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审美教育,塑造和谐人格
2011-08-15林永红周亚东
林永红,周亚东
(安徽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创新审美教育,塑造和谐人格
林永红,周亚东
(安徽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从审美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情感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人类的美好理想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种和谐美的建构首先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性格基础。审美化的、平和的情感教育能够使人按照和谐美的思维方法协调个体在人格与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平衡,培养出具有高度健全的人格和思想的实践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和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重点,创新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塑造和谐的人格。
美育;大学生;和谐人格
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格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关注自身形象;乐于求知创新,自我实现愿望强烈。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厌学逃课甚至沉迷网络;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调合作精神,缺少包容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重名利地位轻人格尊严的错误认识。特别是近几年高校频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说明大学生人格成长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和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重要使命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使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一、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格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人格素质。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和谐人格是指构成大学生人格整体的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统一的发展状态,不但体现为人自身身心的协调一致,还体现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大学生人格的内部要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心理特征、道德标准、法律意识及政治观念等方面,而外在表征则体现在个体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关系[1]。
二、美育契合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内在需求
席勒曾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2](P108)从席勒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作为情感教育,它的作用是使人的情感和本能的冲动,通过正常的发泄和引导,成为塑造人格的动力。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蒋孔阳把美育比作空气,即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不需要学习者背负任何精神负担,完全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与心态下获得,并由此形成和谐的人格。
美育的全面深入、潜移默化的特有品质显示了其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恰当地适应了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能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生命特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但“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P167-169)具有充沛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感情,是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美育具有形象性特征,它关注和作用于人的感性和情感,使人产生喜、怒、哀、乐、愁等多种感受,体会人生的痛苦与幸福。而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是情感缺失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缺乏一定的美育,美育对促进和谐的情感状态是不可或缺的。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被健康地培养着。
(二)美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格的整体性
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不仅促进人的感性和情感的发展,而且它是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从而还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人。它在发展人的感性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理性。正如席勒所言,人可以分为两个高度抽象的对立因素:一个是持久不变的人格,一个是经常改变的状态。人要想成为完整的人,人格和状态就要相互依存,才能成为完整的统一体。而要实现这种统一,即只有采用审美的方式才能获得。“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2](P116)。席勒认为:“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2](P102)。
(三)美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格的融合性
大学校园里竞争无处不在。同学之间会因各种猜疑或误解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对他人乃至社会的认知都出现了偏执的情形。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该要更富同情心,更有团结意识,更能互相融合,在这里,美育的作用是显著的。美国著名的美学家托马斯·门罗(Thomas Munro,1897-1974)曾指出,美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合作机会,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极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养成一种富有合作精神的品德,培养一种尊重和学习他人的意识感。在游戏或体育比赛中,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在演出中,学生们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哪怕是后勤工作者。美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前提下,更使他们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团结友爱,相互信任与关心,对促进其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有重要意义。
(四)美育能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格的超越性
大学原本是积累学问、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圣地,然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却更多地投向了学习以外,转而更多地去关注所谓的成功捷径。有的学生为争取就业的“砝码”,不停地考取各种证书;有的女学生天天描眉画鬓研究怎样钓得“金龟婿”,种种功利和世俗目的熏黑了大学校园这方净土。大学是培养高尚的地方,美育是架向高尚的桥梁。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4](P147)审美就是人格自由的唤醒,没有考试的压力,有的只是轻松愉悦的氛围,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美妙体验,内心情感的抒发与释放。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于物质欲望、功名利禄会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就是超越。审美使人放下生活的琐碎和无奈,超越世俗的烦恼和焦虑,将整个情感和心灵都贯注到美的体验中,在对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中寻找精神的家园,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并实现人格的丰满,这才是成长的根本目标。
因此,教师应以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为工具,使大学生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能够自觉地净化灵魂,在承受沉重的社会负荷和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仍保持心理的自由和审美的活力,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情感上的超越和提升,获得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三、创新审美教育,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和谐人格的构建,应该是人性真、善、美三种品质的水乳交融,是人生真、善、美三种境界的完美统一。在真善美的价值世界里,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都达到了和谐。高等教育以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确立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政治人格协调统一发展的和谐人格教育理念。“没有情感性,人不能规定自己,不能理解自己。没有情感性,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少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因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5](P15)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格,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要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之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以及承担责任;帮助他们养成乐观向上、宽容别人、接纳自己的情感。
(二)教师要继承优良传统,以美的人格感染大学生的人格
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标准包括“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中的核心特性,它指导人们关注修身养性,要有爱心,要懂得关怀众生,有强烈的同情心。孔子从各个方面对“仁”作了阐释。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认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加于别人的头上,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总之,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时候,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要把“仁”放在首位,把它作为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目标指向。
杨斌认为:“教师的美的人格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它具体体现在对知识、对事业、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上。对知识要有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事业要有执著追求、顽强进取的精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也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对真、善、美的由衷景仰,对假、丑、恶的愤怒鞭笞,都可以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6](P23)所以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考虑自身人格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并作为教育和熏陶学生的一种手段。
(三)教师积极创新审美教育方式方法,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进行美感教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的重要源泉。因此,他要求让少年在观察大自然的秀美景色中接受美的陶冶;通过文化艺术中的美的形象的创造来净化少年的心灵和激发他们的美好的情操;给孩子们讲述美好动人的童话,让他们接受语言美的教育与训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来培养少年的丰富想象力和深遂的洞察力;让他们欣赏绘画并亲自用绚丽多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感情[7](P278)。因此,美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笔者认为可以创新审美教育,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首先,加大研究力度,加强学科和教材建设,拓宽大学生审美教育渠道,培育大学生健全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心理。教师不仅要利用大学美育、艺术导论等显性课程还要利用美育隐性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应给予艺术教育足够的空间和地位,让大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克服人格的缺陷,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学校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小说、音乐、绘画、戏剧等文艺作品欣赏课,广泛开展和支持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以多种审美通道开发大学生的审美潜能,侧重审美、欣赏、体悟和塑造和谐人格。
教师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开展教育立美、教学立美研究,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端庄的仪表、优美的语言、优雅的动作,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如坐春风”。真正做到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其次,美育要与其它教育学科相融合,加强道德教育,营造美善相谐的教育氛围。
理想和信念是人格中的核心内容,没有理想、失掉信念的人,人格是不健全的。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会”期间发表的“八荣八耻”的讲话,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标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了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一种美”。道德自由本身具有人格美的审美特征。道德教育常常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学生对道德榜样的学习就是对道德榜样人格美的欣赏,体会一个优秀道德个体人格的生动和完美,进而产生模仿的动机。
再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美化校园人文环境,熏陶大学生的人格。如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都是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把目前正在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这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各种文娱活动等。有益的艺术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便于学生在团体中确立自我的社会角色,积极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自身和谐人格的形成。和谐的人格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再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对自身的人格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进一步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师生对话与交流,注重陶冶作用,培育积极的校园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的和谐人格。
最后,自我反省和自我接受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当下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很快的社会中学会保持心灵的宁静是必要的。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宁可以抗拒一切外界的干扰。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接受不仅有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采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更能发现事实真相。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能接纳自己,善于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书的同时要积极育人,要遵循美的规律来提高教学艺术,用美的语言和行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审美素养,塑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人格。
[1]宋志强,王震.试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33-35.
[2](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7](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On Innovativ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Creating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LIN Yong-hong,ZHOU Ya-dong
(SchoolofHumanities,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8,China)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a harmonious society is based on profound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content.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conforms better future for human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Harmonious society requires its members to have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Aesthetic,peaceful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mak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armonious coordination of the united way of thinking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balance,cultivate a sound personality and highly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subjects.In the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istorical context,to shape and cultivate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is one of a university’s important missions.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harmonious personality
G40-014
A
1009-9735(2011)01-0031-04
2010-11-28
安徽省社科联课题“培育和谐精神促进安徽科学发展的研究”(B2008008)。
林永红(1977-),女,安徽庐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周亚东(1966-),男,安徽长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