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析与思考

2011-08-15李立培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党员

李立培

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析与思考

李立培

分析了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提出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提高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素质和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等路径,进一步推进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诸多学者开始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困境。如何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一)农民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淡薄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引起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已不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那么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农村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受到了冲击。加上当前经济改革和转型,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形成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强烈不满与抱怨,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产生一定的抵制心理。

(二)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的水平有限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无论是数量、组织结构,还是他们的自身素质都很有限。主要表现在:首先,农村党组织比较涣散,有些地方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很多农村党员常年外出打工,在职党员也身兼数职,把自己的致富作为主要职业,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变得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依赖,弱化了党在农民心中的威信和形象,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赖。其次,目前我国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开始老化,文化水平比较偏低,这导致有些地方党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党性观念不强,自身示范能力不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劲头不足等,这些都对目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距的存在,大多数农村环境比较闭塞,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介和方式显得比较单一。目前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电视,但电视的传播并不能像以往的有线广播那么有针对性。而且,除了电视之外,可以代替宣传广播室的宣传形式还没有出现,加上网络在农村普及的程度比较低,短时间内要让网络在农村中普及的可能性也不大,导致目前农村基层马克思主义宣传形式的断层。又由于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长期忙于农田或外出务工,很少做一些和文字工作有关的事情,这给落后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

(一)受众主体的经济水平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本是好事情,可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加剧了城乡两级分化,农民收入占社会总收入水平的比例逐渐下降。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广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拥有社会最少的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社会地位也远远低于其他群体。使得农民群众获得的利益也远远低于社会其他群体,这必然引起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造福劳苦大众的本质产生怀疑。虽然这只是暂时的,是社会发展必然性导致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原因,但是,由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限制,他们往往看不清楚这些,由此影响整个农民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和理解[1]。

(二)受众主体的文化水平低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民和农村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很多农民已经能拿出闲钱来供子女读书和学习,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计划经济相比,农民的文化素质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与我党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和城市还是没法比较,这必然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比城市居民低很多。尤其是很多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文化水平稍高的人大都去了沿海城市打工或经商,农村只留下老弱病残者和孩子,不仅不利于下一代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当前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农村的宗教信仰普遍化

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和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有很多迷信思想、歪理邪说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开始复活起来,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容易去相信那些歪理邪说。当前农村的宗教活动具有发展的趋势,再加上农村地区广泛、人口多、民族多,信仰种类也比较多,其发展得不到很好的规范和整理,很不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终影响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必将消解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这对当前我党推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当前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发展和壮大,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在不断的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来源实践又高于实践,在近些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论的高深化和晦涩化的倾向,广大人民群众很难理解理论的真正含义,无疑拉大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加上占人民群众大多数的农民,其文化水平本身就比较低,理解力有限,必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因此,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种实际状况,必须拉近马克思主义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做到态度的温和、语言的生动、内容也要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一种很通俗易懂的形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还要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新闻、报纸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对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再教育。

(二)提高农村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素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农民党员是我党在农村中的先锋模范,是我党在农村中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靠力量。一般来说,我党在农村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经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再到普通的农民群众的过程,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普通农民群众中的大众化。因此,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需提高农村干部和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通过他们率先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带动整个农民群体的马克思大众化。首先,严格党员入口关,提升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其次,抓基层党员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更加创新的形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定期的培训。再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只有着力于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综合素质、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为农村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干部基础和组织基础。

(三)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现阶段,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和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但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加上分布比较散,交通和通讯不够发达,很多农村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因此,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农民的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宣传和普及的程度,取决于农民群众对这个理论的需要程度,取决于它能指导农民提高物质水平的程度。可以说,能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将成为我们党能否顺利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我们必须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共同寻找致富道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以此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农村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物质基础。

[1]刘爱莲,彭恩胜.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J].江海学刊,200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D610

A

1673-1999(2011)13-0013-02

李立培,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11-04-19

2011年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yfc090156);安徽省教育厅2009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k059)。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