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有效途径*
2011-08-15张金学曾长秋
张金学,曾长秋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论建立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有效途径*
张金学,曾长秋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党内关爱机制在内涵上要注重取向性,在内容上要注重全面性,在功能上要注重渗透性,在形式上要注重动态性。要按照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理论关爱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情感关爱为主且情理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的关爱机制关心教职工党员的全面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教职工党员的优质发展,建立合理的关爱规范形成职工党内关爱制度保障,建立长久的评价机制促进党内关爱机制不断完善。
党的建设;关爱机制;高校
党内关爱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的理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而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是系统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高校构建基层党组织关爱机制,是实现高校党内和谐并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建立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要求
首先,在内涵上要注重取向性。党内关爱思想在方向上是指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关爱,领导干部对一般党员的关爱,一般不包括下级对上级的尊敬与爱护。党内关爱的目的是激发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聪明才智,从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现行的工作习惯是高校党组织平时关爱的教职工对象往往更多的是弱势群体,如生活困难的党员、工作有困难的党员、暂时出现特殊困境的党员和退休党员等;而对于普通教职工党员则关注度大大降低,甚至没有。这直接导致了普通党员感受不到党的温暖,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党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波动。因此,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的对象应该不仅注重需要帮助的教职工党员,也应该更加关注普通教职工党员,使党内关爱对象更加全面。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党内关爱,做到思想上关爱、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爱,把真情关爱、真心爱护党员落到实处,切实为党员服务。使党员在政治上有使命感、发展上有优先感、工作上有责任感、生活上有幸福感,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这样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全面性。党内关爱在传统观念里就是简单的照顾和经济“扶贫”,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更新和完善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内容、提高党内关爱的质量是党内关爱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党内的激励、关爱、帮扶机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注重关心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在政治方面的成长与进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即政治关爱;关心党员干部思想的解放与提高,经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即思想关爱;注意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激励、鼓舞党员和干部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党员形成“人人争上游、个个争先锋”的良好局面即精神关爱;关心党员、干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即物质关爱;时刻关注党员和干部心理的发展变化,注重人文关爱和心理疏导即心理关爱。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应完善这些内容,以促进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的全面提高。
再次,在功能上要注重渗透性。高校加强党内关爱工作,要把党内关爱渗透到高校对教职工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对教职工的全面关爱,使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提升高校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党内关爱工作的发展。教职工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也增加了对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内关爱的难度。高校的教职工,特别是高校的一线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现在的许多考评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基层党组织在进行活动组织时遇到参与积极性差、反应不热烈等诸多问题。作为基层党组织,对于解决教师的科研问题等诸多教师迫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又力不从心,从而使部分党员感觉参与不参与无所谓,参与不参与一个样。高校的教职工党员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提高新的技能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教职工党员的工作实际和个人职业方向、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和帮助,特别针对青年教师党员,通过传、帮、带,使他们尽快度过教学关、科研关、学术关,鼓励支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培训和进修,不断为其“输血”,提高其“造血”功能。
最后,在形式上要注重动态性。高校党组织对教职工的关爱在形式上,不仅要多样化,如政治关爱、思想关爱和物质关爱等,以满足不同党员的多元需求,还应注重动态性。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的形式应根据党员需求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变化、时代进步的变化而改变。在党组织进行教职工党内关爱过程中,党员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新的需求又将产生,因此,关爱形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真正做到想党员所想,满足党员所需,使党的关爱在形式上与时俱进。这样教职工党员才能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二、建立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原则
第一,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的原则。普遍关爱就是要全员覆盖,既重视政治激励、思想关爱,也重视生活帮扶;既有长效保证,又有季节性帮扶;既有短期资金、物资支持,又有长期造血功能培育。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既要注重对广大党员全方位、经常性的关爱,又要对生活、工作有困难,思想上有包袱的教职工党员实施重点帮助。
第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既重“精神”,又讲“物质”,并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形式的激励、关爱和帮扶。实践证明,精神激励对知识分子非常有效。精神关爱就要注意高校党员的精神状态,不断采取措施鼓励、鼓舞党员在教学、科研、学习、工作中时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党员形成“人人争上游、个个争先锋”的良好局面。物质关爱就是关心高校党员的基本生活,满足其必要的物质利益,就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高校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要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其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与帮助,改善福利待遇,使其安心工作。
第三,理论关爱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党内关爱的理论与思想必须与党内关爱的实践相结合,从而相互促进,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党内关爱的实效性。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实践要在党内关爱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通过长期不断地对教职工进行党内关爱的工作,从中发现问题,如党内经费欠缺问题、关爱对象狭窄问题和教职工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再对症下药,总结经验,并将其提升为理论,促进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职工的党内关爱工作。
第四,情感关爱为主且情理结合的原则。开展党内关爱工作,要让教职工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要做到:病时探望,及时送去温馨,即通过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党员的动向和身体状况,一旦了解到有体弱、生病的就立即安排登门探望。雪中送炭,体现党的关爱,即针对党员的困难定出相关的帮助扶持制度,如帮助党员解决一些生活或生产活动中的具体困难、为积极带头创业的党员提供支持和扶住等。临终送别,“让其走时不孤单”,即党员不论是年老或其他原因去世,均开展悼念和慰问活动,并协助做好善后事宜,对其家人进行妥善安抚和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三、建立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多元的关爱机制,关心教职工党员的全面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政治关爱机制。它的目的是确保教职工党员始终和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党的政治温暖。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完善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组织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党外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要注重建立和畅通离退休党员的利益诉求渠道,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要体现党内关爱机制的价值,就需要有切实的关爱资本。关爱不能建在空中楼阁之上,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做后盾。要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党内关爱基金。要拓宽关爱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尝试高校财政预算拨一部分、党费出一部分、社会募捐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口捐赠一部分等办法,把关爱基金这个蛋糕做大,以便能够对需要关爱的党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以免到用时捉襟见肘,措手不及。中南大学2009年建立了和谐基金,在全校师生员工、社会各界中捐资三千余万元,对于解决政策以外师生中的重大困难有较好的帮助。
三是建立思想关爱机制。这主要指的是除了和上级保持一致外,针对教职工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评奖评优、科研课题评审、岗位竞聘等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要及时进行思想关爱,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始终关注党员的思想状况,适时进行党员谈心,全面把握党员一定时间内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引导,化解误解,消除困惑。
四是建立谈心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开展党内谈心谈话活动,把经常性走访党员活动列入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党组织班子成员与教职工党员进行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给予解决或答复。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地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党员对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倾听,并积极采纳。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教职工党员的优质发展
一是完善教职工党员物质奖励机制。各级高校要建立健全物质激励机制,尤其要建立健全重大贡献物质奖励机制。对在教学岗位和科研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党员,不仅要给予荣誉与表彰,还要在物质上予以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党员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还能够为这些优秀党员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在党员年度考核中,对被评为“优秀党员”或“党务工作者”的,不单只是发奖状证书,还要给予提前晋升工资或津贴档次的物质奖励。对在教学形式上敢于创新、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党员,应当定期给予奖励。
二是健全先进党员表彰机制。表彰一名先进党员,等于树立一面旗帜,让其他党员有方向、有目标,能够起到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要在平时大力挖掘和培育不同学科、不同科室的优秀党员,对那些在平凡教学岗位,学习生活上无私奉献,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职工党员,要及时表彰。要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每学期开学前等关键时段,组织发动各项宣传活动,在全校形成典型引导、典型激励、典型带动的良好导向。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多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要不失时机地邀请全国“先进事迹报告团”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优秀事迹巡回宣讲,以扩大先进党员的精神激励范围,让教职工切身感受先进党员的风采。
(三)建立合理的关爱规范,形成职工党内关爱制度保障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建立健全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依赖于一套好制度的形成。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调节实践中的矛盾和冲突,保证工作连续、有效、健康地运行。目前,一些高校在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好制度,例如,困难党员登记制度、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党内结对帮扶制度等,值得大力学习和推广。
一要建立以组织部门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落实党内关爱思想应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组织部门的一项新任务。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替党委管理干部和党员的执行机关。组织部门对党员关爱工作实行牵头总抓,这是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组织部门的工作做好了,就会对全面贯彻党要管党的方针,实现党对关爱工作的领导,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党内关爱牵涉到医疗、财务、人事、保卫等多个职能部门,组织部门要重视加强与这些职能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工作联系、沟通和协调机制,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共同做好党内关爱工作。要建立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和联系制度,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定期交流工作情况,协调落实有关问题,研究分析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推进工作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要建立健全党内关爱的执行机制。做好党内关爱工作,关键在于要有健全的工作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党内关爱工作队伍。要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的党内关爱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配备好工作力量,做到职责、人员、工作三到位。要下大力气抓好关爱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快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党内关爱工作队伍。要针对党内关爱思想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例如,思想关爱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谈心、探访制度;政治关爱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公开公示制度、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生活关爱方面要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和帮贫解困制度,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老党员、长期有病的党员进行定期走访慰问,实施党员领导干部或部门、学院一对一帮扶等措施;精神关爱方面要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条件与环境;在心理关爱方面,建立党员干部心理治疗室,及时对那些遭受挫折的党员进行心理疏导,化解情绪,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建立发挥关爱作用的党群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讲,研究党的关爱思想及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党同人民群中的血肉联系中,使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帮助党员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通过教育,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抓好对党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党员提高服务群众的实际本领。注意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培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二要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党员服务站点要在做好服务党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服务群众的工作。三是拓宽群众意愿表达机制,引导党员自觉关爱群众。采取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的方法,利用信息网络,方便群众反映意见、发表意见、帮助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四要明确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明确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要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不断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措施,推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建立长久的评价机制,促进党内关爱机制不断完善
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工作做得怎么样,教职工党员最有发言权。党员是党内关爱的对象,既是党的事业的主体,也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建立健全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的反馈评价机制,理所当然应充分发挥教职工党员的主体作用。
教职工党员作为党内关爱的基本主体和力量源泉,党员主体监督机制的建设至为关键。目前,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效果反馈评价机制还很不健全。要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效果的反馈评价机制,一是要提高广大教职工党员的反馈评价意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促使党员民主监督意识的觉醒。二要强化考核保障。把党内关爱机制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项检查,建立奖惩制度。对落实不力、贯彻不实的党组织通报批评,并取消上级的补助经费,责令自行解决兑现。三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绩效考评理论,建立起民主评议制度。做好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工作,定期对高校教职工党内关爱工作人员的政治表现、工作业绩、思想作风进行考察评议。细化评诺措施。坚持年度考评与任期全面考评、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对三级任期、年度承诺践诺目标内容及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季度一督察、半年一初评、年末一总评。
对如何细化评价措施,可以采用“五步评价法”,即:践诺述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对照承诺事项,逐项自查落实情况,形成述职报告报上级党组织和考评组。民主测评。召开民主测评会,发放民主测评表,对党组织和党员履诺践诺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民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党代会代表、工代会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量化考核。对照考核细则,逐项进行打分。综合考评。根据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和量化打分及平时督查情况,综合评定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对二级单位党委,由考评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走访群众、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评议;对基层党支部,又各级党委参照党委评诺办法进行评议;对基层党员,实行党员互评、群众帮评、干部点评、组织终评,确保民主评诺工作客观公正。实行评诺公示制,将践诺评诺情况向党员和群众公示,接受监督。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7.
[2]曾长秋,张慧.论基层党组织关爱机制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姜怀忠.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内人文关怀思想探析[J].求索,2009,(8).
[4]王书会,郭泰林.对高校教职工党员进行党内关怀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2009,(10).
2010-12-11
张金学(1965-),男,陕西合阳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