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育学的人文化改造*

2011-08-15鄢敦望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者人文

鄢敦望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浅析教育学的人文化改造*

鄢敦望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但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受到充分重视,而其人文价值几乎被掩盖。实现教育科学要求,在教育理念上应追求求真、至善、审美、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教育热情、和谐民主师生关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教育实践层面。

教育学;人文价值;改造

一、对教育学进行人文化改造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毫无疑问应该是教育。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德国的赫尔巴特为其科学性的奠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学科基础。教育教学过程是要向学习者传递科学知识和理念,教育研究的开展也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探讨教育领域中的特点及规律;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则是因为它离不开对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的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有意识地把握人的特征和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格、情感、精神、感悟等属性,这便使教育和教育学必然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色彩。

本文主要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探讨教育的人文性的问题。认为教育学应该特别重视以下两点:第一,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发展;第二,教育应借助知识、文化、信息的传递,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的合理张扬、人个性的积极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理解,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方法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即力求把教育研究科学化,强调或过分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性,从而忽视教育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的人文特性。如在教育目的这一问题的概念界定上,教育者从普遍被人认可的培养规格层面入手进行教学和研究,是颇为平常的思路。但却最容易忽视另外一个层面:即从外在界定这种培养规格的同时,受教育者自身也应有其自主意愿层面的教育目的,即学习者想要追求达到的教育目的,这完全是发自教育活动中最为主动、最为直观、最为现实的声音,但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加以掩盖。凡此种种,由于极力追求教育学科学化,一些教育基本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体现了强烈的规范性,但同时也使教育学缺乏了应有的生命力。

这种教育思维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如过分关注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价值,而针对教育在人格陶冶、情感养成、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关注有所缺失,这些被缺失的因素实质上恰恰体现了教育活动中活的灵魂,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教育终极意义的关怀。如果教育学的学科教学和研究,仅仅使受教育者掌握某一科学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方法、教育模式,则是不充分、不完全的教育,充其量只是明确教育活动的舟车之上装载何物。而教育的关键正在于舟车装载货物之后,其何去、何从、何为,这就是教育学学科容易忽视的人文价值的根本。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一旦缺乏对学习意义、学习感悟层面的思考,其所得到的货物是否终会成为水中月影、空中楼阁,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持久潜能能否得以保证,值得教育者反思。所以,把教育学视为科学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同时又必须意识到教育学是具有人文性的科学,为了避免这种人文性逐步淡化出教育舞台,有必要对教育学的现状进行人文化的改造,由此促成教育学的全面建构与科学完善,保证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下教化出人才的全面与开放的资质,这同样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

二、教育学学科特性的人文价值分析

改造虽有破旧立新的含义,但对教育学进行人文化改造并非强调教育领域以外的帮助,而主要指努力发掘教育学、教育活动内部的人文特质,使起初不被、少被人关注的这些特质重现光芒。所以这样界定,是因为教育学这一学科体系中,本身便包括广泛且深刻的人文价值,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载体——实践活动上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这些特点规律又无一例外体现于教育活动之中,而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具有人文性,表现在:

首先,教育活动关注人的知识传递和能力养成,所以不可忽视人的主观性因素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和制约。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不仅师生之间,而且生生之间都互为主体。人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动性以及情绪、情感、性格、意志、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不仅强烈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活动,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1],主观性的背后其实渗透着浓厚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人文特性的应有之义。

其次,教育活动涉及人的复杂性。因为教育更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总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也正是这种无法准确判断和预期的变化、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最大价值。所以在多变、难以精准把握的教育要素面前,必须诉诸于人的体验、感悟等形式,外在的教育力量终需要内化来产生效果。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标志着教育力量的内在人文性。

第三,教育活动具有价值性。与自然科学注重事实判断不同,教育活动还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即要赋予研究对象以一定的价值观意义,所谓文以载道,字面上的教育问题,背后也应蕴含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价值导向等意义,如研究归属于教育本质层次的教育产业化问题、归属于教育发展趋向的教育公平性问题等,其实都离不开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基本权利的维护与伸张等的关注。在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中的和谐与建构,必须立足于教育自身和谐!层面的解读和重视,人文价值是首要应关注的焦点。

(二)从教育科学的效果表现-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和作用上看

1.教育学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现代教育要造就积极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教育学的学习过程完全有利于这些资质的培养。如在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内容体系下讨论过程中的开放意识、尊重他人见解的精神、主动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的态度等方面;教学规律中的探究性教学内容体系下-—探究活动中养成的实事求是品格、面对各派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宽容胸怀、师生交流中的诚实谦逊态度、面对挫折时的坚强信念等,都是受教育者良好个性品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人文教育亮点。

2.教育学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和理性思维能力教育现象复杂多样,教育学学习进程中会有许多机会让学生锻炼理性思维和独立创新精神。如一次教育问题的讨论,一次课业论文的撰写,一次教育实践的考察,都需要学生观察教育现象、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形成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去接触理论,强化求知精神,一方面又要多用理性来判断所接触的事实,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所以教育科学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独立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进步,不断以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教育效果和人文价值的体现。

(三)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便是一种人文事业——从教育科学的自身属性上看

科学取向者侧重把教育学当作知识、当作规律来研究,主要从技术、技巧、方式、方法上体现研究成果、影响教育实践;人文取向者,要为教育构造一个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着重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信念及信仰,从而在精神观念层面间接而又深层次、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教育行为[2]。具体来讲,人文主义尊重人的价值与力量,崇尚人性陶冶,而教育学作为一门对培养人、塑造人起直接导向作用的科学,其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也在于人的全面、合理发展上。它要使人身心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弘扬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和素质,这样的教育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一方面在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理论指导等方面,教育学具有科学尺度,另一方面在联系人生、教化、陶冶、理想、体验等范畴上,教育学又富含人文精神,而后者是教育科学更深层次的更高追求。

三、教育学人文化改造的建议

教育学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可以作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人文性、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的参照标准和改造依据。要实行对教育学的人文化改造,是一个牵涉多方教育因素的系统活动。

(一)教育观念上,教育者要对教育活动有全新的再认识

教育活动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彼此尊重、投入才智与激情的活动,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各种价值观念、规范等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精神,在这一活动中要体现出人文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全面把握教育活动的真谛,至少不应停留在仅仅将其理解为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层面。

首先,教育活动是求真的活动,是对知识真理的探求。在传授真知、培养技能技巧、传递科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倡导足够的科学精神,这是基础;其次教育者还必须意识到教育活动更是达到至善的活动。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思想乃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指导适当的人生道路,使受教育者具有合理的人生道德和价值取向,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再次,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富含审美经验的活动。教育者在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表达思想时,应注重及时、适时与生活中的智慧、意义联系起来,阐发一种美好崇高的境界,教育中的美即是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性(真)与教育目的规定性(善)相结合,引导受教育者和谐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语言的活泼生动、优雅良好的教育形象、优美的教学板书设计、发人深思的教育情景营造等方面,都是教育者有必要认真对待的。又次,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强化人格健全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当代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只有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适应性强的教育。如果教育教学仅着眼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只是机械传授知识,那么它肯定是不完整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籍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能和别的个人及社会有积极的关系。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应该作为教育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教育领域中人文精神的直接体现和最好的评判标准。

(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在实践层面作出努力

观念层面上对人文的重视为教育教学实践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参照平台,但关键还要担负切实责任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进,大胆创新。

具体说来,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教育热情是基础。真正的教育热情出自教育者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这种热情会激发教师对完美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反思,将教学上升为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职业化认识,学习并精通教学理论,磨练并掌握高超的教学技能。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摒弃命令——接受式、追求民主——平等式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会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大胆创新、不盲从、勇于反思的品质,这是一种教育民主化的体现,利于使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这也对广大教育者开拓第二课堂,扩展教育时间和空间提出了挑战和期望。毕竟师生关系的维系和巩固,来自课堂内外两者的教育交往经验和交流。

结合教学具体情境进行教学创造,发挥教学机智是保证。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流动性,使教育活动不可能完全遵循一种哪怕是相对固定的模式或标准。面对拥有不同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的教育对象,教育者有必要发挥教学机智,在稳中有变的教育活动中,追求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教育力量,所谓模式化、程式化教育必然带来僵化的限制,只有创造性的教育发挥,才是影响持久、深远的人文熏陶。这在当今越发受到重视的因材施教原则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但分门别类,教育探究纷繁复杂但有章可循。借助教育者的言行、智慧、人格魅力,教育来传递知识财富,澄清认知及心灵困惑,实质上触及着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前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演讲中说:最好的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工作时得心应手,它同样应使我们更积极,在心理上更完整,更具人性。它帮助科学家理解艺术家,帮助艺术家理解科学家,它帮助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可见,教育活动也可以上升到教化高度,渗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她对人性养成和人格陶冶,对生命的体悟与关怀,对心灵的意识反思与价值情感的呼唤,无不与人文精神相通,对教育学进行人文化改造也与这些范畴密切相关。相信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育会真正树立起一座座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

[1]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03,(3).

[2]何小忠.教育学的学科形象及其根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011-07-25

鄢敦望(1961-),男,湖南石门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育者人文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