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基于国家战略的思考

2011-08-15钱佳男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汉语战略国家

钱佳男

(文山学院外语系,云南文山663000)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究竟起于何时,至今仍众说不一。但普遍认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汉而兴于唐,总之追根溯源可谓历史悠久,起步较早[1]。早在东汉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就曾有西域高僧前来学习汉语口语语言。及至公元7世纪至9世纪前后,日本派出了大批的遣隋使、遣唐僧、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隋唐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由此将中国古代的对外汉语教学推向了高潮。此后的历朝历代,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随即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筹办“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87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即今国家汉办)成立,并确立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宗旨。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在北京成立,其宗旨就在于促进国际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汉语热”也随之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 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2]。另据中国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2010年8月19日在沈阳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透露,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4 000万[3]。

自肇始之日起,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①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汉语热”频频升温的背景下,如何乘势而上,并借此契机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显然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汉语国际推广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

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时代,语言的国际推广程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表征之一。事实上,一个国家民族语言的国际推广程度(或国际化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实际影响力。而一个国家能否真正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开展语言推广工作则折射着这个国家的政治能力,同时也反映着该民族的政治智慧。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深入开展,汉语的国际推广已经进入了我国的国家战略视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多次就汉语国际推广的有关事宜做了重要指示或批示。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首次提出了“国家通用语言”的概念。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同时还把提升学科地位、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学位制度列为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1月,教育部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2007年4月,国家语委在《关于印发〈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科研工作“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语言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11年4月初,在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江苏扬州联合举办的“扬州论坛:语言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讲话中也指出,语言文字对国家的兴旺发展、对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对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亦指出,中国的经济腾飞与和平发展,已经使中国走向了世界的前台,一个人口大国,一个经济大国,也应该成为语言大国,成为语言强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迅速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给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语言的国际推广总是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许多国家纷纷将语言推广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因。回顾历史,英语、法语等语言的世界性传播都莫不如此。综观当今世界,但凡大国几乎都在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本民族②语言的国际推广。如早在1883年,法国就创建了旨在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的“法语联盟”。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法国总统都自动成为法语联盟的名誉主席;1934年,英国成立了“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以“让更多人了解英国,学习英语,加深他们对英国创造性思想及其成就的赞赏之情”[4];1951年,德国建立了歌德学院,以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1991年,西班牙创办了塞万提斯学院,以共同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和西班牙其他官方语言的教学,传播西班牙语文化。再将目光转回亚洲:在2005年,日本内阁下辖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就发表了一份题为《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的研究报告。报告呼吁国民要大力向世界介绍日本的“魅力”,通过增强日本在世界的“软实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2007年1月,日本政府又宣布将在海外加强推广日语,并计划于数年内在世界增建至少100个日语中心。对此日本《东京新闻》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当局的日语政策主要是与中国的孔子学院相竞争,不愿日语落在汉语之后。即便是深受英语影响的印度,尽管以印地语为代表的语言对外国人学习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但印度国内的一些媒体和学者也开始倡导印度政府学习中国的经验,设立类似“甘地学院”之类的机构来推广印度的语言文化[5]。同为亚洲国家的日、印两国争相效仿中国参与语言角力和软实力较量的举动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2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重心在于寻求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当把语言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审视时,“语言(推广)战略”的论题便随之产生了。通常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战略大致都可分为对外战略和对内战略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家语言战略的有机整体。语言的对内战略是国家就统一的全国性通用语言做出的一系列语言政策安排,其战略重心在于通过语言来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国家意识,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水平。语言的对外战略则是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本国语言文化推广战略,其战略重心则偏重于寻求世界性的文化认同③。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语言(推广)战略具体体现为对内大力推广普通话,对外则积极推广汉语。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重心,主要就在于寻求其它国家及其人民对中国的文化认同,这不仅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在世界体系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国需在与西方国家的博弈中寻求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若要在世界国际体系中站稳脚跟并在这一体系内有所作为,除了在国际法上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外,还需在文化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二者缺一不可。文化背后蕴含着价值,因此文化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对一个国家来说,小到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大到国际事务方面的基本主张,若要取得其他国家的理解、支持与合作,都必先以获得这些国家的文化认同为前提。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尽管悠久,但世界至今对中国的“偏见”依然存在。这种偏见一方面固然与西方国家的“傲慢”有关,但另一方面与世界对中国的“误读”也不无关系。对此曾有学者指出:“国际社会的‘中国观’尤其是西方的中国观,是一个很不真实的中国,它与客观的中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因而实际上是一个‘镜像中国’④。”[6]很显然,只有消除这种因“误读”而导致的“误解”,方能向世界展现一个全面、真实且符合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国家形象。在这一问题上,汉语的国际推广可谓大有可为,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最好的载体。尤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语言更是成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桥梁。汉语的国际推广为推介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寻求世界性的文化认同拓宽了渠道。当然,文化认同是主动建构的结果,即便是生命力再强大的文化,也不会在传播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认同来,更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稳定而持久的价值共识。因此,中国寻求文化认同的建构之路必定会充斥着与西方诸国的博弈——须知“西方的‘中国观’的真正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所需要的、关于中国的形象,其中包含着对地理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包含着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6]

第二,中国应在世界性的文化认同建构中找准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区域。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重心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应当找准进行推广的战略区域,这是有效建构世界性文化认同的基本保证,也是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无法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区域: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世界多极体系的力量对比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无疑是多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力量之一。尤其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国间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是否通畅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基本走势。因此,将其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区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的现实需要,这对于减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读,化解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隔阂和觊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儒家文化圈”⑤内的国家,如日、韩、朝等国。这些国家多分布亚洲,在历史上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上相互间联系甚密。由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亚洲国家在看待中国崛起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一问题上可谓心情复杂,反应不一。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在中国崛起问题上的复杂心态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因此,如何凭借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手段,来巧妙而有力地向亚洲邻国乃至世界彰显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特别是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从而消除疑虑,创造最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是世界上的华侨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印度尼西亚、南非等。数百年来,华侨华人从来都是一支参与或支持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魂牵梦萦的中华情结往往都是世界华侨华人在文化上“寻根”和寻求文化认同的原始动力。因此,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强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7]同样,在面向这些国家的汉语推广中,我们所传播的文化究竟能否历久而弥新,从而真正为这一特殊的群体提供一见如故的文化依恋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强调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区域并不意味着汉语针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推广就显得无足轻重。相反,它们一同构成了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全局。

3 汉语的国际推广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辩证看待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关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概言之,汉语的国际推广所关注的是“为什么要推广”的问题,至于“怎样来推广”则是对外汉语教学应着重探讨的主要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虽不像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一样与国家战略直接相关,但它却是间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这也是每一名从事对外汉语的科研或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和眼光,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语言研究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它的音素、音节等‘纯学术’的细节上,而不关心这种语言的命运及其相关政治因素,那我们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8]

当然,强调语言传播的相关政治因素并不意味着在凡是与语言有关的一切问题都要“政治化”,事实上“泛政治化”有时反而更不利于关照语言问题上必要的政治考量。相反,在语言的对外传播中来探究语言自身在传播、习得等方面的规律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事实也证明,对外教学是语言进行国际推广的最佳途径,汉语的国际推广也一样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对外汉语教学。

如果说汉语的国际传播研究主要涵盖了文化安全、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战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等国家战略议题的话,那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则主要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学科论及课程论方面的命题。前者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战略研究,讲政治、讲原则,而后者则偏重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讲规律、讲创新。如果对外汉语教学离开了汉语国际推广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引领,则必将迷失其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汉语的国际推广战略若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规律,势必欲速则不达。因此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有机整体,并共同推动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或倾向。一种倾向为单纯用语言经济学的思维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不少研究者纷纷主张要讲求对外汉语教学的“经济效益”,甚至主张要做强做大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培训市场。类似地,另一种倾向也强调,汉语的国际推广应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追求产出的最大化。由于近年来持续的汉语热和国家对汉语国际推广重视程度的提高,因此也出现了重国际推广而轻国语建设的倾向。这些倾向不能不说是有失偏颇的,总的说来都没有充分关注到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国家战略因素。事实上,语言的国家战略若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的话,极易导致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这无论是对国家建设还是整个中华民族建设都是极不利的。

注释:

①只不过由于在当时,世界的国际体系并未真正形成,因此也就谈不上“国际推广”。

②此处所指的“民族”,乃“国族”意义上的民族。

③当然,寻求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④作者认为,国际社会之所以会形成一个“镜像中国”,是因为它们对中国存在着制度化偏见(所谓制度化偏见,是指如果刻板信息和歧视行为被一个社会看作是一种规范的话,只要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大多数人便潜移默化地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

⑤也有人将其称为“汉字文化圈”。

[1]李无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N].中华读书报,2008-06-25(13).

[2]透析世界“汉语热”现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8/11/c_12426533.htm,2011-05-02.

[3]全球学习汉语人数逾4 000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 - 08/20/c_12465427.htm,2011-05-02.

[4]茅晓嵩.英国文化委员会[J].国际资料信息,2005,(8):36-40.

[5]软实力较量时代到来 孔子学院背后中日中印角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 - 01/15/content_5606103.htm,2011-5-3.

[6]胡键.当前国际社会的中国观——基于西方民意调查的实证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71-78.

[7]韩震.全球时代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525270380.html.

[8]张文木.在推进国家语言战略中塑造战略语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83-91.

猜你喜欢

汉语战略国家
学汉语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战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战略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