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互译的不对等

2011-08-15

铜仁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英汉汉语语言

杨 竹

( 贵阳学院 外语系,贵州 贵阳 550003 )

论英汉互译的不对等

杨 竹

( 贵阳学院 外语系,贵州 贵阳 550003 )

对等互译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关键,但实现对等互译并非易事。本文旨在从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以及相应的翻译手段,从而更准确地翻译,提高译品质量,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 不对等; 语言; 文化; 策略

一、前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将一种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或信息换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1]即实现信息的对等互译。翻译对等是译者在把源文译成译文时要达到的目的。取得的翻译对等越多,译品的质量就越高,因此翻译对等也是检验翻译质量的标准。[2]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与目的语在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的不对等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将两种不同语言的信息进行对等互译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其不对等现象,对更准确地进行翻译,提高译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不对等现象,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英汉语言信息不对等现象

(一)语言层面的不对等

众所周知,不同语言必然在发音、书写、词汇、语法与语用等方面呈现差异。其中发音、书写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不必赘言。下面笔者从词汇、语法与语用的角度,对信息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

1.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首先,有的词语虽意义相通,但不完全对等。正如乔治·桑塔耶纳指出,不同母语的同义词语无法等值对译,关键在于各民族的词汇形式中蕴含着不可译的潜信息。[3]例如,“dragon”不能与汉语的“龙”相对等。前者是一种想象中的凶恶的猛兽,而后者则是吉祥、权力的象征。其次,英语语言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对应词,但词义却有出入,无法传达其词汇的概括意义,如江,河—river;嫁,娶—marry;叔,伯,舅—uncle等;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完全不能对等的,即汉民族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此类现象以习语为突出代表,如汉语中的“找不着北”,意为做事没头绪,迷失了方向。如果直译,英美人不会理解,他们会认为“找着南”,做事就有条不紊。

2.语法方面

英语是曲折语,其语法呈显性,而汉语是非曲折语,语法呈隐性。英语句子中动词有时态、体的变化,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以代词为例,屈折语有格的变化,如主格与宾格,而汉语没有此种变化。因此,在汉语句子“我等他”与“他等我”中,无论作主语还是作宾语,“我”和“他”都没有任何形式的变化。

英汉两种语言语法上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句法上。尽管英语句子千变万化,概括起来均由如下五种句式演变而来:SVC、SV、SVO、SVoO、SVOC,[4]且都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有 SV—主语+谓语。由此可见,主谓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干,缺少主语或谓语的英语句子是不能接受的。与英语不同,汉语句子以意念为主轴、以话题为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汉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或者主语和谓语都没有,甚至一个句子中出现几个动词连用的情况。试比较:

A:快点,要不就迟到了。

B:Hurry up! Or you’ll (we’ll)be late.

3.语用方面

语用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的交际活动。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必然存在不对等现象。

“哪里!哪里!”在汉语语境里,是听话人针对他人赞美时谦逊的回答。虽然英语“Where,where?”与汉语“哪里!哪里!”字面上意义相同,但两者的语用功能却截然不同。在中国,谦虚是美德,听到别人赞扬时,人们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汉语“哪里,哪里”即谦辞,相当于“过奖了”。同样,汉语寒暄语“吃了吗?”其语用功能等同于英语“Hi!”。因此,不能将其对等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语言存在着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上出现不对等现象。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追求语言信息的对等就是追求文化的对等。既然翻译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际,其“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5]

(二)文化层面的不对等

可以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只有扎根在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语言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在此,作者仅从价值观、传统观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简述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大相径庭之处。

1.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评判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动。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indiviualism,其汉语对等语是“个人主义”。韦氏《大学词典》将它定义为:“主张个人人格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在欧洲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权中心相对立,它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因此,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发展,并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是“拼搏精神”的同义词,具有积极的褒义。[6]与西方文化相反,中国文化氛围推崇的是集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含贬义。

2.不同的传统观

不同的传统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上。以“传统”为例,汉民族崇尚传统,崇尚过去美好的东西。在中国,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制度等,世代相传。所以,“传统”能使炎黄子孙联想到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与汉语不同,英语里“tradition”则被认为是“rusty”、“old”、“something to be thrown away”,带有消极的色彩。

再如,中国文化尚古,描述时间时常常面向过去。因此,“祖宗”成了“先人”,“子孙”俗称“后人”;而英语文化崇今。这两种文化差异通过对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两行诗句的翻译略见一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Looking backward, I can see no predecessors,

Looking forward, I can see no successors neither.

在译文中,汉语中“前不见”已成了“Looking backward”,而“后不见”译成了“Looking forward”。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要“见古人”就必须“Looking backward”;而要“见来者”就得“Looking forward”。

3.不同的宗教信仰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和发展。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7]

中西文化有天壤之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为主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合流,英语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在西方,人们多笃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支配着宇宙万物。对上帝的信仰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与心理。在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长期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在中国人心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里的“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世界的“老天爷”。虽同是主宰世界万物的神灵,中国人心中的“老天爷”和西方的“上帝”(God)所代表的东西却截然不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不对等。然而,汉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文化里却成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从而将中国的“老天爷”改为西方人的“上帝”。

既然不同语言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互译?毋庸置疑,翻译总是要涉及两种语言。只有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把两种不同语言联系在一起,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寻找融合点,使原文信息在译文信息中具有同样或类似的价值”,[8]方可有效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

三、英汉互译策略

在分析了有关英汉两种语言不对等现象的基础上,笔者就如何进行英汉互译,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提出以下策略。

(一)异化法(保留法)

一般说来,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上的不对等现象主要体现在各自特有的表达方式上,而这些表达方式往往都是形象化的语言。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体现为对于相同的形象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采用异化法对此类现象进行翻译,在保留住原文的形象化语言的同时,译语也为读者保留下了解原语文化的机会。

例1:Mary was lucky enough to buy an antique at the flea market.

译:玛丽运气不错,她在跳蚤市场买到一件古玩。

跳蚤市场(flea market)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旧货地摊市场的别称。因此,将the flea market译为“跳蚤市场”,不仅介绍了异域文化,保留了作品的“异国情调”,还丰富了汉语的表现手法。

(二)意译法

英汉语言各有其文化特色丰富的表现方式,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表现方式不宜采用保留法,而只能采取意译法。意译虽忽视原语所强调的文化,不可能像异化法那样简练而忠实于原文,也不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但可以排除理解上的难题。

例2:一九五五年,我生在北京,是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后来又生了个弟弟,爸爸才决定不生老五了,有老四继香火就行了。[9]458

译:I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55. I already had two elder sisters and after me a brother was born. Then my father decided that was enough, He had a boy to carry on the family line.

“香火”一词原指传统中国家族内的祠堂,用以供奉祖先。每逢重大节日,只有本族里直系的男性后代才有资格到祠堂里去上香祭祀先祖。如果在某一代没有了男性后裔,那么以后祠堂无人祭祀,便断了香火。后“香火”的意义延伸为子孙、后裔、继承人。这是中国的独特文化。所以将其译为“to carry on the family line”既保留了原作的内涵,也向译语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再如:

例3:Our village Hercules has come.[9]177

Hercules(海格立斯),希腊神话里主神宙斯之子,力大无比。如将此句译为“我们村的海格立斯来了”,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海格立斯”是什么人。所以译者须舍弃其形式,将这句话译为“我们村的大力士来了”。

(三)借用法

所谓借用,就是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现成俗语互译。尽管英汉语言各异,许多表达方式在意思上和形象上不对等,但其表达方式却非常接近,尤其在英汉习语方面。因此,译者可以采取“资源共享”原则,用这些相似或相近的既有的表达方式互译。如: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用狐狸看守鹅群)——引狼入室

Teach a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班门弄斧

Kill a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掉产金蛋的鹅)——杀鸡取卵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臭) ——久住令人厌,久坐令人烦。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光的未必是金子)——表面现象是靠不住的。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作怪)——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

(四)诠释法

诠释法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方法。为了准确地把原文词语中的文化韵味在译语中体现出来并消除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应将它与异化法(保留法)加在一起使用。这种译法不仅可保留原文的风格,还可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

例 5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起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9]421

译:Purchasing power of farmers increased and numerous new houses were built. Along with some luxurious consumer goods, the “four major articles”---bicycle , sewing machine, radio and watch---entered ordinary farming households.

原文中的“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即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个名词,是当时我国有能力生产、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四大件”这个词语对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已陌生,更不要说外国读者了。但通过对“四大件”加注,就能使读者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而“luxurious consumer goods”也为读者深刻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此话为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际,邓小平在南巡时的重要讲话节选。“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真正解决了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使总人口三分之二为农民的中国在经济上迅猛发展,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因此,没有相关注释,外国读者就很难理解,更掂量不出这句话的分量。

(五)音译法

音译是针对意译的补充,是对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最佳选择,[10]是达到语词等值、保留原文形象性的最佳翻译手段。

例6The Wall Street definitely has more say in their policy making.

译:华尔街在政府制定政策中肯定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例6中,the Wall Street指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地)。如今the Wall Street已是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界统领者的代名词。将the Wall Street音译为“华尔街”,不仅避免冗长拖沓,而且形象生动,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力,同时也介绍了原语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对等是关键问题。因此,分析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探讨两种不同语言的互译策略,对实现准确互译、提高译品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 王克非.论翻译文化史研究[A].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77.

[2]孙迎春,赵巍.“对等”与“不对等”辩证[A]//孙迎春,主编.2004翻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 谭学纯.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4] 张振邦.通用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12-15.

[5] 王东风.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A].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08.

[6]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5.

[7] 王秉钦.《圣经》、《复活》及其它[J].外语学刊,1994,(3):44-48.

[8]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8-19.

[9]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21.

[10] 潘文国.汉语音译词中的“义溢出”现象[A].陈宏薇,主编.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28.

On Non-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YANG Zhu
(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3,China )

Equivalence is the key of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and theory, but it is hard to be achieved. This paper aims at describing the non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 from two aspects: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bettering translation by discussing prop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 as to get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nonequivalence;language;culture;strategy

(责任编辑 印有家)

H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4-0088-05

2011-05-28

杨 竹(1963-),女,广东紫金人,贵阳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英汉汉语语言
学汉语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