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及对策探究
2011-08-15李韬
李 韬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及对策探究
李 韬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到制度、高昂的融入成本、城乡隔膜和自身素质等障碍的制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对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一般估计,目前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总量已达到1.5亿人,其中作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也已达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之多,他们正日渐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从而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系统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对其城市融入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一、不同的代际特征及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探讨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到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流动青年。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已超过1亿,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着不同的代际特征。根据现有的研究,有关专家把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度低。然而这只是对其个体特征的一般概括,具体来看,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如下代际特征:
(一)生存型和发展型兼顾的外出动机。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更追求自身的发展,他们的外出动机中除了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等生存理性,还具备了发展理性,他们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把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目标。我们在对苏南地区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如,在回答,“当初为什么会到城市来找工作”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城市的赚钱机会多,对自己发展前景也更好,自己能看到学到更多的东西,自身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了生存型和发展型兼顾的外出动机。
(二)渴望融入城市。老一代农民工赚到钱,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回到农村,最终离开了城市。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更加愿意融入城市、最终留在城市。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更渴望融入城市。笔者在苏南地区几个城市与新生代农民工访谈时,在问到“对于将来的打算”的问题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好好生活,努力工作,多挣钱,在城里买房定居”等等,“做城里人”几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们的梦想。此外,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已与城市青年差别不大,他们的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睡觉以外,还经常听音乐、上网或结伴去唱歌等,这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表面上主动融入了现代城市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市民化的迹象。
(三)鲜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务农经历,他们中大多数在农村上完中学就外出打工,基本没有干过什么农活。有的是小时候跟随父母进城打工,在城市里上完学便继续留在城市打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深厚的乡土情结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鲜有务农经历,对土地没有很深的感情。
新生代农民工呈现的这些群体特征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方面有着更加有利的条件,他们年轻、学历较高、思维敏捷、观念更加开放,他们在主观上也已经产生了更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有可能融入城市,但现在的情况是,“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切实纳入国家规范管理的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他们处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地带和公共服务的边缘地带。”[1]他们在融入的过程中阻力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公平、受歧视的工作,收入低、消费高的经济现实等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路途上处处受阻,难以融入城市。此外,他们鲜有务农经历,对土地没有很深的感情,对城市生活却充满了向往,大多数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由此,如果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长期游走在城乡的边缘,在城乡断裂的夹缝中生存,这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对社会来说,也是亟待破解的结构性难题。
数以亿计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影响到我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走出来,进入城市,这本身是一种进步,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着实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障碍,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一)制度障碍——制度的藩篱。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一系列社会屏蔽制度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障碍。“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城市和乡村在根本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运行,户籍制度是阻隔城乡人口流动的坚固藩篱。”[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流动上虽有所松动和放开,但其核心——身份管理的职能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对农民和市民仍然实行两套管理模式,“‘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3],仍然没有改变。农民可以进城就业,却很难扎根城市,只能“流动”,却很难“迁移”。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管理制度,本身没有这么大的威力,其衍生的一系列社会屏蔽制度,如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共同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障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工厂里和当地人做同样的工作,工资和待遇却不同,晋升的机会也很渺茫;调查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4.9%,“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陆学艺,2003)是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状况,而笔者认为同城不同保、同城不同教、同城不同住,则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们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有待改善;子女教育上,能够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数量和名额有限;被调查对象中有46.7%租住城郊价格低廉的房子。
(二)经济障碍——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济障碍。根据我们的调查,每月平均工资在801元-1600元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占调查总数的67.8%,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比较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在城市生存,衣、食、住、行,样样都要比农村贵,扣除生活成本,便所剩无几了。再加上前文所述他们“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程度较高”,即消费也高,对衣着、娱乐等老一代农民工眼中看似较为铺张的消费,也使得他们很难积蓄足够的“城市融入基金”。我们在苏南地区几个城市的调查中也发现,在回答在城市中生活最大的困难和障碍这一类问题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表示“房价高,租金也贵”、“城市交通费用太高”等。这里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须在城市拥有较为稳定的住房,而城市的高房价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
(三)文化障碍——城乡的隔膜。城市和农村作为人类聚居的两种不同类型,本身就存在着差别,同时,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别,文化上的差异和隔膜无不在观念上、心理上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笔者认为,这种文化上的障碍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障碍。新生代农民工虽鲜有务农经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是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受教育在农村,尽管在表面上(穿着打扮、闲暇生活方式等)逐渐融入到城市社会,但其在文化观念和意识层面并未完全脱离乡村文化和记忆。农村生活较为散漫,重视乡土人情,而城市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和以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模式则令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和融入。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乡土文化的心理归属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少有互动。调查资料显示,在回答平时主要与谁交往的问题时,20.6%的人选择了亲戚,32.6%的人选择了老乡,41.1%的人选择了工友,剩余5.6%的人选择了当地居民。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圈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封闭性,主要交往对象多为和自己身份相同或相近、有着同样生活经历的农民工,城市居民则很少。
(四)内在障碍——自身素质的制约。笔者认为,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二是市民观念。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92.4%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即他们大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还接受了职业教育,但比较起来,其受教育水平仍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能否找到体面、稳定和较高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市民观念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能主动与市民交流交往,形成自己的城市交际圈,相反,则容易产生对市民的隔膜,自我封闭,从而缺乏与市民的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文化素质和市民观念都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和社会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数以亿计的新生代农民工走出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自然就有一个适应城市,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相对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至少有两点更有利于他们融入城市,一是他们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留在城市;二是他们自身,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是农民工群体中最接近城市居民的群体。“如何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大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下来,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4](P146)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制度建设。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障碍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从总体思路来看,笔者认为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放开户籍限制(特别是中小城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渐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社会屏蔽制度,消除因户口性质的不同而带来的待遇和权利的差别。具体来看,针对不同的制度领域,笔者建议: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及时调高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逐步形成农民工工资的有效增长机制。2、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用工单位和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和8小时工作制,确实需要加班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高于平时工作日的工资标准,并将此纳入企业年度考核中去。3、探索和建立以“缴费低、覆盖广、能转移、可接续”的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设计并建立起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向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迈进。4、改革和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各地应坚持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取消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择校费等;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投资办学,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推行名校校长与名师流动上岗的制度。5、探索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和社会既然接受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应该把农民工当作市民看待,逐步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同时,探索建立农民工多元化的居住模式,加快农民工公寓的规划和建设,并由用人单位租赁给农民工居住。我们的调查发现,苏南地区的一些城市兴建了不少农民工公寓,公寓内设施很齐全,跟大学生公寓无异,用集中居住的方式解决了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问题。此外,对于无法提供住房的用人单位,须每月向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逐渐把住房补贴政策稳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中的大课题,“只有从长计议,运用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办法才能见到效果,而不能指望临时性、应急式的举措。”[5](PP209)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及时有效地对现有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进行改革和创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同城同保、同城同教、同城同住,才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
(二)加大政策支持,降低融入成本。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济障碍,只有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成本,才能为其城市融入创造良好的基础。首先,各地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农民工群体的配套政策,从政策上给予农民工支持。如尽快建立起农民工工资与企业效益的联动增长机制、健全适应农民工收入水平和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民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工公寓的规划和建设等;再次,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大的成本就是住房,因此在住房保障方面政府要出台更多更适合的政策,如,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研究制定农民工住房公积金政策,由农民工、企业和政府三方统筹缴纳住房公积金,真正把农民工群体纳入政府公共住房体系。此外,对于无法提供住处的企业和单位,要求用工单位每月及时发放一定数额的住房补贴和交通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住房、交通成本统一划定。这些政策措施一旦形成机制和体制,就能编制出一个社会支持的网络,有效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成本。
(三)健全社区支持与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不断适应和认同城市文化和城市社会,不断加强与市民的交流与互动,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区支持与服务体系。一方面,社区要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等同于市民的社区服务,此外还应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开展如就业培训、就业信息为重点的居民服务;同时,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强化他们的社区参与意识,实现社区的参与式治理,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参与感。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充分沟通和互动。城乡居民的沟通和互动不仅可以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隔阂,同时也能在交往中实现城乡文化的沟通。街道、社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社区和谐融洽的居住氛围;社区要在创新社区活动上做文章,开展一些能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的活动,让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城乡居民沟通和互动的平台。
(四)新生代农民工提“素”是关键。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必须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素质,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其城市融入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仍需要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是农民工迁出地还是迁入地,政府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建立起农民工培训体系。具体来看,第一,政府通过开办各类农民工培训学校、开展形式灵活的成人教育,如夜校、网校、随到随学的办学模式等,拓展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第二,用人单位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在节假日开展各类业余兴趣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苏南地区的一些企业利用节假日在农民工公寓活动中心开办如英语辅导班、计算机知识专修班、礼仪与沟通辅导班等,效果就很好。第三,依托社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养成教育”,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了解城市文化和文明,融入城市生活,养成城市居民的观念和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去关注和支持,在新一轮城市化的浪潮中,在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1]刘俊彦,吕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2007年第9号[R].2007.
[2]邹农俭.论农民的非农民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2,(1): 1-7.
[3]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J].特区展望, 2000,(3):13-16.
[4]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邹农俭.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Obstacles
LI Tao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The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different groups of features,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by the system,the integration of the high cost,urban-rural divide,and their quality and other barrier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cities 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urban integration;barriers;strategy
C913.9
A
1009-9735(2011)04-0013-04
2011-04-20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现状调查”(06EYB010)(主持人:邹农俭教授)。
李韬(1987-),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建设,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