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昌黎地秧歌的体育文化传承性及其社会功能

2011-08-15曾忠文王成科宋晓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昌黎秧歌体育

曾忠文,王成科,宋晓宇

(1.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崇左 532200)

论昌黎地秧歌的体育文化传承性及其社会功能

曾忠文1,王成科2,宋晓宇2

(1.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崇左 5322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民族学、体育学等视角对昌黎地秧歌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所传承的体育文化进行详细剖析,阐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为昌黎地秧歌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昌黎地秧歌;体育文化;传承;社会功能

有着“汉族民间四大秧歌”传统美誉的河北地秧歌,又被称为昌黎地秧歌,是冀东大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古老的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传千余年,其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与内涵已久久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同冀东人民的生活稳固相连,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着全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之时,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昌黎地秧歌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高潮期。基于此,如何传承昌黎地秧歌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并壮大其社会功能,正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1 昌黎地秧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现状

1.1 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据昌黎民间的老艺人传讲,昌黎地秧歌是几千年前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抒发情感,磨练性格,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便形成了昌黎地秧歌的雏型[1,p5]。它的本源是劳动人民对生命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表现的外在方式。另一起源说为,据野史记载,唐代时期,昌黎附近田间的农民,为缓解种田时的疲劳而自创的一系列活泼俏皮的生活动作,加上随意哼唱的乡间小调,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偶然听闻,颇为喜爱,命之为“秧歌”,后经千年流传,就演变为如今家喻户晓的“昌黎地秧歌”。此说虽不据确凿考证,但仍能显示出昌黎地秧歌的历史之悠久。

1.2 昌黎地秧歌的开展现状

据相关史料记载,昌黎地秧歌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演变历程,演变到现在,昌黎地秧歌已不再是仅停留在乡野田间的自娱运动了,而是形成了一种融合了大众性、群体性、地域性和民俗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可推广可延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秧歌爱好者们在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家门,观看群众也多了一分热情,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秧歌中寻求到共同语言,体会到快乐。

但是,如今昌黎地秧歌的发展确是面临诸多的困难与艰辛。首先是活动空间的缩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昌黎地秧歌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县政府大院和大礼堂,现如今,县政府大院早就没有了扭秧歌的踪影,大礼堂也被开发用以商业盈利,扭秧歌只集中在东山公园一处场所,不禁叫人忧心忡忡;其次,有资料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过程中,政府领导把目光放在“经济建设”中,领导自身的审美转变也使他们看不到昌黎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因此,现在的地秧歌活动多是群众自发组织,场面自然比以前由政府挑头、文化馆组织的大型秧歌活动小了许多[2]。加之现如今的年轻人追赶潮流,对本土地秧歌存在歧视与偏见,这些都对昌黎地秧歌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影响昌黎地方性体育活动的繁衍生息,对其体育文化的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

2 昌黎地秧歌的体育文化传承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因而体育文化常体现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方式、体育现象、体育习惯、社会风俗之中。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多层面的辩证统一,也是不同层面文化因素之间的有机整合[3]。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体育活动,其所蕴涵的独特品味和精神内涵悠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显然,昌黎地秧歌是几千年来通过层层沉淀而不断积累所积淀形成的,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绵延不绝的,其所传承的体育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品位。

2.1 延续了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

昌黎地区,西邻燕山支脉碣石山,东临沧海之滨渤海,流经发源坝上巴延屯图古尔山的滦河,形成广阔平坦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长期的民族冲突、满汉回的杂居,各民族的多文化生活方式,久经历史的撞击与融合,到清末时,逐渐地形成了著名的“滦河三角洲文化”,同时,也铸就了冀东人民憨厚、热情、风趣、幽默的独特文化性格。几千年世代流传下来的昌黎地秧歌,是昌黎人民群众自我繁衍的生动体现,它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品质、表演风格和人文艺术特征,都是由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等决定和赋予的,昌黎地秧歌是在以民族性为底蕴的基础上又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一只奇葩而传播与发展。昌黎地秧歌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为主,角色要充分抒发内心的“情”,而这种“情”又是具有当地人民的独特情致的;它的形式与内容在“情”的散发上很好地融为一体,自如、灵巧、应变性强;表演极富随意性,因情而变、变中有宗、宗而不死、活中有序,配合默契的即兴表演是地秧歌独有的魅力所在[1,p13]。昌黎人民把对生活的情趣深深地凝聚在地秧歌里,将自己装扮成各类喜剧人物形象,随着唢呐锣鼓的节奏,欢快得挥舞道具扭着秧歌。地秧歌所特有的那种上下起伏的动律节奏和栩栩如生的形态,使我们自然地感受到那奔腾滚滚的渤海、连绵不绝的燕山、滔滔如流的滦河流露出的淳朴地自然之美。

2.2 保持了优秀的传统节日形式

“从平日的角度看,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带有集体‘着魔’的特征。节日以公共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活动过程带有戏剧表演性质;它所追求和创造的,是集体的文化认同、公共的价值观念和和谐的社会环境。”[4]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日,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被后人传承延续下来,节日成为亲朋好友相聚,欢聚一堂,传递感情,表达祝福的最佳契机。节庆文化是一种历史悠远的庆典性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源自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的祭天、祭祖的祭祀活动和神话传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先民们从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中逐渐得解脱出来,不再进行宗教性的仪式,但节庆时的各种庆祝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昌黎地秧歌就是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昌黎地秧歌,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一种,除了平时和周末表演外,每逢节庆日时,便成为人们进行庆祝和表达喜悦的狂欢节,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人们纷纷涂脂抹粉,到街上扭秧歌,成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地秧歌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无论群众还是演员,什么人都能加入其中,动起来、扭起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2.3 扩大了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其历史由来的参与者就是人民群众,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数量扩大到最大化,上至七、八十岁的长者,下至刚会走路的娃娃,这是其他体育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地秧歌流传几千年,道具方便,以日常生活用具扇子、手绢、烟袋、团扇和棒槌为主;技术动作简单,以“走、摆、扭”等为主;场地需求不高,随意的空地、街道就可以扭起来;表演极其灵活随意,节奏速度不固定等等,是运动门槛最低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地秧歌在冀东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人在谈及或观看地秧歌时,都有对参与这一儿时活动的美好回忆。这些都说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参与性,也意味着新时代的昌黎地秧歌拥有更为普及的发展空间。

2.4 传承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无论是节庆中的秧歌狂欢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都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人们不仅可以一饱眼福,还可参与其中,过把秧歌“瘾”。这就将群众业余生活不断地丰富,同时又将这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延续与传播。昌黎地秧歌通过直接宣泄或交流的形式,人们实现对自身社会心理的调节和沟通。秧歌参与者伴着鼓点唢呐的节奏运动,展示着自身的力量、气质与神韵。

“秧歌活动有随意、通俗等特点,情感交流更直接、更贴近生活,并带有浓烈的趣味性和技艺性,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在欣赏时,容易产生处于同一审美心态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这就使秧歌既具有表现内容和手法上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又能普遍反映和维系广大成员的文化心理。”[5]地秧歌将人们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其娱乐性的体现。

3 昌黎地秧歌的社会功能

3.1 健身价值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人们舒展筋骨、宣泄情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运动,这是一种人对生命活动的自我呼唤。体育运动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其健身价值,地秧歌运动也是如此,通过锻炼和练习,能够发展人的四肢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条件。根据研究表明,秧歌舞中幅度较大的挥臂、甩肩、持扇绕腕动作对阻碍大臂脂肪堆积有积极的作用;秧歌舞对中老年心血管功能有良好影响;对提高中老年人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显著作用,对中老年人体质确有改善[6]。另有研究发现,参加秧歌锻炼的中老年妇女心脏主动瓣膜活动及性能好于不运动者;跳秧歌对中老年妇女心脏的收缩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提高中老年妇女心脏左室舒张功能的恢复速度[7]。因此,地秧歌运动锻炼价值较高。

3.2 经济功能

体育资源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体育活动在商业运作中所带来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和价值。在中国有着较为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的秧歌运动,可以经过品牌化运作,成为走出国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昌黎地秧歌作为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可以产生的经济效应也不容忽视。另外,根据前苏联经济学家奥克萨尼提出的理论公式可以推断:健康运动提供的健康资源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并由此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8]。同时健康资源在客观上可以促使全民医疗费用的降低,这对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3 宣传功能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秧歌作了生动的评述,在红火的革命年代,秧歌给众多受苦受难的同胞带来了欢乐,吸收了众多青年投身革命[9]。在节、假日,各种活动的开闭幕式上,都可以看到秧歌队前来助兴扬威。昌黎地秧歌为秦皇岛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公益事业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昌黎地秧歌于1990年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赛开幕式和国际民间艺术节,为昌黎地秧歌的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宣传作用;1991年,参加全国中老年健身舞大赛,进一步增强了民间影响力;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艺术节,受到好评;2006年,昌黎地秧歌名列前茅地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又在冀东大地掀起一股新的热浪。

4 总结

昌黎地秧歌,这一典型的民间传统的体育娱乐形式,随着中国历史地不断演变与发展,在昌黎这片热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群体性和民俗性等体育文化特征,在中华民族文化崛起的潮流中,会更加生机勃发,增添其崭新的民族时代风采。

[1] 李娜.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5-13.

[2] 赵咏梅,贾建文.昌黎地秧歌的文化空间浅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1):112.

[3] 高选.西部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 2005:3.

[4] 关昕.“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07,(2).

[5] 李先国等.论海派秧歌[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14.

[6] 宋修妮,等.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程度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57-59.

[7] 姜树东,等.健身秧歌舞对中老年妇女心脏功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3):44-47.

[8] 王立磊,孟丽娜.网球运动的经济学价值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10-111.

[9] 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西行漫记[M].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Changli Yangge of Sports Cul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ZENG Zhong-wen1, WANG Cheng-ke2, SONG Xiao-yu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Guangxi Transportation College, Guangxi Nanning 530022;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Guangxi Nation Teachers College, Chongzuo 532200, 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other research methods, Yangge Changli folk sports was analysized from sociology, ethn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the heritage of its being analysized in ditail, the social function being explain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angli Yangge.

Changli Yangge;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social function

2010-12-25

曾忠文(1969-),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G852.9

A

1009-9115(2011)05-0088-03

猜你喜欢

昌黎秧歌体育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昌黎地秧歌
富平村里唱秧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