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庚白研究综述

2011-08-15闵军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白楼诗人文章

闵军

(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泰安 271021)

在民国写作旧体诗词的诗人中,林庚白是一个值得今天的研究者高度重视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急就集》、《舟车集》、《藕丝集》、《燹馀集》、《过江集》、《水上集》、《吞日集》、《角声集》、《虎尾集》等诗集,作品2800多首,作者善于将进步的民主思想熔铸到作品中,回归诗史精神,应和时代的节拍,表现时代生活以及时代生活对心灵的震撼,描绘世风人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被柳亚子先生誉为“时代诗人”。同时,林庚白还具有进步的文艺思想,他的许多的创作主张,既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正确进步的,仍然可以作为当前文艺创作的指导。他有很高的诗词鉴赏能力,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赞誉毛泽东为诗人的人。再次,林庚白很早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从事民族革命,创设“京津同盟会”,组织“铁血铲除团”,积极从事报刊宣传工作,在民初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兼众议院秘书长,后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对国民党,既不能忘情,但又怀疑其前途。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又有着极大的兴趣,曾认真研究,林北丽认为他能“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与怀抱而为诗”[1],黄淑仪也认为他能“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描写今之时代与社会”[2]。他对中国的命学又有很深的造诣,著有《人鉴》和《广人鉴》(残稿)两部著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他虽然提倡并实践旧体诗词写作,但对新文学也倍加关切,积极尝试白话诗创作,并打算编辑一本《近代白话诗选》,作为白话诗创作的准绳,使青年学者有所归依。他与同光体先辈陈衍、郑孝胥、陈宝琛以及同学中的同光体的追随者都有过交往,但又不满于同光体末流的泥古不化、无真情实感的诗风,积极提倡写真情,提出诗词作品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这一切,正如他在《林庚白自传》所说:“我终是含有矛盾性的性格、欲求、生活方式,很多的思想冲突。”[3]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林庚白。了解林庚白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文学创作是怎样的?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但直到目前为止,对林庚白的研究却很不充分,只有很少的一些研究文章。综合来看,我们大致可以上世纪90年代为界,把林庚白研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林庚白研究的奠基期,后一时期为林庚白研究的拓展期。

1941年林庚白在香港九龙被日寇杀害后,亲朋好友写了一些悼念诗词、悼念和回忆文章,比较重要的有李济深的《八声甘州·林庚白先生香江殉难以表哀悼》[4]、柳亚子的《前调·次任将军韵为亡友庚白先烈赋》[4]、姚鹓鶵的《林庚白挽章》和《题庚白遗著》[4],张恨水写于1942年的《悼林庚白》[5]、柳亚子写于 1943年的《林庚白家传》[4]、林北丽写于1943年的《庚白的死》[4],还有谢冰莹《冰莹忆往》中的《林庚白》[6],郑逸梅《南社丛谈·林庚白》[7],姜德明《书边草·林庚白的自画像》[8],这些文字,有的是表达了作者对林庚白不幸罹难的深切哀悼,有的是不同程度地记录了林庚白生活的各个方面,评价了林庚白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的诗歌作品的特色。可以说,这些文字,奠定了林庚白研究的基础。

柳亚子是林庚白的挚友,他应林北丽之请求而写的《林庚白家传》,第一次较为客观地记录了林庚白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特别详细记载了林庚白在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活动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力鼓吹抗战(撰写《抗日罪言》、刊布《国民党站起来》等著作)的事迹,以及林庚白生命的最后时刻。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林庚白的恋爱婚姻情况,着重介绍了其妻林北丽的身世和现状。对林庚白的作品,柳亚子认为:“顾庚白诗自佳,与其论政之文,实为双壁,皆足以推倒一世智勇,开拓万古心胸,如陈亮所言者。”评价非常高。林庚白的妻子林北丽,亲眼目睹了林庚白被日寇杀害的全过程,她的文章《庚白的死》,字字血泪,真实具体地记载了林庚白被害时的情景。文章最后为林庚白所受的冤枉作了三点辩护,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点辩护,根据这一辩护,我们可以知道在林庚白死后,即有人指出是林庚白“迷信算命,为了流年的不利,怕在渝有空袭的危险,所以逃到香港。结果呢,命是算准了,但命也送掉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林庚白在1941年年底要离渝赴港呢?是因为算命的原因,还是因为如林北丽所说,是林庚白与友人相约,来港创办日报,鼓吹抗战并创办诗人协会,写一部“民国史”,为中国诗、史开一新壁垒呢?或者是两者兼有?直到今天,许多文章包括网络文章,谈到林庚白的这段经历,几乎都认为林庚白是因为算命的缘故,为避祸而离渝赴港。如高阳的《林庚白:命中注定的传奇》,1997年第1期《档案与史学》上发表的莫愁文章《诗人林庚白之死》,代小亮的博文《林庚白避祸》(2011年8月7日)等。正是因为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这样的分歧,我觉得应该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姜德明的《林庚白的自画像》,提到林庚白与鲁迅的一段不愉快的往事,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文章得出较为偏颇的结论。而被一并收入进《书边草》的单黎的文章《林庚白的自画像补遗》则直接把林庚白定性为“反动派的帮闲文人”,说他骂鲁迅是用心险恶,与反动派“毫无二致”。但姜德明先生在1985年1月写的读书札记《丽白楼自选诗》[9]中,就已经接受了夏衍提出的意见,修正了自己对林庚白的认识,认为:“看人论事的确不能以凝固的眼光一成不变。”谢冰莹的文章回忆了她与林庚白的一段交往,特别是在文中记录了林庚白与张璧恋爱时的一些情景,生动具体,为我们了解林庚白的恋爱生活以及他的许多恋爱诗篇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周永珍辑录整理的《丽白楼遗集》,收诗词2800多首,文章55篇,书信142封,日记5万多字,小说3篇,是目前收集林庚白作品最为完善的的选集,为林庚白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展开:其一是继承上一阶段的生平探讨,重要的文章有林北丽《林学衡》[10]、姜德明《柳亚子与林庚白》[11]、史慰慈《诗人林庚白之死》[12]、莫愁《诗人林庚白之死》[13]、孟祥海《林庚白的名士风流》[14]。其二是是林庚白的作品研究,主要是探讨了林庚白的文艺思想和诗歌成就。重要的文章有林北丽的《浅谈庚白诗词》[15]、郭隽杰的《时代诗人林庚白》[16]、庞承强的《林庚白对宋诗派理论的反思与改造及其古典诗歌创作观》[17]、金翔的《略论林庚白与同光体》[18]。

关于林庚白的生平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没有大的进展,大多数的文章只是简单的介绍,或者是就某一问题做出了更为客观的辨析。姜德明的《柳亚子与林庚白》较为客观地介绍了柳亚子与林庚白的交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柳亚子对林庚白诗歌的欣赏和推崇。这篇文章开拓了林庚白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林庚白交游广泛,可以就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文汇报》2004年11月30日“讲史茶馆”发表专栏文章《林庚白与香港》,以“一代诗才 死同草芥”、“自许为古今诗坛第一”、“在港十九天 极目烽烟”三部分,介绍了一代诗才林庚白在生命的最后十九天在香港的各种的活动。文章虽短,但对林庚白与香港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孟祥海的《林庚白的名士风流》指出:“林庚白,南社诗怪,自视极高。其名士风流,有六朝遗风,为时人所知。”文章列举了最能表现其名士风流的几件事情来论证之:1.对自己诗歌成就的无比自信,所谓“古今诗坛第一”;2.对曹聚仁把自己比作活着的龚自珍的不满;3.想见鲁迅,被鲁迅拒绝后,写信写诗谩骂鲁迅;4.在生活中的怪异表现;5.神奇的“人鉴”之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关林庚白的网络文章,但大多数文章只是猎奇而已,津津乐道林庚白的“怪”和“狂”,没有太大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一介耕夫的《“霹雳火”林庚白——兼谈他对鲁迅的谩骂》,这篇文章较为详细地理清了林庚白写信写诗谩骂鲁迅的前因后果,较为客观地认为:“单纯以对鲁迅的态度作为进步与反动的分界线,是一种并不科学的做法。”而单黎直接给林庚白扣上“反动”的帽子,“显然过于武断”。文章认为,林庚白谩骂鲁迅,充其量是林庚白恃才傲物的文人积习作怪。

关于林庚白的作品研究,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胡迎建在《民国旧体诗史稿》[19]中认为林庚白的诗力图表现时代风貌,尤其是抗战时期,他的诗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其诗“以精深见长”。郭隽杰在1998年第3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时代诗人林庚白》,作者首先肯定了作为时代诗人的林庚白,具有先进的文艺思想和主张,其诗论主张的核心就是诗歌要随时世的推移而推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把能否表现现实表现时代作为评价诗歌有没有价值的惟一标准,这样的诗歌主张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卓越见解。作者在梳理了林庚白文艺思想和主张的进步性后,进一步指出,林庚白的诗歌创作就是他的文艺思想和主张的具体体现。其次,作者通过梳理林庚白诗歌创作的过程,以1929年为界,把林庚白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要评价林庚白的诗歌地位,应以后期诗作为重点。这是因为,从数量上看,林庚白存诗除1915年以前的不足200首外,其余都是1929年以后的作品。而1915年到1929年这期间几乎没有留下诗作。从质量上看,前期诗作未脱模仿痕迹,而后期诗作则是林庚白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已成熟的艺术表现。林庚白自己在《吞日集·自序》中也说过,1929年前的诗作虽“渐有进,仍不能拔于所谓同光体之窠臼”,而“民国十七年戊辰,余之诗一变而为熔经铸史,兼擅魏、晋、唐、宋人之长矣”。更主要的,是林庚白能够“以今之意境与情绪入诗……而变化尤多古人所无”。再次,作者指出林庚白诗歌创作的独特视角,并认为这是一个开阔又较为客观的视角,这就是“居于社会的高层地位,思想上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从自身的矛盾之中,来关注国计民生”。作者指出:“所谓开阔,是说林庚白的诗触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特别是各阶层的意识和生活。所谓客观,是说他的诗能尊重事实,少偏见,注意因果关系,多用历史的、外国的事物作参考。”并引用林庚白的诗作,详细论证了这一观点。庞承强在《林庚白对宋诗派理论的反思与改造及其古典诗歌创作观》中认为:“林庚白古典诗歌的创作思想是基于对宋诗派尤其是同光体诗歌理论的反思与批评。”这种反思与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在针对同光体末流“以堂堂诗人,而不能描写时代,不能描写生活”的现象,提倡回归杜甫的诗史精神和批判意识,作者认为:“林庚白少年时即投身民主革命,一生关注国计民生,他的诗有着冷静客观的独到视角,更有其志虑深远的透彻洞察……尤其是林庚白后期诗艺成熟时的《水上集》、《吞日集》、《角声集》等诗集,诗人以藉诗写史为自觉,仿佛写日记般,有感于怀辄托之于诗,记叙自己在抗战初期的所闻所见所感……这些诗作不仅同光体诗人无以比肩,即置诸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史中,也不失其进步意义与文学价值。”其次,表现在针对同光体末流“无真实”、“语多虚伪”、“言不由衷”的现象,提倡诗歌不但要做到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而且要“以今之意境与情绪入诗”,表现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追求诗心与诗境的合一,用语贵自然平易,深入浅出。第三,表现在针对同光体末流无真情实感,不能表现时代的现象,提倡“以旧式的格调,写新辟的意境”。金翔的《略论林庚白与同光体》认为:“林庚白早年从同光体入手,虽然他后期对同光体有诸多批评,在多数时候作为同光体的对立面出现,但实际上其诗歌却与同光体渊源颇深。”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与同光体诗人的交往”,他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的,首先是探讨了林庚白与同光体先辈如陈衍、郑孝胥、陈宝琛、陈三立的交往,1909年到1911年,林庚白在京师大学堂求学期间,经常参加陈衍在“小秀野草堂”的文酒之会,林庚白还专门有一首诗《秀野草堂小集呈石遗》描写了当时宴集时先辈们谈诗作诗的情景。直到1933年,林庚白在上海,还保持着与陈衍等先辈的诗酒往来。其次是探讨了林庚白与同学中的同光体的追随者的交往,他们是胡先骕、汪辟疆、姚鹓鶵等人,同学之间谈诗论诗,酬唱不止。文章认为,与同光体先辈及年轻一辈的相互往来,切磋交流,对林庚白的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文章第二部分是“批判中有继承”,文章认为:“林庚白对同光体的反戈一击,主要是落在两点上:一是林庚白主张变风变雅。认为现代社会已变,而同光体诗人的诗歌意境仍囿于古人的藩篱,不能以诗表现时代特征。二是民国诗风学同光体,泥古不化,无真情实感。实际上这两点,与同光体闽派诗人陈衍倡导的变风变雅的真性情论是一脉相承的。”这两篇文章立论严谨,论述条理清晰,较好地解决了林庚白与同光体的诸多问题。

总的来看,林庚白研究还很不充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目前我们急需做的是:第一,做好林庚白作品的辑佚工作。周永珍在《丽白楼遗集·编后记》中说:“庚白先生一生勤于笔耕,所著诗文颇多,由于历经战火,并意外牺牲,以致未能留下更多的诗文稿及发表线索,给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除了收入本文集外,尚有多篇有影响的作品,虽经多方查找,至今仍无所获,此为一大憾事。”[4]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将林庚白作品收集齐全,争取尽快出版《林庚白全集》。第二,做好林庚白的生平事迹研究。林庚白4岁就会写文章,7岁就会作诗,有“神童”之称。13岁,为天津学生反日运动领袖,14岁,就与姚鹓鶵等唱和,合刊《太学二子集》。加入同盟会。15岁,与汪精卫等人一起创设京津同盟会,任文事部副部长。16岁,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参事,加入南社。17岁,任众议院议员,兼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到1941年死于日寇之手,45年间,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奔走国事,关注民生;南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香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交游广泛,各党各派,包括遗老遗少,有政界、军界、文坛的知名人物,正如林庚白在《林庚白自传》中所说:“我的过去,每一个时期,每一件事,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展开的。”[4]所谓“三十四年身是史,可怜沧海又扬尘”[4],林庚白本身就是一部“民国史”,认真研究林庚白的生平,首先,要考察清楚林庚白的仕宦经历,要侧重探讨林庚白的仕宦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促进其创作还是妨碍其创作?在林庚白现存的作品中,既有表现其个人极为隐秘的私情的作品,也有极力反映时事,力求展现历史真实的作品。我们要探讨的是,随着林庚白逐步进入仕途,对现实政治、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是否主动放弃了对个人隐秘私情类作品的创作,而全身心地投入反映时事、展现历史真实的文学创作?他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这种转向是如何评价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对自己的仕宦经历有时如何评价的?其次,要研究林庚白的爱情及婚姻家庭情况。林庚白有过一个破裂的家庭,也有过几次不成功的痛苦的恋爱经历,当然也有与林北丽甜蜜的令人羡慕的婚姻生活。林庚白曾经很认真地反思过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探讨了现代社会两性间应如何交际、资本主义女性的人格是怎样的等问题。例如对待离婚的问题,林庚白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正是要争取离婚和结婚的自由。”“任是何人,只要遵守着现代社会的道德律而离婚,而求爱,同时在不违反法律的范围内。不但彼此都不负道德上的责任,而且可以说是很合于道德的。”[20]这些看法,放在现在也是非常正确的。这些经历或多或少都在林庚白的心理上打上了或显或隐的烙印,影响了他的文学倾向和文学创作。并且,林庚白不但有讨论婚姻和爱情的专门文章,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表现自己婚姻和爱情的著名的诗篇,弄清楚两者间双向互动的关系,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第三,要考察林庚白的交游情况。特别要考察林庚白与陈衍等同光体诗人以及柳亚子等南社同仁的交游对他的诗学主张以及诗风的转变有何关系(参阅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并进行年谱和传记的写作。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更深入地了解林庚白的作品将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做好林庚白作品的研究。首先是诗词研究,对林庚白的诗词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们要在这一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如可以将林庚白与同一时代的其他旧体诗词的作者作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民国旧体诗词的创作成就。其次是政论文的研究,林庚白一生关心民生,关心政治,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这些文章见解深刻,论证充分有力,在当时影响很大。柳亚子认为他的政论文与诗歌“实为双壁”,“足以推倒一世智勇,开拓万古心胸”。但关于林庚白政论文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应该考虑弥补这一空白。可以先编写出版《林庚白政论文集》,再考虑编写出版《林庚白政论文注释》,以引起研究者对林庚白政论文的注意。

[1]林北丽.丽白楼自选诗序[A].丽白楼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黄淑仪.水上集.序附[A].丽白楼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林庚白.林庚白自传[A].丽白楼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林庚白.丽白楼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张恨水.张恨水散文[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

[6]谢冰莹.谢冰莹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7]郑逸梅.南社丛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8]姜德明.书边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9]姜德明.丽白楼自选诗[J].群言,1985,(4).

[10]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姜德明.姜德明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2]史慰慈.诗人林庚白之死[J].上海滩,1995,(5).

[13]莫愁.诗人林庚白之死[J].档案与史学,1997,(1).

[14]孟祥海.林庚白的名士风流[N].珠江日报,2010-10-17.

[15]林北丽.浅谈庚白诗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16]郭隽杰.时代诗人林庚白[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17]庞承强.林庚白对宋诗派理论的反思与改造及其古典诗歌创作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8]金翔.略论林庚白与同光体[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9]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0]林庚白与张璧书[A].丽白楼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白楼诗人文章
徐晓宇 张萌 于佰暄 潘达作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我理解的好诗人
总有一些重逢令你不安(创作谈)
总有一些重逢令你不安
诗人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白楼”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