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郑遨诗歌的艺术特征

2011-08-15李军盐城工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盐城22405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现实诗人诗歌

李军(盐城工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盐城224051)

论郑遨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军
(盐城工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盐城224051)

在唐五代诗人中,郑遨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愤世嫉俗成为其诗歌的中心主题,尤其是在反映社会黑暗腐败、深切同情民众疾苦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诗歌的讽喻功能和美刺精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平实质朴、浅近通俗的诗歌语言,从而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

郑遨;诗歌;艺术;特征;研究

郑遨(866-939),晚唐末期诗人,字云臾,因触唐明宗祖讳而以以字行,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少好学,耿介不屈。唐昭宗时应进士试,因再举不第,更见天下将乱,故入少室山为道士,著《拟峰诗》三十六章,人多传之。梁初李振劝其出世,不听。居华山之阴,与李道殷、罗隐之为烟萝友,世目为三高士。后唐、后晋两朝曾分别以左拾遗、谏议大夫之职相召,皆不就。后晋高祖乃赐号“逍遥先生”。其工于诗,曾作《酒咏诗》,长达一千三百言,为世所重。[1]然其诗作多散佚不存,现仅存诗17首。[2]

郑遨,吴伟斌《古代诗歌发展概述·隋唐五代诗歌》称其为晚唐时“揭露黑暗批判现实是他诗歌的主题,是五代北方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人。”[3]其诗歌有其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本文拟就此作一研究,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讽喻、美刺精神

诗人虽少时就聪慧好学,然生逢唐末乱世,使得其目睹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争不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种种社会惨状,尤其是科举应试方面的种种黑暗腐败与徇私舞弊所导致不公的种种丑恶现象,使得诗人为此而义愤填膺,终于愤而离开考场,由此遁入空门,一头扎进少华山当上了道士,从此不再参加应试。然诗人的心境并不因为其身居庙宇而心如死灰,知识分子的身份和使命、儒家用世的精神与传统,也无时不刻地在折磨着他,使得他的内心实在是难以平静。因此,作为愤世嫉俗的诗人,便用其手中的笔,在诗歌中强烈谴责朝廷与官员不顾民众死活,自己过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腐败生活,残酷压榨与剥削贫民百姓,使得他们初在水深火热之中。其《景福中作》诗:“闷见戈鋋匝四溟,恨无奇策救生灵。如何饮酒得长醉,直到太平时节醒。”既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又表达了对生灵涂炭的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指责。作为一个布衣诗人,既无法救民众脱离苦海而过上平安的生活,又无力改变当前这黑暗腐败的残酷社会现实,故满腹忧愁的诗人不得不遁入空门,追求自己心中的所谓“乐土”——清静无为的佛门生活去了。然诗人这实在是被迫和无奈啊!其《偶题》诗云:“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诗人本想脱离尘世苦海,过着一种“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绝不为现实生活中种种功名利禄然所诱惑与吸引,也绝不为其所羁绊和束缚,因此他想抛弃和远离现实生活中能对其吸引的一切东西,不让其成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绞索。在诗人看来,“翠娥红粉浑如剑,杀尽世人人不知。”(《题霍山秦尊师》)明眸皓齿,细腰金莲,皆是如“鸦片”一样的杀人毒药,但人们明知其的严重而巨大的危害,却又为其罂粟般绝色美貌的外表所诱惑、欺骗而最终成了其摇摆裙下“俘虏”,就像服用了“安乐死”后在虚无缥缈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一样,其在兴奋之极中反而显得浑然不知。“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偶题》)确实,世上曾有多少人都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吸引,像沉迷于醉酒一般而一生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仅以科举来说,多少人为之奋斗终身,哪怕是屡考屡败,就是耗尽整个青春年华与生命也在所不惜,其中所经受的雨雪风霜、酸甜苦辣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那些奋斗了一生最后仍未考取功名的士子,不正是诗人所说“醉得人心死不醒”吗?明乎此,我们就明白诗人之所以坚决地弃科举而去,既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科举考试中种种徇私舞弊等黑暗社会不公之举的清醒认识与深恶痛绝,更反映了诗人不畏功名利禄所诱惑、吸引的决绝态度与铮铮骨气。特别是当诗人隐居少华山时,后唐、后晋两个朝廷都曾以高官之职召其入朝为官,然诗人竟然一拒再拒,绝不畏功名利禄所诱惑,始终坚辞不就。应该说,这是一般人能认识到却难以做到的,然诗人则是既认识到又坚决做到了的。

愤世嫉俗的诗人为了与尘世的现实世界彻底决裂,坚持遁入空门而成了道士,然其实在无法脱离社会现实,更是无法忘怀现实。如其山居》诗云:“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不求朝野知,卧见岁华移。”“祭庙人来说,中原正乱离。”一方面,其尽可能的远离现实,“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反映其远离世俗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其又念念不忘“祭庙人来说,中原正离乱”,说明其依然在时刻关注着社会与现实世界。企望远离现实,洁身自好,但他既做不到,也办不到。因为他无法忘怀其思之念之的正经受着残酷经济压榨与剥削,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穷苦百姓,也忘不了朝廷、官员们过着的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荒淫豪奢的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尖锐而激烈的阶级矛盾。如《富贵曲》:“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几乡税。”《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诗人以对比、映照的手法,揭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正是建立在对穷苦百姓敲骨吸髓的经济剥削与压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揭露了社会贫富的巨大差距与不公,表达了诗人对广大百姓痛苦而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诗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既有对世人追逐名利,贪求淫乐的嘲讽,更多的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猛烈抨击和对国计民生的热切关注,直“可与李绅的《悯农二首》比美”[4],若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如此黑暗而腐败的社会里,因昏君掌管朝政,当道的多是善于阿谀奉承、拍马溜须,或见风使舵、察颜观色的小人,因此正直、耿介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许多有才华的人反遭埋没或摧残。其《哭张道古》诗云:“曾陈章疏忤昭皇,扑落西南事可伤。岂使谏臣终屈辱,直疑天道恶忠良。生前卖卜居三蜀,死后驰名遍大唐。谁是后来修史者,言君力死正颓纲。”诗人为直言受害的谏臣之死而义愤填膺、愤怒无比:“岂使谏臣终屈辱,直疑天道恶忠良。”对直臣因极言敢谏而惨遭陷害的张道古深表赞赏与同情:“谁是后来修史者,言君力死正颓纲。”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与大胆批判,可谓是锋芒毕露,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据唐末五代文人?孙光宪撰写的《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张道古,曾中过进士,并在朝中为官,因为其为人正直耿介,两次直言上疏而均遭贬官流放,其因向皇帝上《五危二乱表》,用刘备、孙权作为“二乱”的代表,影射藩镇实力,奏请朝廷消除藩镇。后来他正巧被流派到四川为官,故为引起占据四川的藩镇王建对自己的猜忌而深感惶恐,后来果受到同僚的排挤,不得重用。他曾为自己占卜得一凶卦,预感到有杀身之祸,就预先为自己造墓立碑,后来果如其所料,遭害而亡。贯休《悼张道古》诗云:“清河逝水大匆匆,东观无人失至公。天上君恩三载隔,鉴中鸾影一时空。坟生苦雾苍茫外,门掩寒云寂寞中。惆怅斯人又如此,一声蛮笛满江风。”郑遨写诗悼念,既赞颂其为人坦荡磊落、耿介正直的节操与品质,以及为人称颂的英名永存、万古不朽行为的由衷称颂,又为其的惨遭毒手、遭人陷害的悲剧结局深感不满的怨愤之情,更强烈地盼望后来撰写历史的人们为其主持正义,重振朝纲。显然,诗人不论是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穷苦百姓所经受的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或是对黑暗腐败社会的无情揭露与深刻批判,都反映出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怀与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有着“风骚”传统的“讽喻”功能与“美刺”精神,在同时代的诗人中,可依说是出类拔萃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揭露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同情百姓民众的冷暖和疾苦,正是现实主义诗人郑遨诗歌思想内容进步性、深刻性的体现与反映。

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俗话常说的“一滴水中见太阳”,“一叶落而知秋”,等等,采用的都是小中见大的手法。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小事件、小细节,并能从中感悟出一种大道理,借此反映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等。诗人特别擅于选取一些小事件,来表现和反映其身上所蕴含的丰富社会内容或重大主题等。如《富贵曲》:“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几乡税。”《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过着钟鸣鼎食、纸醉金迷、挥霍无度、骄奢淫逸的生活,广大百姓则过着无衣无、食饥寒难、穷困潦倒的贫困生活,由此反映出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不可调和的尖锐而激烈的阶级矛盾。对于这一重大社会主题,诗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具体的反映。郑遨,往往是慧眼独具,其多选择不为人所注意或重视的一些小事件来进行表现和反映。富贵人家女子每天早上都是进行梳洗和打扮,满头都插着珠子、翠玉、金钗、银簪等饰品,然而就是这繁多饰品中一、两片,就抵得上数乡百姓一年需要缴纳的税赋啊!与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是同一旨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生活的揭露和批判,也反映了诗人对官府肆意压榨和剥削黎民百姓的苛捐杂税之多之重,亦表现出诗人对民众所遭受的经济剥削与压榨的深切同情,更由此反映出“苛政猛于虎”重大而深刻的社会主题,凝聚了诗人对剥削者无限的愤懑与对劳动者真挚的同情。同样,《伤农》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既说明了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们流血流汗的百般辛苦劳动才换来的,说明其来之不易,又表现了统治者过着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对之毫不珍惜的愤慨与批判。诗人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社会主题,又让读者“见微知著”,从中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与阶级矛盾的激烈、尖锐与不可调和。这可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相媲美。

《咏西施》“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脸横一寸波,浸破吴王国。”在诗人看来,西施本是天姿国色,即使“素面”,不作任何装饰,其就已是倾城倾国、艳丽无比的了。诗人表面上说正是西施的美色,使得吴国因之而亡国,实际上意在说明,吴王的好色才是吴国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显然,诗人多从小处着笔来反映和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虽然笔涉“西施”,却毫不纤弱,反而显得骨气劲健,铿锵作响,就像投向封建统治者匕首、利剑与戈矛,使得其无处藏身。若论立意新颖,不入流俗,其与卢注《西施》“惆怅兴亡系绮罗,世人犹自选青娥。越王解破夫差国,一个西施已是多”诗可谓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诗人从小事、细节入手,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通过西施这一人物,就把古和今、盛和衰巧妙地连接起来,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古今兴亡的历史,还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起到了诗歌讽喻、针砭现实的重要作用。所以,小事件、小人物等反映的则是大主题,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应该说,诗人的诸多诗篇都显得既短小精炼,又言简意赅,更由此表现出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鲜明艺术特征。《全唐诗话》云:“郑征君为诗,皆祛淫靡,迥绝嚣尘。”所言极是,可看作是对郑遨诗歌思想、艺术的总评。[5]

三、语言精炼质朴、浅近通俗

诗人在学习、效法和继承白居易诗歌语言浅近平易、通俗易懂方面,是颇得其精髓和要义的。其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语言的精炼质朴、浅近通俗。如上述诸多诗篇,基本上都是浅近通俗、明白如话,可谓是老妪能解。试举几例:《宿洞庭》“月到君山酒半醒,朗吟疑有水仙听。无人识我真闲事,赢得高秋看洞庭。”既浅近通俗,又清新可喜。《思山咏》“因卖丹砂下白云,鹿裘惟惹九衢尘。不如将耳入山去,万是千非愁杀人。”简直就是口头语、家常话,无一点难解之处。《招友人游春》“难把长绳系日乌,芳时偷取醉工夫。任堆金璧磨星斗,买得花枝不老无。”既见解深刻,立意新颖,又通俗易懂,富于哲理。《茶诗》“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以平常语道出对茶的喜爱,直白浅近,通俗易懂。《山居》“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绝顶登云望,东都一点烟。”写诗人留恋山中风景,过着悠闲自在的清静生活,语言既生动活泼,清新流转,又精炼质朴,高古平易,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并由此形成其诗歌语言精炼质朴、浅近通俗的鲜明艺术风格特征。

总之,在唐五代诗人中,郑遨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骚依赖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愤世嫉俗成为其诗歌的中心主题”,[4]尤其是在反映社会黑暗腐败、深切同情民众疾苦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诗歌的讽喻功能和美刺精神,反映出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平实质朴、浅近通俗的诗歌语言,从而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

[1]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514.

[2]翟传增.郑遨及其创作[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25-26.

[3]吴伟斌.古代诗歌发展概述·隋唐五代诗歌[EB/OL].[2011-01-02](2008—08--1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07d780100akoy.html.

[4]吴庚顺,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682.

[5]尤袤.全唐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234.

(责任编辑:文章)

Abstract:Among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ZHENG Ao's poem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creation since Shi Jing and Li Sao.His poemsmainly reflected social reality.Cynical became the central theme of his poetry.Ode and satire were used in his poem especially in reflecting social dark corruption,sympathizing people's suffering.The unique individuality was characterized in his poem that a straw showed which way the wind blew.He used plain and rustic,popular poetic language in his poem,thus forming his poetry distinctive 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ZHENG Ao;poetry;art;characteristic;resea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ENG Ao's Poetry

LIJun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Jiangsu 224051,China)

I207.22

A

1008—7974(2011)03—0040—04

2010—11—21

李军(1952-),江苏滨海人,盐城工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现实诗人诗歌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诗人与花
现实的困惑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