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1-08-15刘潇
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存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应的对策措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 ~40%之间,倾向较严重者约占10%[1],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急需关注的群体。但是由于认识不够到位、机制制度不够完善,办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仍然严峻,加强并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职学院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难以深入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大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处于尴尬的层面。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党政机关模式,将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学生工作部(处)或团委下设的一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和扩大[2];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说话聊天的代名词,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没有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根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试行)》湘教发[2008]27号文件要求,各高校都要具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需的场地、仪器、设备与器材,在经费预算上“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0元,且专款专用。”而调查表明,一些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个别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机构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往往是“牌子一块,房子一间,人员一个”,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多少工作,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充耳不闻。
(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
按照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为1∶3000,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不专心,高职院校编制偏紧,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基本上是一岗多责,除承担日常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其他学生管理事务工作,牵扯了不少精力,工作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消减文化基础课教师富余的现状,成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办公室,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综合素质提升混为一谈,让没有一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语文老师也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课堂教学成了知识讲解,心理辅导咨询成了聊天谈心;三是一线专业辅导员缺乏必备的心理健康咨询知识。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最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没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方面基本技能。
(三)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
一是重少数“问题人群”,轻普及性指导。一些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求助者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是正常人而非病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关注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他们进一步超越自我、达到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二是重校内学生心理咨询,轻校外实习实训学生的心理咨询。高职学生学制较短,在校时间两年,而实习实训时间将近一年,这些学生由于在校外实习实训,点多面广,校内开展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与专项活动对其影响很小,一旦因为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紧张、新环境的不适应、失恋困扰、家庭变故等产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往往鞭长莫及,学生也感到求诉无门。
(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实效性不强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由于缺乏及时的必要的宣传教育,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心理咨询采取比较冷漠的态度,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这样或那样不正确的看法,甚至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存在人格缺陷等。致使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引发心身疾病或走上歧途;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一些高校也意识到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依靠学院、二级系(院)专兼心理教师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学生社团志愿者等的多方面力量,因此都纷纷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网络”模式。如一级网络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二级网络有系(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辅导员;三级网络有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者等。三级网络的运行,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并在危机干预、知识普及、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中,心理健康网络运行也存在诸如执行力不高、管理松散、效率低微等问题,不能真正做到将情况及时上报或者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投入也逐年加大,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在校规模人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受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影响较大,有的高职院校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办学举步艰难。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出现避重就轻或短期行为。不少学校一发生自杀或其他恶性事件,领导就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咨询人员、场地、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而平安无事的时候则觉得其可有可无,致使已有的心理咨询资源成了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说起来主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尴尬局面。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片面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功能缺乏正确认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或者放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似乎是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都是思想品德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教师队伍构成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占了一定比例,他们常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戴上德育的面具,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其结果是辅导员苦口婆心地说教、劝导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有人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稳定学校秩序、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的一剂良药,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而实际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如成长与成才、情感问题以及学习等,它们虽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成长。甚至有人认为,学生一出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只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三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说教的方式,逐一将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加以解说,忽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和过程,学生觉得比较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
(三)心理健康师资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能胜任。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许多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为此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有的专职人员还承担了大量的学生日常事务,专业不专职;有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是半路出家,专职不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和预防要依靠学生管理一线辅导员完成,而辅导员老师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据4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调查显示,在112名辅导员中只有3名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的有12位,在这12位中,分布很不均衡,有10位是来自师范类学校。由于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缺乏,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觉得有心无力,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心理咨询模式面临挑战
一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面临新的压力。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等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系(院)的心理干事和辅导员承担。而他们绝大部分都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觉得不知如何解决;面对繁重的学生管理事务,一些辅导员疲于应付,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中,往往寄希望于专职心理咨询员;二是朋辈咨询岗位的形同虚设。朋辈咨询员年龄小,阅历浅,自我认识有限,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各种专业考证过级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他们对自己的角色缺乏认同,一些心理委员反映,大家不愿找朋辈心理辅导员“谈心”,甚至有时候被同学误会成老师的“间谍”;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职教特色 ,缺乏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如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难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转变观念是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心理科学,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实现心理调节,发展完善个体的双边互动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湖南为例,2008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和教育部有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效,规范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湖南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试行)》,2010年5月以来,又以项目申报、立项资助、评估验收的形式,开展为期3年全省高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为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一个难得发展春天。高职院校上上下下必须形成共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通过项目带动,切实按照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执行。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完善机制是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课堂教学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应该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实施应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重全程,创造校园积极上进、幸福乐观的氛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掌握知识,它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和过程,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教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年级分阶段地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在大一教学模块,主要讲授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讲授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应对等方面;大三开设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择业就业。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高心理素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促使学生重视心理健康,以科学心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实践证明,采用“开课+小组咨询+个别咨询”的模式,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建立健全学校、系院、班级三级网络咨询机制。特别是初级网络系统,推选平易近人、诚恳开朗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考评小组根据自评及他评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对不称职者予以调整;四是建立健全网上咨询机制,利用心理网站、邮件咨询、QQ聊天等,这种心理辅导不仅可以一对一的进行,实现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及时性,还可在网上形成案例,可使其他学生加以借鉴。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狠抓落实是关键
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为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标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依据。由此,高职院校应按照《标准》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保证机构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应急方案、充足的活动经费、先进的测量软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专题广播、心理电影展播、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漫画竞赛、征文竞赛、心理手抄报竞赛等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建设是保证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足、技能不高、效果不佳的状况,一是加强对心理咨询专职人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培训。加强专业咨询教师和辅导员的定期培训,使之掌握最新的咨询理论和基本心理咨询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检查制度,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培训和脱产学习相结合,鼓励兼职人员获取心理咨询资格证。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最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接受培训后,学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学生的问题,这样就会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定期组织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召开“心理沙龙”或专题座谈交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适时研判,提升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同社会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为心理疾患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毕竟不是医疗机构,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做好与家长联系并转介当地医院的精神科和心理科等相关工作,避免心理问题转化为精神疾病。
[1]李江雪.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增堂,张艳丽.关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
2011-06-01
刘潇(1963-),男,湖南临湘人,副教授,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