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班级自治下的教师参与

2011-08-15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班委会公约

蒋 峰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学生自治制度,在国内是陶行知先生最早倡导的。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自治尤其是班级自治,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许多中学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自治制度,如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班级自治等,笔者的学校就进行了班级自治的尝试。

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学生自治制度下,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学生班级自治并非放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必须以合适的角度,用合适的方法参与其中,以引导班级自治避免误区。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教师参与班级自治制度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民主思想。但是,任何管理模式首先都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学生班级自治也同样如此。由于学生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如果任由学生去构建一套管理体系,会产生各种误区。

比如,学生因家庭背景、性别、性格等因素,会不自觉地靠近或者加入某个群体,从而获得安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于是团伙或帮派现象产生就有了可能性。放任学生自治,一些强势的团体或者个人有可能逼迫其他学生团体和个人选举他们做班干部,置其他人于强势团体的“规则”之下,“强权”就会产生,甚至衍生出黑恶势力,横行校园,贻害无穷。所以,在构建学生自治制度构建上,教师必须起到严格的监督作用。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班级公约》的制定,即规则的构建;二是班干部设置和选举,即权力结构的构建;三是学生监督机构的构建。

1.教师监督《班级公约》的制定

《班级公约》的制定,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在学生制定过程中,教师不干预,但是需要监督。首先,《班级公约》的条款不能与法律法规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冲突,同样,也无需重复。《班级公约》也应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体现学校文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帮助和规范的作用。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了解较多,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也比学生更加全面,所以,教师需帮助学生完善《班级公约》,给《班级公约》规范一定的范围和基调。其次,《班级公约》的产生过程必须通过全班的讨论和通过才能生效。教师监督《班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保证公约是学生内部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是公众决断的而不是个人专制的,从而保证一旦形成公约,就会成为多数学生认可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规则。

2.教师监督班委会选举

班干部的设置和选举,对学生班级自治至关重要。班干部是班级的权力机构,在学生班级自治的制度下,设置合理的班委会职务,选举合适的班干部行使权力,关系到班级自治的成败。在班委会职务的设置上,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般而言,班委会应包括班长、团支书、副班长、各种委员、各学科代表和组长等。教师需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增设或者合并委员数量,保证班干部人数与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合理。同时,教师要设置班委会的任期和轮换制度,如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改选,每一人不得连任两届,以保证学生自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教师的监督作用更为明显。教师监督可以保证班干部选举的过程合法、合乎规范和民主。

3.推选监督机构

仅仅选举出班干部是不行的,真正的民主还需要对行使权力的班干部进行监督。一般的学生班级自治会忽略这一点。对班干部进行监督,教师可以,全体学生也可以,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笔者所带的班级就选举了8名不担任任何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监督委员会,专门对班干部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制定了完善的《班级公约》,选举出班委会和监督机构之后,学生班级自治完成了制度构建,学生自治的前提得到实现。教师从此一劳永逸了么?显然不是。

二、教师在班级自治过程中的引导

在良好的体制保证下,学生自治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每个学生也有了创新空间和众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无论学生自治制度开展与否,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班级自治的意义不是让班主任撒手班级管理,而是培养教师引导下的小公民社会,让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在良性竞争、集体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立人格。

1.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德育工作是中学教育的本职工作,但是,通常教学中枯燥的说教教育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苏霍姆里斯基说:“在孩子形成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是最难得的教育途径。”学生班级自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同时,由于学生自治充分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思想迷失,甚至会因为接触不良的思想或人员,价值观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对自治管理的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德育教育还是必修课。

笔者就将班会课变成了学生价值讨论和思想争辩的论坛。笔者做一定的规划,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给班会课提供议题,班会课由学生自由讨论,笔者则变成观察员,仔细观察每个学生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出现大的偏差,立即予以引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说理和规范。对于个别学生思想偏差,也私下里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班会课上,学生通过交流而得到别人的反馈,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他们不断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出色

2.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

学生自治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民主精神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民主精神;一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这两方面都需要教师干预和引导。

在学生自治制度下,学生在参与班干部的竞选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积极性必须是有限度的,可控的,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学生在自治和竞选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干预,对全班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以保证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变竞争为合作。同时,各种兴趣小组和学习合作组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学习与他人协作,相互尊重。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性。

学生自治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班级自治的主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极少数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班级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自觉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人人为集体付出,人人又从集体获益,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一些挫折责任感变得薄弱,而其他学生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作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当中得到存在感和认同感,集体意思和责任意识自然得到提高。责任意识得到提高,每一位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约束自己,遵守《班级公约》,尊重学校纪律。

三、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的原则

教师必须参与班级自治的构建和自治的全过程,但如果教师事事都参与其中,学生班级管理就名不符实了,但是如果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学生自治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的参与必须有原则。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需要秉承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为学生自治划出一个范围。教师对学生可以自主负责的事情放手,但必须承担学生不能负责的事务。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应以学生负责的事为限”。那么,什么事是学生可以负责的,什么事是学生无法负责的?笔者为此专门跟学校领导进行过沟通和探讨。笔者认为,学生自治的范围和权限包括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参与学校团体或活动和学生团体事务。超出这个范围的都不应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相反,在这个范畴之内的事务,教师除监督和引导责任外,不应过多干预。

其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我管理激发自己的潜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对学生班级自治的干预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不挫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让班级形成一个有序的管理网络。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感受到的不是制度的约束,而是由;教师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感受到的不是烦琐,而是自豪。

[1]贾慧.解读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6):100-104.

[2]王路军.班级自治,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新课程研究,2010,(11):71-72.

[3]符红艳.班级文化建设修炼.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

[4]苏瑜.班级公约: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学生之友(小学版),2009,(9上):74.

[5]涤生.学生自治能带来什么.教育旬刊,2009,(12下):9.

[6]齐玉峰.学生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制度探索.考试周刊,2011,(36):216.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班委会公约
班级自主管理视域下轮流班委会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图书借阅公约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电子版委会表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建设优秀班级委员会,提升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