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

2011-08-15刘芳芳

外语与翻译 201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挫折困难

彭 梅,罗 尉,刘芳芳,聂 霞,黄 芳,王 晨,魏 巍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

彭 梅,罗 尉,刘芳芳,聂 霞,黄 芳,王 晨,魏 巍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对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及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状态、行为状态和抗挫折能力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对困难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法和措施。

高职院校;贫困生;学困生;心理障碍;心理状态;行为方式;挫折抗挫折能力

当代大学生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在获得比前几辈大学生丰富得多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享受的同时,抗挫折能力却在逐渐减弱,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导致情绪恶化以至厌世轻生。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程度,也决定他们是否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特殊群体——困难学生,这个群体是由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有心理障碍及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组成。由于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比较欠缺、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存在偏见。因此,相对于其他本科学校而言,高职困难学生的人数更为庞大,他们所面临的挫折更加严重,在遇到挫折时比其他学生更脆弱,帮助这部分困难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课题组在对本院不同类型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困难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标本兼治,增强困难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挫折”的概念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失利、挫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失利、失败”。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

挫折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给人带来的种种阻碍和限制,致使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主观因素是指个体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的缺失与不足,使人的愿望、理想不能实现,从而形成挫折的来源。

挫折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挫折体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个体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调节来改善心理素质,提高挫折体验阈值,增强抗挫折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外界干预排除障碍或干扰,减轻已有的精神负担,在前进的途中轻装上阵,使个体有更充裕的力量来应对不期而至的各种挫折。

二、对本院学生进行调查

分析有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

本课题研究组用《艾森克问卷(成人版)》(简称EPQ)对全校466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8%,与国内报道结果(10% ~30%)一致。主要存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厌学厌世、痴迷网络等[1]。

有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本身就比较脆弱,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应对,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

贫困生的界定以国家助学金评定所认定的学生为标准。用《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分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共七个变量进行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组的人际关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SCL—90)9个症状因子进行比较分析,贫困生在SCL—90症状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除强迫症状和恐怖两项无统计差异外,其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的表现尤为突出,说明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令人担忧[2]。

用《经济困难大学生行为调查问卷》对117名贫困生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读大学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和其他费用给贫困生和父母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承受经济和精神双重重压、身心俱疲的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自尊心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常常陷于极度的自卑之中,他们“羞于言贫”、“羞于交往”、“羞于表现”,常常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单独的、封闭的、孤寂的牢笼里任自己的情感纠结不清,一经挫折便心如死灰、无法振作[3]。

(三)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进行调查,对学习困难及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

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体现为在学校学习期间某一门功课或几门功课成绩不好,暂时或总是处于班级倒数几名,他们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 ~25%。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困难、成绩不佳是学生心中难言的疼痛,也是他们在遭遇其他挫折时感觉雪上加霜的重要原因。本课题用《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调查问卷》、《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本院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经分析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平均水平,他们的人际关系障碍比非学困生更加严重,孤独感和焦虑程度也明显高于非学困生,而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影响学业的重要因素,多数学困生在此恶性循环中痛苦徘徊,难以自拔[4]。

用《大学生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认为自己学习困难或成绩不好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1.7%。当问到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时,4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造成的,42%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懒惰懈怠造成的,还有13%的学生则表示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谈恋爱等外部原因造成,只有4%的学生认为是智力原因造成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经分析,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存在一定障碍,学习需要、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校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部分学生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等因素是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四)对大三学生和部分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就业困难原因和挫折产生原因

用《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对本院部分大三学生和往届比较生进行调查。有34.2%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困难。就业困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主要在于个人原因,33%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自己专业技能不过关,不能胜任工作;30%的学生表示是自己表达能力欠佳、14%的学生则认为是自己形象气质或身体状况不佳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选择;有23%的学生提出是其他一些原因如经济困难、家庭因素和社会原因等导致自己就业困难。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发现:64%的毕业生表示只能短时间接受劳动条件差、待遇不高的工作;73%毕业生提出要在大城市从事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的技术类或管理类工作,只有27%的学生表示应当从基层做起,一步步提升。对学生进行就业准备的调查表明,尽管59%的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仍然有30%的学生到了大三才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还有11%的学生表示从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任何规划。

以上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不过关,综合能力不过硬,缺乏自信,对社会就业现实认识不清,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基层的、艰苦的工作是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就业困难本身已足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旦再遇到其他障碍,这些涉事不深、调节能力有限的年轻学子往往难以承受与排解。

三、增强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部分,而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来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尤其是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以不同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的各种困难:对贫困生,解决认识问题和面临的经济困境;对就业困难学生,增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对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应对能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已有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一)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高职院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高效的日常教育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疏导、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使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干部、辈朋咨询员要齐抓共管,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意志品质[5];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厌学、网隐、就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除了借助于外界手段——心理干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摆脱困惑[6],还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有意义的活动上来,在能力提高过程中增强自信,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二)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教育和经济扶持,为贫困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除了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要以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工作重心,采取“助导合一”的方式,依托国家和学校日瑧完善的资助体系,统筹运用国家提供的各种资助资源,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困难。在解决学生眼前困难的同时,又为每一位学生量体设计一套“健康成长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抛弃自卑,树立信心,为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精神动力,促使他们走出逆境,完成学业,励志成才[7]。

(三)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养,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促使就业困难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一进校,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要重视它的个别性和教育性,在充分地分析困难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经济条件、身体条件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认清社会现实,摆正就业心态,科学地规划适合他们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困难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增强前进动力,使他们健康成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要解决好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核心在于要帮助困难学生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生活独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就业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毕业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推荐,不让他们孤军奋战、孤立无援,对身体残疾导致难以就业的学生要由学校出面联系相关社会部门进行安置[8]。

(四)加强“学困生”指导教育工作,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学困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提供发展动力

对学困生的帮助,重在激发和管理。高职院校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增强心理耐挫能力,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全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更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师资力量,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帮助贫困生提高认识,为贫困生解决后顾之忧,使贫困生不至于因经济困难再落入到学困生行列;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校齐抓共管,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职院校还要建立新型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加强学习指导,采取帮扶措施,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职院校“学困生”走出困境,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9]。

高职院校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方法科学,措施得当,定能有效帮助困难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1]彭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高职学生健康成长[J].文教资料,2011,(5).

[2]聂霞.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J].河南科技,2011,(4).

[3]彭梅.高职经济困难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1,(7).

[4]黄芳.就业困难学生职业发展指导[J].教师,2011,(6).

2011-08-29

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0F58)

彭梅(1967-),女,四川成都人,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

猜你喜欢

贫困生挫折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选择困难症
生活需要挫折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