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11-08-15

文教资料 2011年36期
关键词:孔乙己品味课文

李 静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之一。纵观历代文学大家,没有人不是在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才有后来的文学成就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知识的积淀,人文素养的积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自觉地去读书。

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很多,如教师的激励、评价,建立读书小组,举行读书报告会,制定“读书计划”,开展“手抄报”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学生能够借助自己从学习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快乐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阅读教学应回归阅读文本,用文本本身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持久的,稳固的。在阅读教学中,回归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品味语言,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一些一线老师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语文是以教授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目的的。[1]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阅读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精彩的词句,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对课文整体或局部语言的理性分析,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的意义,情态、色彩、分寸等进行考究分析,体味语言形式所凝聚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活动,更深刻地觉察语言所隐含的种种信息。[2]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作,内容含蓄,语言凝练,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的前提下,捕捉文中的精词妙句,进行推敲品味,便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推敲品味的方法有:第一,推敲品味关键性的词。即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写景状物,或刻画人物时用得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通过体味鉴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如教朱自清的《背影》,可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几个有表现力的词设疑分析。“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父亲,“探”、“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第二,推敲品味关键性的句子。即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内涵丰富的句子,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段落的中心句等进行语言分析,使学生直接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维,把握文章主旨。如《孔乙己》结尾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疑:这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表达是否矛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没有人确切的知道他的死活,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上一口的,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年关始终没有见到孔乙己,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看似矛盾的句子,更深刻更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第三,推敲品味句子表达的优劣。同样一个意思,语言表达虽无正误之分,却有优劣之别。教师对此可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替换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味鉴赏。如教《济南的冬天》有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将其改为“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改句只写了形和色,原句却把夕阳斜照下的粉色比拟为害羞的少女,形神兼备,情态可掬。[3]

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悬念的设置,引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4]例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通过以下设置,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师:30年后,“我”回到了故乡,终于和老朋友见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读这段文字。(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学生自由阅读。)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想到的?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无拘无束,而现在闰土却恭恭敬敬的喊“我”老爷。……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们想象的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闰土为什么不像小时候那样与“我”亲热?他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生:他为什么和“我”没话讲了?……师: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老师一时讲不清楚,大家可以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诱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现实中的闰土形象为什么与自己设计的不一样呢?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在去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阅读期待绝不能局限在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必然延伸到课外学习以及生活领域。教学过程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有助于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向教材以外。

三、联系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入现实生活内容,这样的语文课堂更充满活力。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为中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父爱的。这是课内和课外的结合,但是课内和课外并不能无限地结合,必须抓住文本语境,立足课内。

例如,有教师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课时,一会儿播放《我的兄弟姐妹》电影片段,让学生说说感人的画面和让学生感动的理由,一会儿让学生阅读课外美文《还能拿什么爱你》,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爱心,确实这些设计能让学生感受到人间之爱,和课文也有一点联系,可是这样的设计让人眼花缭乱,对文本的品读则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最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因此,怎样使课内外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回归文本,让学生喜爱读书,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策略。

[1]薛微微.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方法浅析.语文学刊,2006,2.

[2][3]朱维国.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摭谈.宁夏教育科研,2006,4.

[4]范霞.语文阅读期待教学探讨.热点聚焦,2009,1.

猜你喜欢

孔乙己品味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品味桂峰
孔乙己(下)
品味四季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