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高丽僧人满空与泰山佛教的复兴

2011-08-15蒋铁生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高丽僧人泰山

蒋铁生

(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泰山普照寺是泰山佛教圣地,位于泰山凌汉峰下,濒临泰山环山路,是泰安城内唯一的佛教寺庙。因为泰山历来是道教和泰山地方神(如东岳大帝、泰山碧霞元君)占主导地位,佛教和其它宗教一般都被排斥在远离泰山登山中轴线即泰山中路以外很远的地方,如泰山灵岩寺、玉泉寺、阴佛寺等,只有泰山普照寺与泰山中路近在咫尺。这个特例与明代一个来自朝鲜的高丽僧满空主持的泰山佛教复兴运动有关。

一、满空泰山兴佛之记载

今存泰山普照寺的《重开山记碑》是我们研究满空与明代泰山佛教复兴运动的第一手资料。该碑立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九月。碑高190厘米,宽78厘米,园首方坐。碑阳文18行,满行33字,凡679字,字径3厘米,正书。额题“重开山记”2行4字,字径8厘米,正书。现将碑文抄录点校如下:

泰安州普照寺重开山第一代云公满空禅师塔碑铭记

泰山之前,州治西北。有古刹曰“普照禅寺”,自唐宋以来有寺焉,屡经兵火之燹,基址犹存也。永乐间,粤高丽僧云公满空禅师等数僧,航海而来,达于京师,钦奉圣旨,勒赐金襕袈裟及送光禄寺筵宴,谴关送赴南京天界寺住坐。宣德三年亦钦奉圣恩,着礼部各给度牒壹道,勒令天下参方礼祖。禅师因登泰山访古刹,始建竹林寺壹所,殿宇圣像俱已完成。复睹普照禅刹颓零既久,乏人兴作,禅师遂驻锡禁足二十余载,以无为之化,俾四方宰官长者捐资舍贿,鼎建佛殿、山门、僧堂。伽蓝焕然一新,宇内庄严,绀像金碧交辉,僧徒弟子及湖海禅衲依法者,何止数千也,名公鉅卿信向,以师礼待之。天顺七年闰七月初二日,胜果以毕,云公嘱弟子洪道,洪因等谛听吾偈:“吾年七十五,万物悉归土。光明照四方,无今亦无古。”偈毕,坐脱而逝,三昧火自焚。洪因睹师色身,五色瑞气盈满真空,舍利坚固百有余颗。念师有出师之恩,无以报孝,发心建塔树碑,征予为记。固辞之再四,故述禅师始终之由,以记岁月云耳。扁舟航海兮,观光之美。圣恩赐度兮,五湖皆知。参方礼祖兮,为斯道也。登坛受戒兮,绍佛阶级。建立法幢兮,宣扬正化。禁足坐禅兮,导引愚迷。宰臣信向兮,道德弥高。鬼神钦仰兮,戒月孤巍。双履西归兮,世缘一尽。坐脱立亡兮,去来无疑。阇维焚化兮,三昧自显。五色祥光兮,瑞色霏霏。流传万古兮,灯灯相续。弟子发心兮,建塔镌碑。师资之理兮,出世为最。表示后昆兮,孝义为奇。大明正德十六年岁在辛巳秋菊九月旦日立碑:悟□、广受、圆宽.

镌刻匠人:许缙、许胜

碑文记载了满空自高丽来到大明,后到泰山复兴竹林寺和重建普照寺的历史。

碑刻记载泰山竹林寺是满空大师在泰山复兴的第一所寺庙,泰山西溪竹林寺(又称悬云寺),自唐以来屡兴屡废。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光州固陵僧东原海公(法海)重建,其后盛况空前:“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元·李谦:《重修竹林宝峰寺记》)法海被国师海云和尚赐号为“明慧大师”,有弟子千人。元初行全僧,因聪慧过人,通晓经律,遂号为“通慧律师”,结茅于岱西傲徕峰天胜寨;后因兵乱,泰安人王德友拜行全为师,或三日一餐,或五日一餐,苦行于佛事。元末随着统治政权的日益腐败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泰山佛教再次衰败。寺院土地屡被侵占,滋扰法事、损害僧徒利益之事时有发生。竹林寺、普照寺均遭兵火之燹,先后衰落。

碑文所记“始建竹林寺一所”乃是满空在元代废墟上重建。可惜的是这座泰山著名寺庙,后来又遭损毁,直到民国时期的1924年,时任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竹林寺废墟上为其夫人兴建小庙一座,名曰“无极庙”。

据考证:高丽僧满空是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钦奉圣恩登泰山访古刹,重建竹林寺,复驻锡普照寺。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满空去世葬于普照寺西南空地。[1]泰山普照寺后经清代重修,至今仍是泰山佛教圣地。今天的普照寺除了墓地塔林已经被毁外,寺庙的主要建筑仍保持明代建筑格局,是满空使这座废弃的寺庙在泰山之阳重新开山并延续香火。

碑刻所记满空大师是在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在普照寺圆寂,到立碑之年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已历时58年,这个时期正是明代泰山普照寺的兴盛时期。

二、满空泰山兴佛成功的原因

满空大师作为一个外国僧人,能在泰山复兴佛教,接连兴建泰山之阳的两大庙宇,作为一个僧人,他取得了巨大成功。考其泰山兴佛成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泰山佛教传承的历史悠久且与泰山地方宗教相融合。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代佛教的传播区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山东是古代齐鲁的繁盛之地,盛行黄老学说,很多人便把释迦牟尼和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把佛教也看成是一种神仙方术,所以泰山充分具备了接受佛教的条件,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山一带也就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要在泰山扎根,就要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宗教相融合。东汉末年以来,外来僧人增多,译出了不少的佛经。为了和汉代兴起的“泰山治鬼”之说相结合,不少僧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把“地狱”译成“泰山”。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中,多处附会有“泰山治鬼”之说,译者多把佛经和泰山民间信仰相糅合。在历史上虽经几次灭佛运动,但佛教在泰山的影响并未泯灭。泰山千年未曾中断的佛教传承,为佛教在泰山的继续传播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是明代比较崇佛。泰山在洪武年间设立僧官机构,州僧纲司设于普照寺,成化至崇祯近200年泰山重建寺院70余处。这表明,当时泰山和泰山周边地区佛教环境比较好。《东平县志》卷五:“东平佛教向不发达,元明两代多建寺庙”。[2]《肥城县志》卷六:“肥境内崇佛者颇多,大抵多粗俗无道行……。东汉传入,唐宋两代得以发展,元明两代最盛”。肥城在明代兴建佛教寺庙有: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创建的回佛寺,并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重修。大修的寺庙有:上元寺,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重修;弥勒寺,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重修;崇果寺,在明正统、天顺年间重修;大明禅院,在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重修。[3〛《新泰县志》中亦载有晋代传入建有玉泉寺,及明代所兴建庙宇的情况。这些位于泰山附近寺庙创立和重修的时间,正好与泰山竹林寺、普照寺的重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是泰山佛教发展中的一个短暂高涨期。这些客观条件使得普照寺的复兴成为可能,正如碑文所载满空在中国的佛教活动受到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泰山的人文宗教环境能够允许满空这样一个外来僧人布道,两座千年古刹也就有可能兴盛了。

三、泰山学人对满空其人的考证

关于满空禅师的史料记载很少,《新续高僧传》中是这样为他做传的:“释满空者,高丽僧也。人称云公,盖其字耳。永乐间,与数僧航海东来。宣德三年,给度牒令参方礼祖,因登泰山,访古刹,重建竹林寺,复驻锡普照寺,四方纳衣受法数千。天顺七年闰七月二日,说偈而逝。弟子洪因为建塔立碑,称普照初祖云。”[4]

关于这位卓锡泰山的高丽僧之名,《重开山记》碑称之为“云公满空禅师”;而碑阴“宗派图”则称为“开山云公”。依古人称谓惯例,乃是将法名之后一字与“公”相连缀,作为高僧之尊称,几无例外。依此通例,高丽僧的法名应为某“云”,而“满空”实为其字。

最近,泰山研究院年轻学者周郢副研究员对满空来华传教的原因以及身世有所考证,基本解开了满空的身世之谜,特介绍如下:

(一)满空是从高丽逃亡到中国的僧人

周郢认为,据史料可知,在朝鲜世宗之初,曾发生一次影响颇大的“逃僧”事件:庆尚郡僧人适休,前往妙香山内院寺,招引该寺僧众八人,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十六日乘桴潜渡鸭绿江,逃入明朝统治下之辽东。辽东都司将诸僧送赴北京,受到明王朝的礼待。朝鲜政府除了严缉各僧亲旧,并遣使赍奏明廷,请求交还“逃僧”,被明成祖拒绝。

根据《朝鲜王朝(李朝)实录》中《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成书于十五世纪中叶)卷十二至十三中,记有这次韩僧潜渡的详细资料: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朝鲜世宗三年(1421)五月十九日:“囚僧尚强于义禁府。强堂弟僧适休与其徒信乃等九人住平安道香山,乘桴渡鸭绿江,逃入辽东,上书于都司曰:‘贫道等在本国金刚山、五台山、妙香山等诸山,递相栖身,以松皮草根为粮,以松络木皮为衣,勤修道业,以为曷日曷月,亲拜圣帝,蒙被圣恩,安修道业,如热思冷,誓愿载天。幸开天门,得结桴渡江,今三月十四日,始到此土,如坠长空而乘灵鹤,溺巨海而遇芳舟,其为欢喜,曷胜道哉?贫道片无钱物,惟陪法宝定光如来舍利子二枚、本国王师懒翁和尚舍利子一枚进献。伏愿大人,俯照某等之意,闻于帝所,助扬佛法。’都司送诣京师,其意欲诉本国不崇佛法,而依大明,以兴行其道也。”[5]

周郢考证:《世宗宪大王实录》中两次提到逃亡九僧之名,云:“本国僧信然、信休、洪适、惠禅、信淡、洪惠、信云、海丕、适休等九人,逃入辽东。”“本寺来住僧适休于永乐十九年正月十六日,诱引僧信休、信淡、惠禅、洪迪、海丕、信然、洪惠、信云等八名,潜从山谷,逃往辽东去了。”其中“信云”之名与《重开山记》所记“云公”之称相合,当即满空法名。得此史证,乃知高丽僧名信云,字满空,从而解开困扰数百年的《重开山记》碑主法名之疑案。

《世宗宪大王实录》记因“逃僧”事查问香山内院寺住僧信惠,乃知满空为其寺僧侣(按香山即妙香山,又称沸流山、太白山,系朝鲜五大名山之一,位于今朝鲜平安北道、慈江道与平安南道交界处。山麓普贤寺,列朝鲜五大寺院之一)。《实录》又记世宗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义禁府启:“逃僧信云兄刘哲知情故纵,当绞。”上曰:“禫前不可断死刑,其令移系刑曹。”可知满空之俗姓为刘。周郢认为,据上考证,满空禅师名信云,俗姓刘氏,乃平安道妙香山内院寺僧人。为弘佛法,永乐十九年随师适休潜渡来明。

据此可知,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满空一行来华,到他在泰山普照寺去世的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满空大师在中国共生活42年。以终年75岁计算,他来华时的年龄为33岁。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来泰山到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去世,他在泰山兴佛的时间为35年。

(二)满空潜渡来明朝的原因

佛教在新罗、高丽朝曾盛极一时,但随着后来儒佛矛盾的加剧,排佛思想渐占上风。继起的李朝,以儒为国教,太祖李成桂以下诸王放逐禁中僧侣,减少寺田,使佛教大受打击。对此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韩国禅教史》第四编《禅教衰颓之时代》中论称:“朝鲜太祖虽继前代遗习修佛事,至太宗而断,行大排佛,由是在政治上采用前朝末期勃兴之儒教。世宗亦仿太宗减杀宗旨,压迫教势,而禅、教二者俱衰。”而此时明朝政府却采取了不同的佛教政策。由于明太祖曾为僧人,对佛教有割不断的情愫,因之保护和提倡不遗余力。此一状况,直接导致朝鲜僧人奔明事件屡有发生。

四、后记

一个流亡中国的高丽僧人,对泰山佛教的复兴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成为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2010年4月27日,在泰山东岳庙会举办时,泰山普照寺与韩国东海市的三和寺结为友好寺院,双方签订了《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书》,两处寺院将共同纪念普照寺的重建者高丽僧满空法师。根据协议,双方将定期进行寺院管理和佛法研究的交流活动。继这位中韩之间的文化使者,今后将有更多满空故乡的韩国僧人,循着满空法师的足迹重游普照寺,参拜满空法师,中韩僧人将在普照寺续写文化交流新篇章。

[1]蒋铁生.泰山文化十八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东平县志(卷五·风俗)[M].天成印刷局,民国二十五年.

[3]李传熙.肥城县志[M].成文出版社,光绪三十四年.

[4]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五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吴晗.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高丽僧人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高丽莉作品赏析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煮竹
母与子
白云深处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