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

2011-08-15车明明于帆冰

关键词:弗罗斯特小憩连贯

车明明,于帆冰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

车明明,于帆冰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组织篇章的重要手段,对于语篇可起到衔接和连贯的作用。基于隐喻理论,从语义层面和认知层面探讨了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憩》语篇连贯的建构机制。

隐喻;语篇连贯;认知

一直以来,隐喻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现象。但近年来,隐喻已经扩展到隐喻认知论(epistemology)的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修辞学研究的范畴。隐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隐喻,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及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这些使隐喻从修辞转向认知的研究。

一、隐喻和语篇连贯

(一)隐喻

隐喻是用本体对喻体之间的映射,而且往往自动会通过关联映射。拿 “A woman is a vase”(女人是花瓶)为例,源域(花瓶)同目标域(女人)之间特性的映射都在人的概念系统之中,把“女人”抽象为具体概念“容器”(花瓶)语义理解,被激活,人们就会自动的利用映射去理解,即女人像花瓶一样容易碎,或是女人和花瓶一样只是装饰物,没有实质内涵等。

隐喻也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传送到另一个概念域 (目的域),就是源域空间(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空间(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概念域”指的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结构,比如我们对于 “梦想”“旅程”“科学”等所具有的知识,“旅程”这个概念域包含旅行者、起点、终点等角色。所以,隐喻的本质实际上是概念隐喻。

对于概念隐喻,福柯尼耶和特纳有深刻的见解。他们认为,概念不是自闭体,一些概念同另一些概念在适宜的境况下具有共性连通关系,共性关系具有概念与概念、心智空间与心智空间连通的本质,有些隐喻句的源域概念和目标域概念具有共性,但是这些共性是类推映射连通起来的,是类推映射造就隐喻句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的连通。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隐喻和概念隐喻皆被看作是人类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维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隐喻和概念隐喻之理论框架对语言的认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隐喻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系统性是通过隐喻蕴含、突出与掩盖等特征实现的。而隐喻的连贯性则表现在语篇中的几个或多个隐喻通过其内在含义连贯语篇。因此,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语篇的连贯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隐喻具有连贯的功能,它决定着我们生成连贯的语篇,我们在组织一个语篇时,就可能以一个或数个概念隐喻为参照点来组织语句,这一个或这些概念隐喻就能成为语篇取得连贯的心智基础。

总之,隐喻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隐喻的衔接方式不是表层的、显性的,而是隐含式的,它借隐喻机制的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语篇衔接在一起。通过隐喻之间的概念联系,人们可不断挖掘事体间的各种新关系和内涵,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基本方式,形成了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所以,通过隐喻的认知基础来建构语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隐喻视角下《雪夜林边小憩》的语篇连贯

(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特点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勤奋笔耕,追求艺术之最高境界,被诩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由于其生活的背景和环境,弗罗斯特的诗歌大多以新英格兰朴素的田园生活为背景。诗人从现实世界的山、水、人、物的情趣描写开始,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结束。他将个人的沉思、人生的哲理和大自然的生机与神秘融为一体,意境深远、诗趣盎然。所以,他的诗歌虽然语言简洁朴素,含义却深刻隽永。

弗洛斯特的《雪夜林边小憩》用词朴素,语句平实,但其中对隐喻语言的运用却匠心独运,从而使其内涵深刻,意蕴悠长。他一直坚持“诗歌是隐喻”的观点,他是这样阐述诗歌与隐喻的关系的:“诗简直就是由隐喻构成。每首诗在其本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不然就什么也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诗歌都是同一个古老的隐喻。”

本文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从语义和认知层面来分析说明概念隐喻是如何构建诗歌语篇连贯的。

(二)隐喻在《雪夜林边小憩》中的语篇连贯

在《雪夜林边小憩》这首诗中,诗人面对这幽深而可爱的树林,思绪飞扬、感慨万端。表面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恬静的自然美景,但是,由于恰到好处的运用了隐喻,使这首诗蕴含深刻的寓意,揭示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特别注意运用多种隐喻来建构诗歌图式,这在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中非常明显。在这两节诗中,作者就向我们勾勒出如:树林(woods)、房舍(house)、雪夜(snow)、小马(horse)湖(lake)这几个意象,进而向我们展现了隐喻图像,即:在宁静的黑夜,幽深孤寂的树林,冻结的湖,孤独的行人和小马这个现实空间。正是这种隐喻图像的连通把诗歌的行与行、节与节意义空间联系起来,使整个诗歌连贯,构成整体隐喻。诗歌中的隐喻图像连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间相应的图式域,引发读者与诗人的共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色中路过一片树林,由于被雪景深深的吸引就情不自禁的驻足观赏,沉浸于幽深静谧的树林和白雪皑皑的雪景中,享受着那一刻的宁静,但是,突然马儿摇响挽具上的铃铛,使他犹在梦中惊醒一般继续他的旅途。“雪夜”这一概念是寒冷和幽暗的结合,表明作者的凄冷,而“幽深的树林”、“冻结的湖”则又暗示着自然世界的冷酷,黑夜、小马、树林、湖、冰、时间与空间的交织,诗人应用了空间方位:由近及远,将这些具体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上的立体场景。而这些景象使诗人驻足,停留在这神秘、幽静的大自然中,沉浸在景物引起的思绪和幻境中。接着,诗人又以小马的视角,提醒主人回到现实世界中。此诗中的空间场景、雪、湖、小马和树林代表的是自然世界,是虚拟美好的空间,而行人的目的则代表人类世界,即:现实世界。林边的驻足,象征着诗人内心强烈地渴望片刻的宁静,但是诗人最终选择离开,回到了现实世界,提醒自己该上路了,因为作者有不得不做的事,诗的最后一节“But Ihave promises to keep”也点破了主题,因为还有未完成的责任和任务,因而不能歇息。

隐喻的使用使得诗歌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诗歌最后两行“要走多少路才能安眠,要走多少路才能安眠。”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即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诗人被静谧的大自然美景吸引,小马的铃声唤醒了诗人,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在弗罗斯特的诗歌描写中,大量暗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产生更大的内涵延伸,也使得诗歌的隐含意义得到扩大,从而形成诗歌象征意义所体现的价值。同时,也使得读者在其诗歌的隐喻手法所产生的象征意义下产生联想和猜测,进一步体现出了诗歌隐含意义的价值。

三、结语

弗罗斯特的诗歌纯朴、自然,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意象,他对隐喻性语言创造性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寓意深刻,韵味无穷。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语篇连贯的方法,更深层地挖掘了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憩》的主题,也进一步理解了概念隐喻在构建诗歌语篇连贯方面的重要意义。

[1]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戏剧作品[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991.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7.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

[5]王寅.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6]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J].外语研究,2006(6).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

[8]魏在江.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

[9]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4).

[10]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 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329-330.

[1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2]Hoey M.Patternsof Lexis in Text[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H043

A

1673-1999(2011)17-0119-02

车明明(1965-),女,陕西合阳人,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帆冰(1987-),女,湖南祁阳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6-16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小憩连贯
忠犬小憩
小憩如短诗
小憩如短诗
小憩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