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刘少奇的哲学思想

2011-08-15程丽丽

关键词:刘少奇实事求是矛盾

程丽丽

试论刘少奇的哲学思想

程丽丽

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之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敢于探索,用于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将这种经验上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的认识论观点、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实事求是观点、对于唯物辩证法矛盾法则的阐述以及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等等,丰富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理论体系。刘少奇的哲学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刘少奇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少奇哲学;实事求是;矛盾;群众观;理论和实践

刘少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它的作用,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一切以苏联为学习榜样的年代,刘少奇没有照搬苏联30年代的哲学教科书,他不拘泥于理论的束缚,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毛泽东以及党内的其他领导人曾对他善于运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过高度的评价:1937年6月,毛泽东称赞刘少奇“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刘少奇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正确的领袖人物。1941年9月10日,王稼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在苏区,毛主席代表了唯物辩证法,在白区,刘少奇同志代表了唯物辩证法。”

一、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作了题为《论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了深刻透彻的分析,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员,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之一的“实事求是”,刘少奇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践行“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的马列学院作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在演讲中,刘少奇批判了王明不从实际出发,只是生搬硬套马列的个别原理和结论,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一再强调:一定要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演讲中,刘少奇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广泛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词汇,他说,“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

从领导工人运动时起,刘少奇就有着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他反对简单地从头脑中的想象出发,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当时工人运动盛行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倾向,他认真分析了这些错误认识论的根源,那就是“不懂得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根据群众觉悟的程度”决定当时的斗争方针。

刘少奇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指导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方面也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1945年四五月间,刘少奇视察天津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深刻地体现了刘少奇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刘少奇实事求是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在1962年的 “七千人大会”前后,他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批判了违背实事求是、“尚空谈不实际”、“瞎指挥”、“浮夸风”等严重错误,并且揭示了产生这些错误的根源,那就是“那些忘记实事求是作风的同志,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武断办事”。

从1959年到1961年,由于主观上的左倾错误和客观上的自然灾害的原因,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但是有些同志却总是高估工作中的错误,大唱“指头歌”,盲目乐观。针对这种错误,刘少奇指出,“全国总的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总是九个指头,一个指头,这个比例关系不变,也不完全符合情况。我们要实事求是,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有成绩就是有成绩,有一分成绩就是有一分成绩,有十分成绩就是十分成绩。成绩有七分就是七分,不要多说。 ”[2]427-428

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

在刘少奇哲学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当属刘少奇对于矛盾问题的论述,具体说来,就是关于矛盾的统一性和两类矛盾的理论。

1941年10月,刘少奇在《人为什么犯错误》中提出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对抗性的和不对抗的两大类,而“矛盾的最基本的性质是矛盾的同一性”,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的统一性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矛盾的最基本性质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相互推移性和相互渗透性,其实质是不可分离性。”刘少奇对于矛盾统一性的哲学观点是对客观矛盾本性的深刻揭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并且对马列主义矛盾法则进行了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中是否存在矛盾这一问题,在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直是持否定态度的。1940年苏联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社会主条件下,矛盾就失去了它的普遍性。”一直到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才遮遮掩掩地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而刘少奇在1951年的 《国营工厂内部的矛盾和工会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文中,就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建国后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他在文中指出:“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的构成,国营工厂的内部结构也是矛盾的结构……它是一种不容否定的、客观存在的、真正的矛盾,是在长时期内要我们来认真加以调整和处理的矛盾。”[2]265这是我党较早的提出社会矛盾问题的思想。他还指出: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是永恒的矛盾,在这个基础上人和人在生产关系方面又存在着性质截然不同的矛盾。一类是“在根本上敌对的不能和解的矛盾”也就是阶级矛盾,另一类“在根本上非敌对的,可以和解也应该调和的矛盾”也就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在观察问题时,必须分清这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既不可以把敌对的不能和解的矛盾看成是非敌对的可以和解的矛盾,也不可以把非敌对的可以和解的矛盾看作是敌对的不能和解的矛盾。他明确指出,建国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内部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将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恩的观点,其中刘少奇的哲学观点也包含其中——“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真正的主人”,这在刘少奇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刘少奇有着强烈的“公仆意识”,他谆谆告诫我党所有的领导人要做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立于人民之上的官僚主义者。刘少奇的这些高风亮节源自他对人民群众以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深刻理解。他在《论共产党人的修养》中指出,“任何党员、任何领袖和英雄,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只能做一部分工作,尽一部分责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件千百万人长期集体创作的事业,任何个人也不可能包办。即使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只能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杰出人物是少数,人民群众是多数,杰出人物再伟大,离开亿万群众的实践也不会起任何作用。正如刘少奇所言:“离开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离开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任何少数人的领导都不会是正确的、有效的和巩固的。反过来说,只要我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密切地依靠群众,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 ”[2]200

1959年,刘少奇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时曾经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253刘少奇始终都坚定地认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同时他也认为: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勤务员,没有权力当老爷。因为不这样,他就不能把群众当作自己一样看待,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的事情,就不能把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学生与我们党员和干部一样看待。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始终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心中时刻秉承着做人民的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着。

在1961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联系1958年以后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同志并不懂得或者完全不懂什么是群众路线,以至于这几年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受到了歪曲。针对当时的状况,他说:“什么是群众路线呢?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400

刘少奇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个人而是人民。正是因为有这个信念,他才能在斗争中无私无畏。在文革中,刘少奇饱受折磨和中伤,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动摇他对人民群众的信赖,而是铁骨铮铮地喊出: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四、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的认识论

理论和实践并存的问题,是刘少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对刘少奇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提出理论和实践并重,是在1941年《答宋亮同志》的一封信中,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的错误倾向提出来的。“关于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的正确意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时的新观点。

刘少奇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并不是否定实践第一的唯心论,也并非认识论上的二元论,而是为了纠正当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实践而轻理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种则是重理论而轻视实践对于理论的基源性和优越性。这两种倾向都没有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第二,“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的侧重点是在强调加强理论学习,强调正确科学的理论对于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第三,“理论和实践同时并重”对于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理论,同时也要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陈绍畴.刘少奇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刘井山,施元湘.刘少奇哲学思想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8).

D20

A

1673-1999(2011)06-0007-03

程丽丽(1985-),女,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1-10

猜你喜欢

刘少奇实事求是矛盾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实事求是”定乾坤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