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交际用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1-08-15鲍冬娇张小龙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恭维道别西方人

鲍冬娇 张小龙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30007)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表现出语言的差异[1]。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仅是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是要考虑语言形式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由于世界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间的相互交往,往往会因为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非故意的语言粗鲁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出现事与愿违的难堪。

1 中西方称谓用语之间的差异

中西方的称谓制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2],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原则,称呼准则作为汉语五大礼貌准则之一单独列出,说明称呼用语在中国文化特点方面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传统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用语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1 中西家庭、亲属称谓语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社会只不过是家庭的放大,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特征。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在汉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汉民族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上是宗法制的大家庭(extended family)。不同的辈分得在称呼上反映出来。所以叔是叔,伯是伯,兄即兄,弟即弟,姐姐和妹妹也不可混为一谈,堂兄弟和堂姐妹也必须各就各位[3]。例如,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致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把自我当作是与整个世界相分离的独立个体。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因此,在西方没有像汉语那样拥有丰富的亲属称谓。而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直呼其名也很普遍,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特别是儿媳妇不叫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而直接称呼其名字。而称呼叔叔,伯伯,舅舅,姨妈,舅妈,西方人仅用uncle和aunt的通称。

1.2 中西社交场合中称呼语差异

汉民族由于等级观念的存在,社会关系的官本位观念十分突出,人人都想当官,在官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因此用于称呼同事关系的称谓语结构就受制于这种文化心态,突出“官位”和“职务”,以表示尊敬。中国人无论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场合,总不忘把对方的官职加上以示尊敬,比如为“XX处长”,“XX经理”“XX主任”等等。如此称谓充分体现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在英语中,很少称呼他人为“Factory Director Green”等,在西方国家,不管对方社会地位如何,通常的称呼模式为:Mr/Mrs/Miss/Ms+姓,甚或直呼其名[4]。此种叫法在美国尤为普遍,不仅年龄相近的人这样相称。年龄悬殊的人也如此称呼。例如你可以听到小孩叫年长的人Mary,Jack,Helen,等等。另外在大学校园里,西方学生经常直呼教授的名字,老师们对此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认为自己平易近人,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化中会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敬。

1.3 中西方一般场合称呼语的差异

中西方“老“的含义不同。儒家伦理思想奉行敬老尊老的传统,“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所以老者往往受到社会、家庭的尊敬,特别是在家庭中老者的地位往往是至高无上的。“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表现在称谓上就是用“老……”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比如“您老”、“老爷爷”、“老大娘”、“老同志”、“老中医”、“老教授”、“老木匠”。等,都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汉语也习惯用“老+姓”或“姓+老”称呼对方,表示敬重。熟人间用这样的称呼显得亲切自然。而西方人则“谈老色变”,他们不喜欢被别人认为是老了,而希望被别人认为还很年轻。因此在英语中老年人一般被称为senior citizen,而不是old people[4]。一位中国大学生在路上碰见一位上了年纪而且腿脚不很灵便的英国老太太,于是走上前说:“Hi,grandma,can I help you go across the road?”这位英国老太太听了以后,脸马上阴了下来,因为她不愿被称为老奶奶。在这样碰见陌生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用madam,如果是男性可用sir来称呼。另外,中国人经常在姓前加小字来称呼以表示亲切,而在英语,我们不能生硬地在姓前加little,而可以直接称呼西方人的名字来表示亲切。

此外,在汉语中经常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家庭以外的熟人或是第一次遇见的陌生人,以表示二者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这让西方人一头雾水,却与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血浓于水”的基础上是分不开的。可见,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长幼,尊卑”关系,而西方人对此至少是比较淡薄的,这充分表现了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这也是他们的理想。

2 中西方夸奖、恭维及其回应语之间的差异

2.1 中西方夸奖、恭维之间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称赞语使用频率较高。西方人认为诚实是最好的准则,所以常夸奖家里人譬如:西方女人经常谈论:丈夫工作是多么努力,事业做得是如何好;对孩子也会说:他们在学校里表现得有多好或在其它活动中是多么积极[5]。一个美国人在和朋友、熟人交谈时,时常向人夸奖自己的家人,称颂他们的长处和成就。因此,你听一位妻子说“My husband is marvelous!”或者从一位丈夫口中听到:“I’ve got a pretty wife”的时候,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个禁忌。中国人推崇谦虚,很少在人前夸家里人。如果认真分析诚实与谦虚之间的差异,我们相信这种差别是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差别造成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是鼓励思想自由和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一个人是以其文化背景塑造的标准对人、事物、思想和事件作出评判的。保持谦虚、从不吹嘘自己的成就是国人行为的准则。

2.2 中西方恭维语回应之间的差异

在中西国家里,人们恭维与对恭维的回应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人多为直线型思维方式,喜欢直接表达;而汉民族却为曲线形思维方式,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2]。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很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不论男女赞美对方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都被视为礼貌之举,西方人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并常常赢得被恭维人的欢心和喜爱,特别是女人。而在中国,男性在公众场合赞美女性的容貌和服饰,中国人常视作轻佻无理,对中国男人,尤其是不再年青的男人说“you have a lovely wife”时,对方特别反感。被称赞者也会觉得难为情。即使是接受西方思想较多的高层知识分子,也很难全盘接受西方的这种礼貌用语。下面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谌容在其小说《散淡的人》中的一段描述,可谓维妙维肖:田惠中抓紧时机,笑咪咪地举起酒杯“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筚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子像轰一只苍蝇。田惠中视而不见还接着说他的:“……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丝林远道而来。”“什么密丝林,都老太太了。”密丝林又笑又摇头[5]。

我们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或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中国人听到赞美的反应往往不敢正面承认,总是要委婉地客气一番,常常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够”或“我差得还很远。”西方人会认为这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或者会误解为自己的恭维话语被对方直接否认。而西方人则能正面欣然接受。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或中国人往往会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您过奖了)”来应酬[7],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对于上面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so.”

由此看来,中西方两种文化都遵从了“礼貌原则”,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贬己尊人,而西方人,既要“尊人”又不“卑己”[8],所以,不了解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两种文化对待恭维的反应和谦虚的态度常常会引起误解。

3 中西方问候与道别之间的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的问候用语和道别时的习惯也大相径庭。问候、道别这类社交用语能够直接反映在中西民族重个体和重整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个人价值之上,严格区分自己和他人,因而导致了个人的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距离较大。而中国人崇尚整体,注重和谐和中庸,因而问候以及道别用语显得贴切具体。

3.1 中西方问候之间的差异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7])英语中有一些固定用语来问候他人,如:“How are you doing?”(其实问话人对听话人健康状况并不真正关心),答语常为:Fine,thank you.(无论听者是否真的感觉很好)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汉语里的这些寒暄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护。再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看到同事气色不好,就往往说“是不是最近没睡好?”“你昨晚干什么了?”,“是不是最近家里有事啊?”之类的话以示对别人的关心和重视。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这种关心让native speaker也常感到embarrassed。因为西方人比较崇尚自己的隐私和私人空间,在英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and don’t stick your nose in someone else’s business”.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9]。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1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儿去?”、“吃过了吗?”等等。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因此,中国式的热情在西方人看来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而在中国人眼中,西方人的这种态度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修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修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修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经常会给我们在涉外交际中带来麻烦。

3.2 中西方道别之间的差异

不辞而别被视作不礼貌行为,分别时西方人常说:“Goodbye.Bye-bye.So long or See you later/tomorrow/on the next morning”相当于汉语的“再见,再会,一会儿见,明天见,星期一见。”中国人有时也这么说。有趣的是英语“Goodbye”是“God be with you”的缩略形式,含有宗教涵义[10]。虽然功能上等同于汉语的“再见”,但是“再见”传递的是希望互相再见面的愿望。

尽管中西方人道别时说的大致相同,但辞行方式却有所不同。“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英国人去另外一个英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 “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op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11]。如果说 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12]。如果用汉语方式与英美人道别他们会疑惑不解,为什么要慢走呢?我老了吗?快走不行吗?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此外,中国学生觉得和外教道别很麻烦。当美国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时,他们会很快说:谢谢,再见然后离开。同样场合下,中国学生会停留长一点的时间,并说一些与他们的问题无关紧要的事情。中国学生认为,美国人的风格太功利、太直接。中国学生喜欢说再见前,闲聊一会,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有些学生甚至一直等到外国教师询问他们:你们还有问题吗?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比较含蓄。这些被外国人认为奇怪的行为,也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含蓄性。

4 结 语

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心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在交际中正确地选择符合西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作为一个学习外语的学生不仅要尽量掌握正确、流利和自然的英语语言,学会得体、自然地传递和接受交际信息;也要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学会克服在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差异障碍。同时,还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努力开阔自己的文化视角,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获得扎实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周方方.从日常礼俗用语看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 张一平,王红昕.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与英汉社交语用差异[J].兰州大学学报,2004(3):49.

3 屈延平.亲属称谓[A].英美文化辞典[Z].胡文仲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45-147.

4 杨 明.文化因素与英汉语用差异[M].英汉语比较与翻译,杨自俭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2-251.

5 谌 容.散淡的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 李 杰.英美交际与英语会话[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30.

9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0 王 宏.英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2 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和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恭维道别西方人
毕业道别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恭维为何让我们不舒服?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