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2011-08-15周小李
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2)
也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2)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因素合力催生出来的结晶,具有民本性与社会性统一、实践性与实用性统一、民族性和政治性统一、民主化与革命化统一等特点。
毛泽东;教育思想;特点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其深刻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而且呈现出鲜明的人本性和社会性统一、实践性和实用性统一、民族性和政治性统一、民主化和革命化统一等特点。
一、人本性和社本性统一
(一)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人们处理社会、自然与自身关系时尊重人、为了人和依靠人的理念。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就是服务民众、面向民众、依靠民众,因而其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本性色彩。青年毛泽东早在《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提出,“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校外学生则诸凡有志向学以上均可入学”[1]彼时,他已高扬着全民普及教育、人人平等地享受教育权的进步思想。《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更加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可见,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需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出发点,要求办教育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此外,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但是,“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推进他们的工作时,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3]正是在群众的需要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倡并总结推广了一系列依靠群众办学的经验。
(二)社本性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社本性与他从小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思想分不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4]。这首诗首次表达了毛泽东的远大抱负;新民学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令人振聋发聩。在改造社会的途径问题上,青年毛泽东首先选择了教育。他认为,改造旧教育是改造旧中国,“促使社会进化之工具。”[5]教育是当时毛泽东用来改造社会、变换民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毛泽东积极将这种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创办工人夜校、实验“新村”自治,把教育当中介,希望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建立起有机的精神桥梁,通过教育一代新民,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虽然认识到教育不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但依然将教育放在基础的位置,要求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为社会服务。如他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教育宗旨即让学生“不断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偂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1]可见,当时的毛泽东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认识到改造人心、提升国民素质,才能达到变革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
二、实践性和实用性统一
(一)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根本特征。毛泽东的教育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代成立工人夜校;在该校工作期间又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1923年春,派一批工人党员到衡山、岳北办农民教育,发展农工会会员十余万人,点燃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火种;1926年底开始筹办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入革命的农民群众中,考察其组织,而目击其生活”[6];1934年后广泛开展了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识字班等群众文化教育的组织形式等等。毛泽东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继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7]而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毛泽东一生中做过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国内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二)实用性
毛泽东教育思想总是围绕社会中心任务的解决而服务,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以抗战期间为例,干部教育是重中之重,各抗日根据地根据各部门工作的需要与可能,经常开办各种训练班,培养急需的干部。《解放日报》的社论曾指出:“我们的干部教育,无论名目过去叫做中学、师范、大学、学院或训练班,都应该把指导战争和生产实际需要的知识列为课程。”[8]社会教育方面,为了提高群众的抗日觉悟,组织各种演讲会、讨论会、读报组、墙报等。1944年8月晋绥行署在《各级政府努力开展今年冬学》中指出:“以实用为主的识字教育,联系记账目、写信、开路条、写约据及订生产计划等实用知识。”[9]小学教育方面,为了克服生产和学习时间上的矛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对象,变更了教学时间和方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随着农民的忙闲,灵活地创造了整日制、半日制、早午制、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等方式。为了克服地广人稀、经济困难、居住分散、师资缺乏等困难,创办了“巡回学校”,使更多的适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了就能用”,“和群众需要相结合”为原则。如规定国语课,初小毕业要学会记账、开路条、写对联、写简单信;高小毕业要会写信、写合同、写报告、写通讯及群众婚丧事宜的一般应用文。
三、民族性和政治性统一
(一)民族性
深厚的民族性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另一个鲜明的特色。在湖南—师求学时,毛泽东在反对旧教育的同时指出:“然尚有其要考,国学是也。”[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针对甚嚣尘上的“全盘西化”主张,指出,“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5]后来,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真理的同时,强调只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10]。毛泽东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11]。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他制定教育方针,发表教育问题演说,著书立说,都是为着鼓舞人民投身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都是为着带领整个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2]毛择东教育思想的民族性又体现于它深刻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他的教育观点新颖独到、见解深刻、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气势磅礴而又通俗生动,显示生气勃勃的中华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为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他一再要求:“洋八股必须废除,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2]
(二)政治性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政治性即鲜明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他的政治教育思想中。他历来主张教育为政治服务,为本阶级利益服务。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到成熟阶段,始终贯穿这一主线。他指出,政治教育是完成革命任务的保证,它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因此,教育要以党和革命队伍现实斗争的需要为转移,必须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正确开展党的政治教育,要反对空泛的理论说教和单纯的军事观点,“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13]毛泽东每每能敏锐地观察到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结合革命斗争的实际,适时地调整党的中心工作以及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而且经过了革命战争的实践检验,毛泽东逐步深化和完善了对政治教育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实践证明,每当政治教育得到加强和重视的时候,也正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进展和胜利的时候;反之,当削弱政治教育或不重视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就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破坏的时候。延安整风运动和三次左倾错误即是明证。
四、民主化和革命化统一
(一)民主化
毛泽东的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中国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进程,它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大众争取受教育权和统治教育权,提倡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工农、面向实际,是毛泽东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和目标。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教育民主化的改革主张和实践,无不与毛泽东宏伟的社会革命理想和政治抱负密切相关。毛泽东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与理想的教育是一致的。毛泽东深刻地理解并把握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地运用了这一规律。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现行学校教育的许多批评是中肯的。在毛泽东倡导下所进行的一些教育民主化改革也是正确的。但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生活与教育等矛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场运动和一次改革就可以解决的。这些矛盾至今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革命化
“教育要革命”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中一个响亮的口号。共和国伊始,教育百废待兴,毛泽东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14]。此时,他主张对旧教育的改造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态度。到6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的革命化则更为激进、迅猛和彻底,他要砸烂一个旧世界而建立一个新世界:强调由工农兵掌握教育领导权;缩短学制;由工农兵和革命师生联合编写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重毛泽东的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要求师生到工厂、农村、军队或学校自办的工厂去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从实践中学习;选拔革命知识分子当教师,并请工农兵和革命干部到学校讲课,原有教师或被免除职务进行批斗,或长期下放、劳动改造;废除旧有考试招生制度,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招生均由校内或当地的革命委员会或工作单位的工农兵推荐和选拔,工农兵及其子弟优先入学。所有这些方面都明显地表现为革命化的特征。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光辉昭照如明月,它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与当时特殊国情下的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发展背景分不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分不开,受制于其教育思想内在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制于以毛泽东个人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1]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著作集[M].
[2]人民教育出版社.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办理经过[J].中国农民月刊,1926,(9).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N].解放日报,1944-04-07.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下)[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刘少奇.论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11-05-09
湖南省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2010【448】号);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0B2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9年度院级课题(XYS09Z12)
周小李(1975-),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