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徽调查的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研究
2011-08-15储节旺吴春梅张荣国
储节旺,吴春梅,张荣国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230039;2.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 合肥230061)
基于安徽调查的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研究
储节旺1,吴春梅1,张荣国2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230039;2.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 合肥230061)
教育优先发展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方方面面,研究表明,我国还有很多不利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因素存在。基于调查结果分析,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教育优先发展;管理体制;教育均衡;政策;安徽
一、引言
教育优先作为现代国家政策,最早出现于德国。恩格斯指出:“有两种好制度使普鲁士优越于其他大邦:普遍义务兵役制和普遍义务教育制。”[1](P481)毛泽东指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2](P125-126)邓小平指出:“我们宁可在别的方面牺牲一些速度,也要把教育搞好。”[3](P191)江泽民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会犯历史性错误。”[4](P369)1997年9月12日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5](P34)这是我国首次在政策层面上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其后,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6]。胡锦涛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7]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它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深入研究教育优先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可行的实施对策,更好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们从2009年8月中旬至2009年12月22日止,对全省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结论
为了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现状,本次调查全部采用网上调查。网上调查是一种新的调查方式,具有快速、准确、覆盖面广、便于数据处理等优点,本次问卷设计有62个问题,内容涉及安徽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教育需求、各类型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本次调查的群体分为四种类型,政府官员(特别是主管教育的官员)、教育从业者(特别是校长、教师、教育研究者)、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主管、人事经理)、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
本次调查问卷访问4197人次,收集收据1093份,独立IP地址790个,调查表完成率为26.04%,完成调查表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
本次调查的四类群体分别是政府官员、教育从业者、企业人员、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他们占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2.84%、67.06%、5.49%、24.61%。该数据表明,对教育的认识和关心,主要的还是教育从业者,其次是和教育关系比较紧密的学生和家长,而政府官员及企业人员本次参与度不高。参与的人数地区分布广泛,但很不均衡,超过10人的县市仅有18个。年龄分布以30-50岁为主,工龄主要分布在10年到20年。
调查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具体数据及分析另文撰写):人们对“教育优先发展”有较大程度的了解;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个人成功、对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肯定的;在调查者所在一级的政府在落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融入到当地经济、科技、产业、文化与城乡规划等各项发展目标之中,还有待提高;我省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不太令人满意,对农村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师资尤其堪忧;认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教育优先发展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形成全民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机遇的舆论氛围和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将财政资金的4%单列作为教育专项经费,不会侵害到其他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教师相互交流是缩小地区间师资力量的不均衡的基本手段;大部分赞成高中阶段(包括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实行义务教育;认为影响安徽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财政投入(70.08%)、教育观念(67.43%)和教师队伍(61.02%)。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需要确立以下的政策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本质
科教兴国,教育为先,人才为本。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的超前发展、加大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
各级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渲染教育优先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全社会都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教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关心、理解、支持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
实施党政一把手的教育责任制。省委省政府、市县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一把手抓教育,将教育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逐步实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一把手进同级党委常委,确保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定期研究教育问题、定期联系学校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明确教育优先发展地位落实的各项指标。
省、市县级政府应分别成立科教领导小组,由省市县一把手担任组长,负责对本地区的科技、教育进行统一领导,增强教育与科技的互动作用。强化人大常委会中文教科卫委员会的职能,加强科技、教育立法。在可能的时候,将科技、教育立法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教育与科技立法委员会。
转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建立法治、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实现管、办、评分离,明确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各自承担的职责。进一步深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成立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真正发挥教育评估对教育的监督、约束与促进的功能。教育评估机构独立完成教育评估任务,行使教育评估职能,受相关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对委托单位(机构)负责。
(三)完善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教育优先发展责任的政党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人大常委会也可以依法通过质询等方式进行监督,责成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落实教育法等有关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规定。对拒不履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依法罢免。政府履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的情况应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开。
教育部门有预算编制的参与权。对教育投入低于规定指标的,责令改正,并暂缓其下一年某些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批政府预算和决算报告时,应当对政府履行教育财政投入的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凡教育经费支出未达到整个财政支出比例指标的预算,均不予通过。
建立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政府责任机制,要求政府实验并推进以激励机制、预警机制与政策导向机制为主要功能的全国教育投入绩效评价与监测系统。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和各渠道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省级教育审议制度。成立省级教育政策审议和决策咨询委员会,吸纳企业家代表、知名学者、社会组织或机构的代表、相关部门人员等各方面成员共同参与。该委员会对教育发展政策、规划、项目、工程与政府公报进行审议。
完善社会公众听证、质询制度。凡涉及到一些重大的教育问题,均应该实行社会公众听证制度,接受公众的监督,保障社会公民在教育发展中应有的基本权利。
探讨教育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材无偿使用、高额赔偿制度。实现校内外体育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或滑冰场等设施的共享。保障城乡中小学教学设施共建共享,对一些地方拥有较好科研教学设施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必须对中小学开放或其他大学开放,每学期不少于1周时间。科普机构应定期和学校联合举办科学普及、科技创新等科技活动。
组建若干个省级重大学科平台,采取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省内外优秀科学家参与,以实现更多原创性成果产出为目标。仿照国家重大学科平台构建安徽省的重大学科平台,以重大技术创新为建设目标。
(四)完善资源配置手段
围绕教育发展目标,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教育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优先建设教育及教育研究机构,优先优惠安排教育用地,优先满足教育对医疗保障的需要。教育财政拨款应予单列,确保教育投入的稳定、持续增长,确保保障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目标。
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切实改善教学用房和师生住房的质量。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在今后5-10年内,各级政府要把增加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作为重点,尤其要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同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差距,新增教育生均经费的地区差距不超过1.5倍,并逐年缩小。面向未来、统筹城乡,推进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工程,该标准不低于全国平均办学条件,对低于该标准的政府一次性补齐。每5年作为一个周期,重新核定标准,对未达标的再行建设。经过若干周期,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均等化。
对义务教育,根据生源分布和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根据生源变动,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住宅区开发同步建设配套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学校布局时,要考虑周边的环境,避免在有污染、有辐射、噪音大、阴暗潮湿、闲杂人员较多、交通不便,及其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或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活动进行等情况的地方建设学校,已有的学校,如果周边出现上述情况,必须限期整顿。
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科学确定财政投入的增长目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到2012年应该达到4.0%;到2020年应该达到5.0%。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财政应该将对基础教育的支出放到优先位置,将高等教育放到教育支出的重要位置。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征教育税,取消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调整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对公办教育提供主体的税收优惠力度。调整优惠对象,鼓励社会各方对各类教育的投资和捐赠。对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实行至少同等的税收待遇。取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税收优惠不公待遇。建立鼓励个人和家庭增加教育投入的税收优惠体系。
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强化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力归教育部门。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对各类来源的财政性教育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从一般税收中拨付的资金要与教育附加投入、预算外收入等放在一个账户内管理。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在确保教育投入原有渠道增长的前提下,省级财政在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总量中再拿出资金专门投入教育。
积极化解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债务。可采取的办法有:从财政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化解学校债务,但对学校增加的财政拨款,要区分对待。也可调整学校布局,盘活学校的闲置资产,通过拍卖、土地转让等筹措资金用于化解债务。被撤销学校使用的各项资产,包括校舍、设备、货币资金及土地使用权等,无论是国家、集体和个人投入,均为教育主管部门所有,由教育主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置,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节约支出,每年的节余资金可用于安排消化债务。
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用地需求,制定相应的用地标准。应将教学及相关设施的土地和配套服务的经营性用地区别开来,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如教学实验设施、运动场馆、学生宿舍、食堂等,按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而对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则采取出让或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地。对超过划拨标准的学校用地,应按商业用地政策执行。政府对公办和民办学校应实行统一的政策。特别是在用地定额标准、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有关税费减免及学费收取标准等方面,应一视同仁,以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严格执行教育用地政策,禁止非法改变教育用地使用性质,禁止挤占教育用地。农村中小学,除了教学用地外,鼓励使用荒山、荒坡、荒地建设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畜牧产品可以出售,其收入用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学生食堂伙食。
(五)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助学。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举办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的各类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各级政府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各级政府对社会和民间办学给与办学经费的50%补贴。
学校兴办的经营实体等,享受税收优惠。对用于教师福利、教学条件改善或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实习而创办的营利性机构给与免税待遇。
对学校因改善办学条件导致的债务可采用合法手段以学校的闲置固定资产、土地及无形财产进行置换,对无力置换的应予减免。
鼓励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境外组织及个人对教育捐资助学。纳税人向各级各类公益性教育机构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奖励措施,对民办学校进行扶持和奖励,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可设专项资金,用以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或者政府适当给予社会力量投资一定比例的配套,如30%-50%,并逐年提高,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办学资金的杠杆作用。
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境外组织及个人对教育捐资助学,纳税人向各级各类公益性教育机构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体规划教师教育机构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大学为主体、其它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推动师范院校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教育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启动安徽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推进地方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探索,加快教师教育的创新。要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核心,完善教师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应把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
建立从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到师德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相衔接的完整师德工程体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师德是核心,是灵魂,为此必须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在新教师选拔时,师德的考核应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培养能够肩负安徽跨越发展使命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优秀人才优先配置到学校。
完善消除区域人才落差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实优秀教师到农村、皖南及大别山地区任教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在当地的各项权益。教师应定期交流或对口支援,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把教师之间的交流或支援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缓解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教师的良好正面形象。对从教的优秀教师,在退休之际,政府应该为其颁发终身教育成就奖,每年评选一次,并要求媒体予以报道和转播。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工资优先安排,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并逐年增长;各级政府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或补贴。加强对教师的师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师德建设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相应标准授予荣誉称号。对有上述成就,且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由省级政府颁发教育终身成就奖。保障教师的形象和人身权利不得侵害。
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收入,完善医疗、保险、住房待遇。省政府要在国家出台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的同时,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核定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教师的实际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实际平均工资水平。要大力推广对在农村边远等地区工作的教师按艰苦程度提高津贴标准的经验。保证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于公务员。按照“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等要求,探索将教师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以及定期体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的措施和办法。要总结各地解决教师住房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教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周转房等政策,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七)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社会和家庭应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县级以上政府对贫困家庭上学优先援助或贷款减免,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提供资助。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享受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
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对接受教育的学生予以伙食补贴。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应由政府统一配发营养早餐,对学生食堂用餐定期进行卫生营养检查。
各级政府有义务保障学校的学习环境。校内不得有任何非法的商业或宣传活动。中小学校内及周边不得开办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上课时间周边不得存在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强烈噪音。学校周边不得有任何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化学污染等各类污染。
逐步扩大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从目前的9年制,逐步扩大到14年制,力争在2015年实现义务教育扩大目标,其中2年是指城乡幼儿园2年制,9年是目前的义务教育年限,另外3年是:一部分少年儿童实施高中义务教育,一部分少年儿童(主要是农村地区)实施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义务教育。实施5岁小学入学制度及幼儿园2年制度。
(八)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积极探索社区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建立以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要统筹兼顾,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先发展重点。实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质量建设为重点,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落实民办高校的“国民待遇”,提供优惠政策。相比而言,农村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处在更为重要的地位。
各级政府应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独立办学、分类发展、特色定位。提倡高等学校学术自由、专家治校,高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教授委员会。发挥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和扶持薄弱、农村学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办学差距和学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全省各市、县(区)均衡发展,下大力气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择校问题。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中。
整合高教资源,促进高校分层次科学发展。政府可以适当投资民办教育,使其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更大贡献。
(本课题主持人:张荣国、吴春梅;成员:①基教组:丁仕文、缪富国、齐建平、郑德新;②职教组:王光存、孙诚、左其琨、高利兵;③高教组:张晶、谢安建、储常连、汤仲胜、张尔桂;④综合组:虞宝桃、王邦虎、储节旺、程雁雷、李光龙、田淑英、傅勇、杨俊龙、葛德义、查海波、袁文、朱玉华、韩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3]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0-12-17].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1117/100187_1.shtml.
[7]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0-12-1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31/content_6638495.htm.
Studies on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Based on Anhui
CHU Jie-Wang1,WU Chun-Mei1,ZHANG Rong-Guo2
(1.AnhuiUniversity,Heifei230039,China;2.TheEducationWorkofCommitteeofAnhuiProvince,Heifei230061,China)
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a nat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strategic issues.Education priority i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government,community,schools,and many other sectors.The article takes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give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an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iorities at present.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more systematic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ducational priority development;management system;educational equalization;policy;Anhui
G527
A
1009-9735(2011)01-0125-06
2010-12-17
安徽省教育厅委托课题“安徽教育优先发展政策研究”(JWT0801);安徽大学创新团队项目(SKTD010B)。
储节旺(196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吴春梅(1964-),女,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致公党安徽省委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党务研究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张荣国(1952-),男,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