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
2011-08-15范丽萍
范丽萍,历 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体育锻炼对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
范丽萍,历 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和干预,能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早适应未来发展与挑战。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干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社会“晴雨表”十分敏感,其价值观、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如何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问题而引起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怎样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其心身健康,使他们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应当前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成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效利用体育锻炼价值和功能,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干预学生消极、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能够增强学生耐挫力,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1 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的释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勇气面对与适应外部环境,即遇到任何挫折和因难,都不会心理失衡,能以正确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淡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1]。观察学生心理是否健康非常困难,一般有3项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过程。(3)人格的稳定性[1]。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多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解决的矛盾等出现。一般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改变而减缓或消除;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深,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产生错觉或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由于突然遭受严重挫折、重大情感事件、学习或生活压力,使在校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出现了学生用现有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等症状和行为障碍[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心理危机[3]。
2 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有“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2.1 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促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促使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的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耐受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改善学生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避免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 完善学生个性及心理品质
体育倡导“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可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身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争取获得胜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又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可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形成良好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表达出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及修正个性不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强意识,进而改变整体精神面貌。
2.3 体验快乐,舒缓情绪
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使学生从中得到快感。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支配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可消除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同时,体育锻炼对神经衰弱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使得群体性活动和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的群体性、竞技性、娱乐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亲和力。体育锻炼中不必用言语即可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学生可以通过手势等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锻炼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和鼓励的要求,只有参与者密切配合,发扬团队精神,才能获取好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及提升自身人格魅力,而体育锻炼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教育家和心理咨询医生关注的活动。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有益。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和技巧得以提高,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获得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3 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反应与体育锻炼干预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能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为突发性、自闭性和过激性,危机期学生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
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首先,防止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其次,促进学生交流与沟通,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树立自信心并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为学生提出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1 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反应
3.1.1 学业方面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使一部分学生疏忽了学习,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玩游戏、吃饭、交友、游玩等方面。还有一些学生因家庭原因花费大量时间做兼职,影响了学习。由于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一些学生经常旷课,且平时很少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面对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可能有自杀行为。
3.1.2 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关系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学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因而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他们强烈渴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有相互交换情感体验、倾诉内心想法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但有些人在交往过程中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修养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导致不受欢迎,缺少知心朋友,性格孤僻,由于与同学相处时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失落和挫败感。
3.1.3 感情方面 当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他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经济学家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信中说:“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占10%,离婚率又占50%,也就是说95%的谈恋爱大学生要受到伤害。”还有很多人在失恋后不能面对现实,从而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心理,有的可能有自杀行为或攻击行为,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
3.1.4 家庭方面 家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因此,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及子女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例如,有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存在性格方面的缺陷,进而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产生自杀想法或行为。
3.1.5 生理缺陷及疾病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想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大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或患有疾病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
3.2 体育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为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不同的干预效果。把握各类体育项目的特点,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 传统武术运动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武术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过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其所有动作是以自身防卫与进攻本能为基础,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大学生练习武术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从而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礼仪修养等,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2.2 集体性运动项目 篮球、足球等技术多样和战术灵活多变的球类运动,对学生协调性、灵敏性和体能等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球类运动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对抗,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对抗。集体性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学生参加集体性运动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改善了人际关系,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3.2.3 激励性与挑战性项目 学生若表现出胆怯等心理,教师就应指导其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学生不断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若学生有好逞强、易自负的心理表现,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跳水、体操等项目让其参加,促使其收敛个性。
3.2.4 调控性与耐力性项目 假如学生遇事不够冷静,教师就应指导其多参加棋类、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项目,以帮助其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学生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教师应为其选择长跑、跳绳等项目,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会逐步树立自信心。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苏巧荣,苏林雁.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段鑫星,程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G807
A
1671-1246(2011)13-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