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个性创造与培养研究
2011-08-15胡小莉
胡小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个性创造与培养研究
胡小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艺术个性创造是二胡表演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二度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二胡演奏个性的创造要以尊重原作为前提,加强共性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演奏者的个体优势,体现地域及时代特点。二胡演奏个性的培养需要加强音乐美学修养以及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二胡;共性;个性;二度创作
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个性发展是衡量其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评判艺术审美的标准之一。以人为本的当代,在加强共性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个人特质的自由发展。这样才能让二胡演奏的艺术之园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创造符合听众审美需求的个性美是每一位二胡表演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个性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没有个性的二胡演奏是不成熟的演奏,终究不过是别人的影子,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无法推进二胡艺术的进步[1]。在二胡演奏艺术中,我们要积极培养个性的发挥和形成,并促成新的共性基础,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促成个体的人与二胡艺术的共同提高。
一、二胡演奏个性的创造分析
1.要以尊重原作为前提
演奏二胡,我们在追求个性发展、发挥自我主动的同时也要尊重作者的一度创作及思想,演奏家首要的任务是要力求接近作曲家的意图。在此基础之上,再强调尊重演奏家的个人创造性,形成有特色的演奏风格,我们不可能与作曲家的想法完全吻合,但也要力求接近,不可完全偏离。读谱与研究历史资料是领会作曲家意图的基本方法。另外要尊重绝大多数听众的审美心理,盲目从众或完全背离听众审美趋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强调个性创造在二胡表演中的作用,并非要否定它应遵循的一些原则。任何的二度创作必须是以一度创作为基础,完全脱离作品初衷,违背作者意愿绝不可取。如果背离了基本的大方向,则会事倍公半或南辕北辙。
在二度创作前应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及审美追求,尊重广大听众的审美趋向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以《二泉映月》为例,我们首先要了解该作品创作于解放前,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遇,阿炳作为一个流浪艺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孤苦而窘迫,其生存状态并非如题名中泉水和月亮一般浪漫美好,只是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孤独面对泉水和明月,倾诉自己悲惨人生。我们在演奏中要注意把握作者当时的心境,不可演奏的诗情画意,甚至幸福甜蜜。演奏中的技法音色也有一些特殊处理,比如阿炳作为流浪艺人,演奏时无法久坐,为方便演奏,独创了定把滑音以及表达孤独苦闷的浪弓技巧的演奏特色。演奏中我们不可一味凭借自我想象而脱离生活实际和作者初衷。又如邓建栋创作的江南风格名曲《姑苏春晓》。作为和平时代的音乐家,该曲完全充满诗情画意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赞美,二胡演奏中运用的又是另外技巧,比如垫指滑音,小打音等。
当然,即使把握演奏中大的风格方向,实际演绎时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们不可完全背离,有很大成分的相同或相似,却又各具特点,不尽相同。比如不同演奏家对《二泉映月》的演绎各有感受。闵慧芬的演奏饱满沧桑,陈军的演奏顿挫铿锵,而邓建栋的演奏却是更多的细腻哀婉。对此,维特根斯坦曾提出“家族相似”的概念,即所有表演中的二度创作都非唯一正确答案,就像人类家族中有着血缘关系的每个人一样,总会找到一些共有的特点,却又不完全相同,形成一种部分或交叉相似的网状状态,单一性和多义性并存。
2.加强共性的基础性作用,并与个性协调发展
共性是各种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一致性。它存在并适应于一类个体之中。杨易禾说过: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共性,即是指他们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并掌握科学规范的演奏方法。总之,他们都是掌握音乐表演艺术规律的人。不具备这一点,他就不能被称为音乐表演艺术家。首先从发音上就可以饱满圆润、弹性坚实的特征作为二胡发音的共性标准。其次要重视演奏方法的科学规范性,比如协调的身体动作,左右手技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松弛、自然的状态,演奏的时间感空间感等。还有身体动作与通畅气息协调配合,最终达到人琴合一的唯美境界。二胡演奏基本的功法指法,规范的演奏程序,不同风格的特定俗成的艺术特点等都是每个演奏者必须掌握的,没有这些基本功的约束,个性发展将会受到障碍。加强共性的基础性作用是发挥个人特性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保持共性并遵循演奏技巧的规范性基础上,二胡演奏的个人艺术魅力才能充分展示。但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过于追求共性,一味模仿,便始终不能突破和创新,使得音乐枯燥机械,缺乏生命力。而过于强调个性,不顾及作品及作者的本质及创作意图,也必将背离初衷,影响演奏效果。在追求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既要遵循规范性,又要体现个人的演奏特色,这需要通过长久艰辛的训练及思考。
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有创造性的个性思维及演奏技巧在二胡学习中尤为重要。二胡演奏艺术的魅力源于个性,音乐表演中的个性特征尤其重要,个性是音乐表演创造走向成熟的标志。音乐的个性是音乐的性格特征,它是音乐家创作个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音乐获得艺术感染力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对于音乐有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其中厌弃雷同、钟爱独特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审美心理期待。因此音乐个性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审美标准[2]。
当前的二胡学习中相互模仿的现象较为普遍,罐头艺人现象严重,大家都是一条生产线上出来的,高矮胖瘦都一样,没有一点自己的个性特征。人们的审美需求呈多维状,每一个出色的二胡演奏家,都能把音乐作品演绎为活生生的艺术品,符合创作者的审美原初又不缺失自己鲜活的个性。如果不具备个人演奏的风格性,在演奏中体现过多的共同特征,对同一首作品的演绎效果几乎相同,那最吸引人的个性创造即被埋没,听众便会觉得无趣乏味,音乐也就失去它最动人的魅力。
共性与个性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性体现的是诸事物间内在的共同本质,是绝对存在的。而个性却比共性自由丰富,它体现事物的不同特点,具有相对性。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共性与个性应该协调发展,过分强调其中一样都是会带来弊端,过于强调共性,便失去特色,千篇一律。过于强调个性,也会没有规矩,杂乱无章,在二胡学习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尺度和平衡尤其重要,完美的演奏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从理论上加强指导并与实践中有效结合,不同个性的发挥会让同一作品获得不同的艺术表现,展现多彩魅力。
3.发挥演奏者的个性优势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个性差异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使个体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的各不相同的现象。任何个体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个体是群体和组织的最小单位,关注演奏者的个体差异现象,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个性特征,发挥个体主创性,在二胡演奏中进行合理二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
4.体现时代及民族地域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很多民族,其中各种地形气候及地方民俗文化等都是二胡演奏艺术中存在个性的因素和特征。二胡演奏艺术真正的魅力源于丰富的个性。而完美的个性创造主要依赖于演奏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它是技巧与表现的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环境对我们人格的形成带来直接外力因素,包括很多,诸如成长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条件、家庭成员及社会群体的规范影响等。总之,我们所处的环境即地域和时代对于人格的塑造,以及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二胡演奏个性的培养分析
1.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提升音乐美学修养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指他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具体到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及人的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和在音乐、美术、舞蹈、语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天赋与素质。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正在大步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重要。一位优秀的二胡演奏员必须首先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只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了解相关的文史哲知识,以及与其它姊妹艺术的相通知识等都是不可缺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并能与你所要从事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继而通过改善主体的思维能力和修养,以提高音乐实践的质量。对各种知识的积累及对生活阅历的体验都是演奏家发挥个性创造的基本前提。著名的俄罗斯歌唱家叶夫盖尼·涅斯捷连科曾说过,音乐家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使想象力逐步拓宽,才有可能更准确的理解并演绎完美音乐。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演奏乐曲时做到游刃有余。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特殊系统,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简单相加的结果,更是音乐的特殊性与美学思考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美学与音乐处于这样一种关系:美学是从音乐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美学,音乐是在美学眼光中审视的音乐。所谓音乐美学不能离开美学属性,指的是要求这种研究必须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即达到对本质和规律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具体的音乐现象上。
培养心理学意义上个性的提高,是人技艺个性发挥的基础。在二胡演奏个性的发展途径上,我们不仅要加强技艺训练,更要重视生活积累,完善人的综合素质,加强音乐美学修养的提升,这些不可忽视的社会能力及财富都会给二胡学习和演奏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形成
谦虚谨慎,踏实求真,勤奋刻苦,精益求精,这是我们在二胡学习中应遵循的原则。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于已多次指挥过的曲目,在每次演出之前,也都要认真准备,反复练习。这体现了一真正的个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创造的尊重。而奥依斯特拉赫对于已经烂熟于心并多次演奏的曲目,在每次演出前也依然会认真练习,一丝不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出灵感的重要性,要求演员能够随时呼唤灵感。事实上,灵感不是天成的,没有谁能不通过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能随意驾驭灵感。以为不经过充分准备就能在舞台上随心所欲的表演者,表面上是敷衍观众,其实是亵渎了艺术,不尊重自己的情感。
个性的成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不断实践中锻炼提高,尤其对于二胡演奏,更要注重舞台实践的锻炼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汉斯立克提出自己的看法:作曲家之所以是作曲家,不仅是由于他感情丰富,更是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音乐本身也确实是一个较小的审美性质的系统,这就形成一种孤立自在的封闭性系统的假象,好像只和音乐打交道就足以造就伟大的音乐家。其实在实践中,音乐与整个社会系统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换、能量交换,但我们有时却误把这看作与音乐的本质无关的一种“干扰”。从而把艺术看作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系统,对客观生活采取否定态度,这是我们所应该引以为戒的。
[1]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个性与共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2]廖家骅.音乐的共性与个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On Individuality Creation and Training of Erhu Performance
Hu Xiao-l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he individuality creation of ar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uccess about Erhu performance,and a key index that measures level of art re-creation.There are some factors of individuality creation,such as being premise with respecting original art,reinforcing the basic role of the universality,exerting personal advantage,and reflecting regional character and contemporary spirit.It requires Erhu performers strengthening aesthetics cultivation of music,and going on study and practice.
Erhu;universality;individuality;re-creation
J632.21
A
1672-0547(2011)05-0088-02
2011-08-23
胡小莉(1977-),女,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讲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