得其“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当然与这一文化自身的特性、内涵和底蕴有关,但是,这种普世性价值之能够成为现实,功利的因素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比如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这些源自西方近代启蒙时期的价值观之所以成为当今的普世价值,正是凭借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同样,儒家价值观要在当今世界能够被普世化,也要借助于儒家文化圈中的民族国家的自身强大。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随着儒家文化圈中的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年开始迅速崛起及其中国内地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不仅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认同,而且也受到西方世界极大的关注。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就是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中国文化会逐渐进入世界主流话语体系,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整合利用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成为特色文化载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不同文化之间会通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多,但中国文化不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个性。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文化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要体现出中国所特有价值,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品牌。

中国现在是全球皆知的“世界工厂”,但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很少。近年来,中国品牌和形象的打造也受到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有形物质品牌塑造,应更多的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产品无形文化潜质的附加值,既能突出产品的特色性,还能在出口物质产品的同时,向世界递交中国“名片。”但事实上,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太少,如:在文化产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利用方面的力度就很薄弱。许多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轻而易举被别人拿去,并加以重新诠释,赋予西方的价值观。例如,美国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故事改编的动画片 《花木兰》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则用这个素材拍摄了动画大片《木兰》,将中国的传统素材深深打上美国的痕迹。片中虽然以中国传奇为背景,但故事被赋予崭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以原本体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道主题已让步成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样的主题,成为当今世界具有美国思想的中国文化。这正是中国文化被挖掘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所导致的一个原因,让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轻而易举地被别人拿走。有选择性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在物质性产品或文化产品中打造中国特色的产品和理念,让世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的文化是当前推进传统文化普适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适时拓展国家文化的战略范围,强化向国际社会进行中国文化观念价值的宣传,增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辐射和对外亲和力和感召力

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存在”,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需要建立儒家文化传播机构,向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在这方面,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我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这对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作用。至今,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几百所,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呈现扩散趋势,随之引起一股国际汉语学习热潮。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国的建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也将走向世界,这就为儒家价值的普世化提供了现实支持。在一些国家建立诸如孔子学院这样的儒家文化传播机构,是儒家价值普世化颇为有效的方式或途径。

[1]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胡品清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2]李景林.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J].哲学动态,2007(5)

[3]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家学案(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33.

D64

A

1673-1999(2011)06-0017-03

伍其凤(1985-),女,安徽巢湖人,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1-10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和启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