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议高句丽姓氏

2011-08-15梁启政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高句丽族人姓氏

梁启政(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略议高句丽姓氏

梁启政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通化134002)

姓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区别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高句丽作为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政权,在其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高句丽族人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姓氏。由于受到汉族姓氏观念的影响,高句丽也出现了与汉族相同的姓氏,高句丽的汉姓可能为汉族人的姓氏,也可能是高句丽族人受汉族姓氏观念的影响而采用的汉姓。

高句丽;姓氏;东北;古代民族

高句丽是两汉之际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668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所灭,其在历史上立国长达705年之久,曾创造出灿烂的历史与文化。高句丽族在同中原各族人民不断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姓氏。学者们对高句丽族姓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高句丽姓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学者们的论述,笔者对高句丽族人姓氏的起源、发展及高句丽姓氏的种类等问题略陈己见,不足之处还望识者批评指正。

高句丽姓氏的起源是我们探讨高句丽姓氏首先遇到的问题。高句丽姓氏最早出现于何时,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高句丽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使用姓氏,其标志就是高句丽政权的建立过程中朱蒙对浑江流域高句丽人的赐姓及高句丽王族高姓的产生①,但也有学者不赞同高句丽姓氏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说法②,并对朱蒙时期高句丽王族的姓氏为高产生怀疑,认为高句丽王族的最早的姓氏并不是高,高句丽王族的高姓是后来才出现的③。

关于高句丽姓氏最早出现的时间,笔者赞同高句丽姓氏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观点。并就《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中所记载的有关高句丽姓氏起源方面的内容略作分析。为了讨论的方便,现将《三国史记》的此段内容移录于下:

朱蒙行至毛屯谷,(《魏书》云至普述水)遇三贤,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朱蒙问曰:“子等何人也?

何姓何名乎?”麻衣者曰:“名再思。”衲衣者曰:“名武骨。”水藻衣者曰:“名默居。”而不言姓。朱蒙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俱至卒本川(《魏书》云至纥升骨城)。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

对以上有关姓氏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会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从朱蒙问再思、武骨、默居等三人“何姓何名乎”来看,出身于夫余族的高句丽建国者朱蒙此时已经具有姓氏观念,并且自己已经具有了姓氏;第二,再思、武骨、默居三人回答了自己的名,而没有言姓,说明在朱蒙所部南迁时,以再思、武骨、默居等三人所代表的居住在浑江地区的高句丽人当时还没有姓氏,因此朱蒙“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朱蒙的赐姓后,以再思、武骨、默居等三人所代表的居住在浑江地区的高句丽人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第三,“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也就是说,朱蒙在建立高句丽政权后,才以高为自己的姓氏。高氏来源于国号高句丽,在朱蒙建国之前,高句丽的高姓是不存在的。从以上三点看,显然第一点与第三点之间并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行至毛屯谷,遇三贤”时朱蒙有自己的姓氏,但并不姓高。那如何解释这一情况呢,有学者认为此时的朱蒙并不姓高,而是姓解④,而高句丽王族的高姓是后来才出现的,至于出现的时间,学者们大多认为是在长寿王时期。笔者以为这样理解应当说是较为合乎情理的。

自朱蒙“赐再思姓克氏,武骨仲室氏,默居少室氏”后,赐姓成为高句丽早期姓氏产生的一个主要来源。《三国史记》中屡有高句丽统治者赐姓的记载:

琉璃明王二十一年……九月,王如国内观地势,还至沙勿泽,见一丈夫,坐泽上石,谓王曰:“愿为王臣。”王喜许之,因赐名沙勿,姓位氏。(《高句丽本纪第一·琉璃王》)

琉璃明王二十四年秋九月,王田于箕山之野,得异人,两腋有羽,登之朝,赐姓羽氏,俾尚王女。(《高句丽本纪第一·琉璃王》)

大武神王四年冬十二月,王出师伐夫余,次沸流水上,望见水涯,若有女人舁鼎游戏。就见之,只有鼎,使之炊,不待火自热。因得作食,饱一军。忽有一壮夫曰:“是鼎,吾家物也,我妹失之,王今得之,请负以从。”遂赐姓负鼎氏。(《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

大武神王五年……秋七月,扶余王从弟谓国人曰:“我先王身亡国灭,民无所依,王弟逃窜,都于曷思,吾亦不肖,无以兴复。”乃与万余人来投。王封为王,安置掾那部,以其背有络文,赐姓络氏。(《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

大武神王十五年春三月,黜大臣仇都、逸苟、焚求等三人为庶人。……王闻之曰:“壳素不用威严,能以智惩恶,可谓能矣。”赐姓曰大室氏。(《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

赐姓即统治者赐给臣民以姓氏,实际上是统治者把姓氏作为自己拥有的无形资产而任意支配。我国古代姓氏赐予现象产生的较早,《左传》、《国语·周语》中就有关于赐姓的记载。应当说,高句丽姓氏赐予的出现,是高句丽社会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也是高句丽原始社会末期王权政治需要的产物。从以上我们引《三国史记》中关于高句丽赐姓方面的相关记载来看,高句丽的赐姓主要发生在高句丽姓氏产生后的早期,目前还没有发现高句丽统治者对已经有姓氏者进行赐姓的记载。高句丽统治者对臣民的赐姓除了作为高句丽早期姓氏来源的一大组成部分之外,也是高句丽统治者将赐姓作为恩宠赏赐的褒奖而对其臣民实施的一种笼络利诱手段,统治者通过赐姓加强其自身的统治。

历史上出现的高句丽姓氏具体有哪些,一共有多少,这是在研究高句丽姓氏中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加之学者们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因此考证出的高句丽姓氏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对上从秦汉下至隋统一期间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进行了考证,其中“东夷之属”中就包含了对高句丽族姓氏的考证。可能是考虑到《三国史记》成书较晚且主要采用中国古史资料的缘故,该书对《三国史记》中有关高句丽姓氏方面的记载采用不多,而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高句丽人名的记载,考证出高句丽姓氏有高、马、葛、孟、孙、董、冀、似先(姒先、似)、盖、周等十余个高句丽姓氏⑤。孙进己《高句丽族的习俗》一文依据《三国史记》中记载的有关高句丽姓氏方面的资料和对高句丽人名的分析,认为高句丽存在有高、松、泉、仓、邹、络、明临、于、椽、克、仲室、少室、羽、负鼎、位、大室、乙、黄、周、李、孙等姓氏。根据《三国史记》卷十三提到扶芬奴、扶尉厌,认为“可能有扶姓”⑥。马大正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一书从《三国史记》中考出高氏高丽(即高句丽)姓氏凡二十余个,除王族高氏外,前后出现的姓氏有:克、仲室、少室、礼、松、乌、扶、位、羽、负鼎、络、乙、大室、戴、穆、于、刘、掾、明临、葛、孟、孙、乙支、温、师、泉等。不见于《三国史记》而见我国《资治通鉴》等书中的高句丽姓氏有豆、剑(一作钳)、王等。⑦孙泓的《高句丽文化的主体》依据《三国史记》考出高句丽姓氏有高、克、仲室、少室、羽、负鼎、位、大室、扶、乌、杜、乙、明临、于、椽、左、松、于、阴、泉、萧、薛等⑧。

学者关于高句丽姓氏的考证对我们研究高句丽族人姓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上述考证出的高句丽姓氏并不完全是高句丽族人的姓氏,这些姓氏当中也有一些可能是高句丽统治下的汉人或其他族人的姓氏。由于高句丽既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同时又是一个地方政权名称,因此,高句丽族人的姓氏应该与高句丽统治之下臣民的姓氏不是同一概念。实际上高句丽姓氏这一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高句丽姓氏应当专指高句丽族人的姓氏,而广义上的高句丽姓氏指高句丽政权统治之下臣民的姓氏。而目前学者们考证出的高句丽姓氏应当说是广义上的高句丽姓氏,其中有可能包含了高句丽治下的汉族及其他各族人的姓氏,而并不一定完全都是高句丽族人的姓氏。学者们在考证高句丽姓氏时有着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将高句丽人的姓名模式按照汉族人姓名模式来研究。具体说来就是,学者们所考证出来的高句丽姓氏是将史书中所出现的高句丽人人名按照“姓+名”的模式看待,将其名字中的首字或前两字作为姓氏。虽然我们承认高句丽姓氏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汉族姓氏观念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一概地用汉族人名为“姓+名”的模式来考察高句丽族人的姓氏,应当说并不完全合适。

高句丽姓氏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原姓氏文化的影响。高句丽有汉姓可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是高句丽统治之下汉人的姓氏,这部分汉人还没有与高句族人融合;另一种情况可能是高句丽族人受汉族的影响,采用了汉姓。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与汉人在高句丽国内人口总数占有一定的比重,汉文化对高句丽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关。高句丽族人的姓氏并非是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长期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汉化而形成的。高句丽王族高姓的产生以及直至后期高句丽族人有些姓氏与汉族姓氏基本无异,可以说是接受汉文化影响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从目前我们的研究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高句丽族人都具有自己的姓氏。即使是作为统治阶级的部族也并不是都具有自己的姓氏,直至高句丽晚期,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所以《翰苑·番夷部·高句丽》注中有说“高丽称无姓者皆内部”的习惯。此外,作为与世俗姓氏不同的高句丽佛教徒的姓氏与中原佛教徒的姓氏是一致的,也都是采取以释或僧为姓。

公元668年作为地方政权的高句丽被唐与新罗灭亡之后,除了因自然和战争死亡的高句丽人外,其人口去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迁入中原或留在中国东北,后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散入与其相邻的突厥和靺鞨族中;进入到朝鲜半岛的南部新罗地区;少量流入日本。高句丽的这些遗民后来逐渐与迁入地和居住地的民族融合,伴随着民族融合,高句丽族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此同时,高句丽族人的姓氏也随着民族融合而融合了。

注释:

①许宪范:《“高句丽”名称由来及其民族形成》,《延边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韦山:《韩国人的姓、本及族谱》,《当代韩国》1996年第4期。

单体瑞:《朝鲜姓氏的产生与汉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②牟元珪:《也谈韩国人的姓和本》(《当代韩国》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关于高句丽于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姓氏的有关记载“皆系后人附会之辞”。

③曹德全:《朱蒙姓高吗?——高句丽“以高为氏”析》(载于曹德全:《高句丽史探微》,中华国际出版社(香港)2001年12月版。)认为“高句丽初期,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表示血缘关系的儿孙相承的姓氏观念。高句丽王族后来‘以高为姓’是他们接受汉文化,并受其影响的结果。”杨军《高句丽名义考》(《东北史地》2004年第5期。)一文认为,“在朱蒙所部定国名为高句丽以前,不存在高句丽人的高姓。是高姓出自国名高句丽,而不是相反。”

④梁志龙:《朱蒙考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⑤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版。

⑥孙进己:《高句丽族的习俗》,载于《东北民族史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⑦马大正等:《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138页。

⑧孙泓:《高句丽文化的主体》,《东北史地》2004年第12期。

(责任编辑:徐星华)

Abstract:The Cockcroft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ultural development,also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s.As theminority of the Northeast,the Gaogoulihas established the regime in ancient China,in the process of Gaogouli's growth and development,the Cockcroftwas gradually produced.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the concept of the Han nationality'Cockcroft,Gaogoulialso appeared the Cockcroft in the same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Cockcroft,the surnam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may be the Cockcrof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Gaogouli,alsomay be adopted surnames affected by the Cockcroftof the Han nationality.

Key words:Gaogouli;Cockcroft;Northeast;Ancientnationality

A Discussion on Gaogouli's Cockcroft

LIANG Qi-zheng
(Departmentof History,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K289

A

1008—7974(2011)03—0001—03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Lsx14

2010—12—02

梁启政(1976-),山东日照人,现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句丽族人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21)新航线
姓氏拆解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死亡谷里的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