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务引领型中职产科学及护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产科学及护理课程的单元设计方案
2011-08-15柯美玲
柯美玲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关于任务引领型中职产科学及护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产科学及护理课程的单元设计方案
柯美玲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任务引领型;产科学;护理课程;单元设计
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从2002年至今,国家连续3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明确提出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并部署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现阶段我国各类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主要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仅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这与“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办学方向不符。当前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重点表现为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2 培养途径——能力是目标,任务是载体,能力要实训[1]
任务引领就是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教育、教学的形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环节,使学生具备与护理岗位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教授阐释了课程评价的新标准,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原则,即突出课程能力的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1]。以能力为核心就是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中心,根据不同岗位需要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并以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护理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内容、方法、模式就不同。课程设计应突出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或任务而非语言文字,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非以教师为主体。
3 产科学及护理课程的单元设计
助产专业是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传统骨干专业。200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首次提出了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助产士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及产科相关技能三大板块。产前孕妇评估属产前相关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推算预产期、建立围产保健手册档案、全身体检、测量与腹围、听胎心音、骨盆测量、四步触诊、阴道检查、肛门检查等,要有评估、观察和动手能力[2]。传统产前检查课程的设计是: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妊娠诊断、妊娠监护与管理。
上述课程设计偏重于理论知识,内容抽象、难懂,未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需求,且学习难度大,很难满足临床需要。我们按职教特点对产前检查课程进行改革,单元设计方案如下:精心确定能力目标,收集视频资料,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实验示范,操作实训,模拟情景教学。
模拟情景法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台词,分角色演示操作过程。教、学、用一体化教学,打破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曾在2008级助产3班和2009级助产3班进行尝试,发现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时间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
这只是产科学及护理课程中的一个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还在摸索中。通过改革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仅能掌握产科学及护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力是靠任务训练出来的,不是通过教师讲授知识获得的,所以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学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1]。为此,我们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1)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2)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3)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4)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多元评价相结合”。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梅一宁.基于核心能力的助产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42~143.
G423.07
B
1671-1246(2011)01-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