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静态的词句视角到动态的语篇视角——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2011-08-15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语篇译文语境

谭 晶

(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从静态的词句视角到动态的语篇视角
——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谭 晶

(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传统的翻译教学大都局限于词、句层面,以讲授翻译技巧为目的,使翻译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形式的对应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总体上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和形势。如果在翻译教学中引入动态的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将会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本文从介绍语篇翻译概念入手,分析了语篇翻译教学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提出要真正实现和有效地展开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学生篇章意识的树立、优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和立足于语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词句视角; 语篇视角; 语篇翻译; 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囿于译文与原文词、句上的对比,局限于词、句层面讲授翻译技巧。这种翻译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翻译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词、句的翻译,只限于翻译一些没有上下文、语境的句子,而忽视了大于句子的语篇单位的意义,同时也忽视了语篇单位之间的关系。显然,这和当前翻译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传统的停留在词、句层次上的翻译教学总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突破以词论词、以句论句的静态的教学方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运用动态的教学形式,即语篇翻译教学模式。运用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篇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及各类文体的语言特点,使他们认识到,在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语域和语境是译者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不同文本的情景语境、语域特征来对原文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从而制定合理的翻译策略,最终用恰当的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形式,忠实、通畅地把原文信息传达给读者,生产出语义连贯、结构衔接 、功能明确的译文语篇。

一、动态的语篇翻译视角

篇章语言学把语言的研究从句扩展至篇,语言功能重新释义为语篇功能。于是,人们对语言的处理就成了对语篇的处理,作者、读者所面对的不再只是字、词和句子结构。除此之外,语用、认知结构、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统统都要纳入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那么,什么是语篇呢?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可以看出,这里强调了两个要素:一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二是超乎句子、语法的范畴。具体到翻译研究,语篇研究的对象应是连贯而完整的较大的语言交际单位,如段落、整篇文章、会话等。语言交际总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语篇是传达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交际事例。我们可以说,语篇所载有的信息是动态的。“尽管语言形式有其相对稳定的特性,意义却是不确定的。它是动态的”(许钧 1998:169),“对于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只能放在特定情境下的交际活动框架中并与这一框架联系起来”(Nord 1991:12),语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具有研究价值。因此,语篇是“交际互动过程”(Nord 1991:12)的语言体现。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而这种交际过程是通过在具体语境中有着具体社会功能的一个语段,即语篇来完成的。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文本本身而言,存在许多在词、句层次上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句法无论如何是不能涵盖组句成篇的规律的。其次,交际的参与者对语篇的类型和结构都具有某种共识,这种共识以知识的形式储存于他们的大脑中。语篇作为按一定成篇模式构建的信息载体,可以激活读者头脑中的语篇知识,从而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因此,我们应突破以词论词、以句论句的研究方法,将对原文文本及译文文本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层次,并把语篇视为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语篇在广义上可谓交际的材料;在狭义上可谓翻译的材料。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用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译入语语篇取代原语语篇的过程。从语篇概念出发,则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终端产品,而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二、语篇翻译教学的必然性及功能

多年以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仍然停留在词、句层面,主要教授的是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减译法”、“分译法”等。这种传统的脱离了语篇和上下文情境的翻译教学过分注重词法、句法和语法的分析,教师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多是从语法角度出发,因此,这种翻译教学更像是语法课的翻版。另外,由于它以词、句为单位进行翻译教学,未能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高于句子的语际转换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揭示翻译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往往重细节,而不重整体,不能通过微观的理解与表达,实现宏观的整体效果,译出的文章大多是“句子集合”,句子间各自为政,没有句际和段际的衔接,也常常忽略语言外的一些因素,如文化因素等。总的说来,学生们的译文缺乏连贯性及协调性,可读性也差。我们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学到一定的翻译知识,但是其教学效果费时长,收效慢,另外,其传授的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收获不大。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有悖于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宗旨,更难以体现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语篇翻译教学被越来越多的翻译课教师所采用,可以说翻译课正在经历一次从以词、句为中心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改革。

与以词、句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相比,语篇翻译教学模式从语篇内各因素出发(如语篇的衔接、连贯、意向性及结构等),结合语篇外各因素(如语篇的语域、语境和功能等)以及文化诸因素的对比分析,来树立和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对比意识、文体意识以及技巧意识,能更好地实现翻译教学的目的和揭示翻译转换的内在规律。它能使学生在把握整个语篇意义的基础上,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摆脱原语文字层面的桎梏,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来再现原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通过实践该模式,学生可潜移默化地掌握不同语体风格的文章,对语言形成“立体式”的把握,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行文特征,进而提高翻译能力。

三、语篇翻译教学模式的实现

在上文的讨论中,语篇翻译教学的必然性及功能可见一斑。然而,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明确的语篇意识

逐步树立学生的语篇意识是实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所在。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wholeness)和一体性(unity),研究语篇诸层次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与相应外部世界的关系,以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象统辖语篇诸层次的观察和研究(李运兴 2001:19)。

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语篇翻译教学就是从语篇的交际功能出发,结合语篇的语境,对比、分析语篇的各层级因素及文化语境等因素,通过树立学生的语篇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学生语篇意识的树立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篇的交际功能及语篇内外各因素的特点,认识到语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若干词、句和段落的堆砌。在翻译过程中,孤立地处理每个词、句和段落,忽视语篇内外因素,是无法真正传达原文信息和作者意图的。良好的语篇意识可以使学生逐步具备宏观的翻译思路,并为学生达到熟而生巧的翻译境界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译道”上逐渐“上路”。

(二)构建“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动态教学模式

树立学生的语篇意识是实现语篇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语篇翻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大多以讲授翻译技巧(词句层面的)、提供参考译文、并对学生的译文做一些“改错性”的评判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主观能动性,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失去对翻译的兴趣,并抱怨在翻译课上一无所得。因此,为了适应目前翻译教学的需要,真正实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应一改以前以文本对照为主的静态的课堂模式,构建一种从语篇角度出发,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的翻译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材料搜集者和改错者,而是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参考译文,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学生指出翻译策略和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参与者。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翻译所给的语篇,并强调翻译之前,一定要对语篇内外各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鼓励学生利用语篇所提供的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中词、句的意义,在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意义的基础上,摆脱原语文字层面的束缚,如有必要,可以对原文的结构进行调整,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语言和结构再现原文的意义。另外,还应指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衔接、连贯。其次,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碰到的各种问题,都应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可结成特别兴趣小组,根据共同的志趣进行翻译合作,采用小组讨论等多样的形式。翻译材料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材料。鼓励学生根据语篇的具体语境和语篇类型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并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这自然就会涉及翻译的方方面面,如翻译理论,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译,更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译。再次,让学生在完成翻译练习后继而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对译文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法正确与否或是对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翻译上,而应从语篇出发,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进行评价分析,具体来说应对语篇内因素如语篇的衔接、连贯、结构等,及语篇外因素,如语篇的语域、情境、功能等加以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并提供若干译本让学生进行比较。这种建立在具体语篇分析基础上的、结合交际语境的、师生互动的翻译教学把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有的教师“一言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做到教学相长,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动态的教学模式,将这一模式运用到翻译教学中,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三)建立立足于语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语篇翻译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中,改变师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传统角色,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语篇翻译教学的全部。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有一个评价体系有效地检验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就是有效检验学生翻译实践活动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在传统翻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多是以“标准译本”为唯一的标准,或是以单个句子的成败来论英雄,而并非从影响译文产生的语篇内及语篇外因素出发来进行综合评判。显然,这种评价体系和方法是有失科学和公允的。这难免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有较大出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这样的评判,学生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这样译,找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翻译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最终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正如上文所说,语篇翻译教学理论认为翻译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动态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对象应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应把译文与原文的语篇对应当作翻译的标准。因此,教师对学生译文的评判应建立在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上,不应只看某个单词、某个段落译得如何或是语法是否正确,更应该立足于语篇,从语篇内及语篇外因素出发,看译文的整体效果,如信息是否完整,语义是否连贯,语言是否衔接自然,以及译文是否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及语用意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篇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并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翻译教学应当超越局限于词、句层面的静态的方法,而采用建立在语篇层面的动态的教学模式,即语篇翻译教学模式。而要使语篇翻译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和有效地开展,学生篇章意识的树立、优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和立足于语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则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1] Colina,Sonia.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 Hand Book for Teacher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 Neubert,A.& G M.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 [M].Kent:Kent University Press,1992.

[3] Nida,Eugene A.& Tab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Leiden: Brill,1982.

[4] 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Rofopi B.V,1991.

[5]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 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1).

[7] 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10] 司显柱.论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J].中国翻译,1999,(2).

[11] 宋志平.关于翻译教学论的反思[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12] 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 杨雪燕.“语篇”概念与翻译教学.中国翻译,2003,(3).

[14] 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15] 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From the Level of Word and Sentence to the Level of Text---- A Study on the Text-level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TAN Jing
(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eaching translation is limited to the level of words and sentences. With the final goal of teaching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this kind of static teaching mode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any longer. The new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namely dynamic text-level transl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resul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ext-level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ts necessity and functions. And then it argu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clear concept of text, a reasonable teaching mode and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are three necessiti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ext-level translation teaching.

static;dynamic;text-level translation;text-level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责任编辑 印有家)

H0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4-0093-04

2011-07-03

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年)“翻译教学的新视野——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谭 晶(1978-),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语篇译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译文摘要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I Like Thinking
跟踪导练(三)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