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腐败成因的研究概述及其对反腐的启示

2011-08-15陆先鹏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成因腐败理论

陆先鹏

(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 527200)

腐败成因的研究概述及其对反腐的启示

陆先鹏

(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 527200)

腐败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社会毒瘤,对腐败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如何消除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是各国面对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腐败的成因做详尽的探究,才能对症下药。对各类探讨腐败行为成因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研究视角综述了腐败行为产生的大致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于当前反腐工作的几点启示,并特别指出,需重视行政官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腐败成因的数据模型建构。

腐败;成因;启示;数据模型

腐败,即政治腐败,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谋取非法的个人利益。其他诸如为打压政治对手滥用政府权力、残酷的治安镇压、未卷入政府的个人或机构的非法行为等都不视为腐败,只有当政府官员直接利用其行政职务进行非法行为才构成腐败。

腐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以美国为例[1], 1990-2002年之间,共有10000名以上政府官员因腐败被联邦检控官定罪。而中国在1980-2002年之间,腐败现象同样普遍,并呈周期性向上发展的趋势[2]。

当前,对腐败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腐败程度测量及反腐败;第二、腐败的比较研究;第三、腐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第四、对导致腐败形成的原因的分析。

前两方面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政治学领域,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大致一致,所获得的结论也比较容易得到认同。后两方面的研究则打破了学科领域的界限,大量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家、评论家、学者、通俗文学撰稿人等也跨入了这一领域,使得对腐败的研究异彩纷呈,颇为活跃。

尽管如此,由于领域、学科、学派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素质的差异,使得研究的结论千奇百怪,甚至互相冲突,令人费解。如在“腐败对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腐败对经济存在巨大危害的观点受到了冲击,一些经济学家做出了适度腐败反而对经济有利的结论。

由于兴趣与精力所限,下文仅就有关腐败行为成因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介绍,并据此展开对策的研讨。当前,有关腐败行为成因的探讨,较多的集中在一些政治学家、经济理论学家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上。

一、腐败成因的政治学分析

(一)内部监控机制不完善

缺乏内部的调查和监控机制,是腐败得以产生和组织化的主要原因。黄百炼分析了中国腐败泛滥的内部原因:(1)一把手权利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2)内部监督机构的软化和失灵;(3)追求部门利益的最大化[3]。

(二)外部监控水平不高

腐败的外部监控,是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外部监控失灵,是腐败泛滥的主要原因。钟立华和吴可望分析了健全减少腐败的一些机制:(1)落实政务公开制度;(2)建立财产申报制度;(3)规范政府采购制度; (4)完善干部选任制度[4]。

(三)缺乏新闻和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权被定义为“第三权”,新闻工作者更被定义为“无冕之王”。他们与民众站在一起捍卫利益不受到非法侵害。在腐败成因分析中,新闻与出版自由常常被看作与腐败现象存在正相关。传统的理论早就得出了缺少新闻监督,腐败将更为严重的结论。最近,这一理论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加以检测,结果证明新闻出版自由是对腐败的严重威胁。如Brunetti和Weder发现,较高的新闻自由与较低的腐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5]。Freille、Haque和 Kneller的研究支持了限制出版自由将导致更严厉的腐败[6]。

二、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基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分析人类的行为。对腐败成因的分析一般停留在理论的水平上。试图以某种理论解释腐败的成因。国内的研究者常将国外的理论借鉴过来,分析腐败的成因。

(一)成本-收益理论

当前比较流行的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成因。Gary Becker[7]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的第一章中介绍了这一方法,并将此用于分析人类的一些行为。

杨秋菊和李金龙从多维度剖析了腐败行为,对腐败的成本与收益,不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和反腐败的成本和收益做出分析[8]。作为政府官员在是否腐败的抉择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成本-收益分析。他们指出腐败的成本包括被抓的可能性和被抓后受处罚的程度,收益则表现为从违法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好处。

张军则在使用成本—收益分析这一方法的时候,将腐败区分为两类: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9]。需求性腐败是指政府官员在职务许可的范围内,对非特定的第三人应履行的职责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以谋求非法利益。这种腐败因缺乏有效的监控而易扩大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一旦监控的手段加强,腐败的成本上升,腐败行为便急剧下降。供给性腐败则不同,它是指政府官员在超越其职权许可范围内为特定的第三人提供好处而获取收益。这种腐败因为随职权的扩张而收益增大。为获取较大的收益,政府官员常随意扩大自己的职权,甚至不惜相互勾结,以使得权利集结。这类腐败的成本是一定的,即罪大恶极而视成本为零。因此,往往对社会的危害极大,且常常出现大案、要案、窝案。

(二)委托-代理理论

这一理论来自传统的制度经济学,是契约理论的近30年里的较新的研究成果。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它运用到政治领域,则是将民众与政府官员的关系看成委托与代理的关系。民众将自己的一部分私有权利交给政府官员来行驶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政府官员则通过这种代理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当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委托者和代理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会因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发生冲突,但由于委托人有权利中止委托代理关系,而不至于恶化,双方会小心翼翼尽量维持平衡,处理好利益分配,从而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然而,信息并不完全透明,代理人往往在信息上占据优势,委托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利益受到了侵害。郑利平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理性不足和无法算尽以及机会主义的影响,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10]。这种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失灵使官员获得较大的收益,并可避免处罚,或即使受到处罚也很轻,再加上对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监督不力等因素,使得腐败得以大行其道。陈辉煌和高岩也使用了这一理论分析腐败的成因[11],他们注意到政府官员可能并不代理单一事务,往往同时代理多个任务,从而选择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讨论腐败问题。

(三)寻租理论

寻租(Rent-seeking)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1967年图洛克(Go rdon Tullock)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因此有人称他为寻租理论之父。寻租是指个人、组织或机构通过操作经济和法律的环境来赚钱,而不是通过贸易和生产。租,被定义为“经济租”,当前寻租理论不仅应用在经济的研究中,同样被一些经济学家运用于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中。寻租理论也被用来说明腐败的成因。

如,安立仁从寻租理论角度解释腐败[12]。腐败根源于人为的资源稀缺或来源于政府的部分经济干预或管制,解决的办法是取消管制或如果不能取消管制则设法使稀缺资源获取的机会随机化。韩国学者[13]在文章中转引了《1988年我国租金价值的估算》一书中关于中国当前存在的各种租金:国家控制商品的政府公告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国家银行贷款的公告价格和市场之间的差价;各种税收的差价;因不合理的定价而产生的同行业内的租金;企业承包基数的差价;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外汇保有比率的差价;各种福利待遇住宅、交通、公共医疗等租金;投资分配的差价;进出口许可证所涉及的价格差价;企业损害补偿费;签发各种许可证、证书、图书出版号码时产生的租金等。进而分析了中国存在大量的官倒,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政治经济。

三、腐败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

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学更为关注个体,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因而,通俗心理学工作者常从个体的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何开长和王国红从理论的角度总结了腐败产生的各类心理[14]。包括有:(一)攀比心理;(二)补偿心理;(三)投机心理;(四)甜柠檬心理;(五)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六)责任分摊心理; (七)成瘾心理。

Aultman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警察腐败,并建立了腐败形成的理论模型[15]。他用混乱和压力,社会学习以及角色理论来说明警察腐败。他指出,警察在受到来自亚文化、市民、同伴和上属的腐败压力时,产生一种交互共同作用,为了缓解压力,通过社会学习,习得了这种腐败行为。

四、腐败成因研究对反腐的启示

腐败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消除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腐败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全面透视腐败行为的成因具有研究价值。当前对腐败成因的研究,可以对反腐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一)增强内外监督机制,防止腐败的蔓延

消除腐败首要的责任是各级政府,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防止腐败的蔓延。为此,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规程,明确部门的权力界限,防止一把手的权力过大,切实落实政务公开公示制度,制定有力措施切实保护举报者等。

(二)降低媒体控制,加大新闻媒体监督力度

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恩格斯说过:“报刊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不受官员肆虐之害,向舆论揭露这种行为。”政府应当拿出勇气,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媒体的自由报道,进一步降低对媒体的控制。要通过大众传媒,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力度,让腐败分子暴露于大庭广众,无立锥之地。

(三)加大腐败制裁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政府官员在是否腐败的抉择上,会权衡成本与收益。腐败者收益则表现为从违法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好处,成本则包括被抓的可能性和被抓后受处罚的程度。据此,要通过法律法规增加腐败者的违法成本。当前不少腐败者存在“牺牲一人,幸福一家甚至几代人”的想法,现实中还存在某些腐败分子,虽然被查处判刑,却因惩处力度不够,家人生活不仅不受影响而且还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检察机构要惩治腐败的时候,要加大侦查和惩处力度,让腐败分子不仅伏法还要为此付出惨烈的经济制裁,起到教育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的作用。

(四)透明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行为

政府人员在行政过程中,其工作流程如果不透明,行政行为不规范,则可能让一般民众受到蒙蔽,让违法行为得不到发现和查处,这样就可能造成损害群众利益的可能以及权力寻租出现。因此,政府必须对此加以强化。办事流程公开透明,必须明示可予办理和不予办理的条件,清晰界定,防止模糊和被操纵。当群众对办理结果存在异议时,要明确告知其原因,属于政府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必须通过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找到具体行为实施者,给予惩戒。

(五)重视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防止腐败心理蔓延

当前,中国传统糟粕文化开始抬头,在行政机关,某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偏信风水命理,心理扭曲,造成不良的心理氛围,给整个部门人员的心理造成压力和影响。一旦这类领导干部被腐化堕落,可能造成腐败的进一步蔓延。为此,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以外,对政府工作人员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行政人员的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防止出现奴婢心理和从众心理。

(六)建立腐败成因的数据模型,为反腐提供支持

对腐败成因的分析,研究者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探索影响腐败行为的各类原因,然后对这些影响腐败的因素适当地加以控制,以避免腐败。因此,建立腐败成因的数据模型,探索各类影响因素的路径与权重是必要的。

计量经济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试图对有关腐败的一些数据加以整理,以推断出一个关于腐败成因的数学模型。经济学家建立的理论模型,常建立在一些命题的基础上进行推演而形成。这些理论模型,并未得到来自实验或数据的支持。其说服力略显空洞。当前,有关腐败成因的数据分析的文献不多。

如,D reher、Kotsogiannis和 McCorriston[16]等比较经济学家在分析了1976-1997年期间100多个多家的数据时,使用了结构方程的办法,并建立了腐败成因的数学模型。他们选择了诸如 GDP,资本控制限制,国家开放程度等作为腐败指标,甚至以水泥的消耗量作为腐败的指标,用来分析腐败在各领域中腐败的程度,并做出了路径分析。然而,他们没有说明其指标间存在确切的因果关系。

当前,腐败成因的理论模型,经济学家已经建立了不少,但是,有关腐败成因的数据模型并不多见,研究者在指标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如以水泥的消耗量作为腐败的指标,就显得十分可笑。工程腐败确是当前腐败的主要形式,但以此水泥的消耗量作为指标,则显示出西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腐败成因的数据模型,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共同分析腐败的成因,并探讨其路径关系是值得期待的。

[1]Glaeser,E.L.,&Saks,R.E..Corruption in Americ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6,90(6-7):1053-1072.

[2]倪星,王立京.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J].江汉论坛,2003,(10):19-21.

[3]黄百炼.腐败产生的复杂原因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讨, 1999,(1):13-17.

[4]钟立华,吴可望.腐败的预防制度[J].求实,2007,(9):77 -78.

[5]Brunetti,A.,&Weder,B..A Free Press Is Bad News for Corrup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7-8):1801-1824.

[6]Freille,S.,Haque,M.E.,&Kneller,R..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Press Freedom and Corrup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23(4):838 -862.

[7]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杨秋菊,李金龙.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23(1):18-20.

[9]张军.腐败的经济学因素分析与模型分析[J].理论月刊, 2002,(1):61-62.

[10]郑利平.腐败的成因:委托代理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0,(11):15-20.

[11]陈辉煌,高岩.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腐败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07,(11):41-44.

[12]安立仁,赵文华,席酉民.腐败问题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33-40,73.

[13]朴广熙.论公职人员腐败的原因和结构特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55-62.

[14]何开长,王国红.腐败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救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2):47-48.

[15]Aultman,M.G..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lice Corruption[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1976,4(4):323-332.

[16]Dreher,A.,Kotsogiannis,C.,&McCorriston,S..Corruption around the World:Evidence from a Structural Model[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35 (3):443-466.

Review on Study of Causes of Public Corrup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Anti-corruption

LU Xian-peng

(Guangdong Luoding Polytechnic,Luoding527200,China)

Corruption is a global universal social cancer.Studies in corruption have become focus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how to eliminate corruption and establish a clean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faced by all countries.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need to do a detailed inquiry for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In this paper,various types of literature which explored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re straightened out.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re overviewed from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science,economics and psychology.Based on the literature,a few of conclusions are reached.Two things must be focused on tha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officia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data model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corruption;causes;enlightenmen;data-model

D523.4

A

1009-9735(2011)04-0060-04

2011-05-13

陆先鹏(1979-),男,湖南武冈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成因腐败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