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的集体意识及其对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2011-08-15马丽杰李西振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集体主义集体

马丽杰 李西振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 商丘:476000)

二战后,日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从战败的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其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其国民强烈的集体意识。本文尝试从日本人集体意识的实质出发,探讨了日本集体意识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对中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1 协作协调的集体意识

一般意义上,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指的是在处理问题时,其行动原理是集体优先还是个人优先的问题。首先考虑集体的为集体意识,先考虑个人的是个人意识。中国人往往将个人和家庭之外自己所属的各种组织都视为集体,处理问题时,即使考虑集体,也首先考虑与自己关系最近的集体,国家往往是放在最后,所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情曾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一盘沙”。日本人的集体是分层次的,最基层的是家族,中间层是公司、学校等组织,最上层的是国家,每个人都同时属于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集体。公司、学校等中间组织相对于家族是集体,相对于国家是个人。国家是最高层次的存在,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二战之前,日本人的集体意识是对天皇的绝对忠诚。二战后,从对天皇的忠诚转向对企业的忠诚。企业员工坚持“公司第一,家庭第二”的精神,无数的工作狂创造了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奇迹。

但日本人真是完全没有个性,完全埋没于自己所属的集体之中,并为集体利益完全放弃个人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从表面上看,日本人的集体意识与欧美个人意识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人在行动时,更多的是考虑组织的期待。为了维持集体活动的正常运转,也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李国庆在《日本社会》一书中,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农田基础设施管理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耕地,以便使每户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当村民集中起来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两个半小时的会议,竟无一人发言。当年主持会议的人解释说,每一个村民都不愿因强调个人利益而被人视为个人意识者,但是又不愿放弃个人利益。

据调查,中、日、韩三国的学生,回答问题最不积极的是日本学生,其原因是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否则会被踢出集体的,集体意识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反映的就是集体意识思想。意思是,一旦做出与大家不同的、标新立异的事,就会受到惩罚,将很难再在集体中生存下去。在江户时代的村落共同体中,与集体、与大家不保持一致的人会受到“村八分”的惩罚。这是一种很严酷的惩罚,实质是将受罚人孤立起来,使之无法再在共同体中生活下去。家庭为了子女能在社会上生活下去,在他们出生后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家庭教育使日本的集体意识绵延不断。

由此可见,日本人并不是纯粹的集体意识者,集体利益也不是他们的最根本的关注点。他们相信当集体获得利益时,集体会给自己相应的利益。只有集体的利益实现了,才能保证自己个人利益。集体的发展使成员得到了自豪感,成员的归属感和自尊心来自集体。只有集体内成员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集体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可以说,日本的集体和个人不是对立,两者的利益是相协调的。因此,可以说日本的集体意识实质上是协作互助的集体意识。

2 日本集体意识的变迁及动因

日本的集体意识不是当代日本的产物,它是日本人在自古以来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习惯。这种文化习惯一旦形成便对日本的各方面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萌芽时期的集体意识。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弥生时代,水稻传入日本,并迅速形成了以水稻为中心的稻作经济模式。虽然日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水稻的生长不像旱田那样容易,它从水利灌溉到插秧、收割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单独靠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很难经营的,所以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从事水稻生产。久而久之,整个村子就变成了一个生死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今天你帮我插秧,明天我帮你盖房,大家互助合作,命运与共。这种与集体生死与共的观念,通过家庭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

幕府政治时期迅速发展的集体意识。13世纪,幕府政治的确立,使得父系家庭制度得以确立。上层武士为了扩张势力,将下级武士视为家庭成员,效忠同一个主君的武士们便如一家人一样,集体意识得到加强。到了南北战争时期,武士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往往把武士集团的利益放在个人和家庭利益之上,他们相互协调合作,一致对外。

明治维新后,确立了绝对效忠天皇的国家集体意识,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种国家集体意识对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国家集体意识被军国主义分子利用,发动了对中国及其他亚洲的侵略战争,对中国等亚洲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

二战战败时,天皇的投降诏书打破了日本人对天皇现人神的无上崇拜,集体意识转向对企业的忠诚。在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领袖还是普通员工,都坚持“企业第一,家庭第二”的态度,把企业的利益作为自己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这种集体意识对战后日本的迅速恢复发挥了不可估计的力量。

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个人意识在日本迅速膨胀。工薪阶层思想也开始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开始注重个人的私生活。在青少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日本社会的各阶层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个人意识带来的种种问题。

3 对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发展,集体主义教育更是被冷落到一旁,甚至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为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

首先要加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日本的集体意识教育在幼儿一出生就开始了。父母在家庭中就教育他们如何保持与大家保持一致,教育他们知道获得伙伴认可的重要性。而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因为孩子少,长辈们常常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这种长期的娇惯使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思想状况,这就更加速了个人意识思想的膨胀。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再忙也应定期的陪陪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其次要深化学校教育。日本人在幼儿时期家庭集体意识的教育结束后,便进入严格的学校集体教育时期。在这个时代,他们要时刻注意不被排斥和受诽谤,时刻注意不做“出头的椽子”,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的集体思想。中国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似乎只是停留在表层。学校虽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内容也只是拘泥于课本,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集体与自己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要加强集体意识思想的教育,就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让学生去体会集体的重要性。这可以挑取学生们熟知的典型例子,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

最后加强国民间互相协作的意识。提到集体主义教育似乎只是针对青少年说的,其实不然。其他国民也应意识到互相协作的集体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原先的集体生产方式被取消,人们对集体的依赖大大降低,集体意识的思想也随之被一部分人扔到脑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使人们忙于经济建设,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集体意识的培养。时下,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开始反省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已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当集体和个人发生冲突时,由于习惯原因,当下人们似乎更注重个人利益。因此要加强集体教育,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互相协作的意识。

国际化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近几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们深深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所有国民都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互相协作的集体意识。

[1] 崔 崟.从集团性看日本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1): 64.

[2] 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0-193.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集体主义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警犬集体过生日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漫画哲理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