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08-15张雪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学声乐

张雪芳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张雪芳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同质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现状

(一)教学体系同质化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主要分为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前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未来的师资力量,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各级演出团体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显然二者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别。但是,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学体系都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其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音乐学专业还是音乐表演专业,二者开设课程几乎完全一致,只是音乐学专业比音乐表演专业多开设了《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课程。这种教学体系同质化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经过四年大学培养的音乐学毕业生虽然自身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但是作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却不具备传授中小学生音乐技能的能力,与中小学所需要的音乐“教师”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虽然自身也具备了较强的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但是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却非常缺乏,无法适应各级演出团体的需要。

(二)专业课程设置守旧

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守旧,在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中除掉公修课(《英语》、《政治》等课程)以外,专业课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基础乐理》、《音乐欣赏》、《基础和声》、《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歌曲写作》、《艺术概论》、《合唱》、《曲式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等传统课程为主,很少涉及到新兴学科的开设。陈旧的课程设置对追求新潮、时尚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显得较为“out(落伍)”,其传统课程已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对所开设的课程提不起兴趣来,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技能课教学模式不完善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课教学模式(以声乐课为例)主要是“一对一”(一名教师在一节课时中只针对一名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其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技能课已经无法按照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进行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将声乐课的教学从以往的“一对一”模式改为“一对二”模式或者改为集体课。

这种教学改革方式从表面上看,每个学生的课时量都是均等的,同时又可以“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的上课时间却大大缩短,由于声乐技能课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天生嗓音条件的好坏、学生自身的悟性等),这种教学模式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方面会造成“尖子生”(嗓音条件好、形象佳、歌唱基础好)吃不饱,即经过练声、歌唱等环节,还没达到相对熟练、稳定的歌唱状态,就已经下课;另一方面,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程度稍差的学生由于自身嗓音条件“较差”和其他因素又“消化不良”。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无论对“好”学生而言,还是“差”学生而言都不太完善。虽然这种由于扩招原因导致的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仍然都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现状所带来的危害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同质化、专业课程设置守旧、技能课教学模式不完善,这些问题的长期发展已给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浪费国家资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还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我国的人口高居世界榜首,我国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家。每一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建立、发展都汇聚了国家、社会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同质化而造成“教育工程”重复性建设,使得大量财力、物力的投入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这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1999年高校进行扩招,毕业生的人数是逐年递增,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守旧,导致了大量专业相似、知识结构相似、技能相似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

(三)使当代大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守旧,技能课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当代大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而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是增长知识最好的阶段。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吃大锅饭”似的声乐教学模式恰好与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兴趣的特点相背离,无法激发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完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体系的同质化导致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培养了大量知识结构相似、技能相似的大学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音乐表演专业开设表演课,提高表演能力,特别是舞台表演能力;音乐学专业要增加教育实习的课时,虽然现阶段有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开设有教育实习课程,但大多都是以音乐理论课的教育实习为主,以技能课进行教育实习的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音乐学专业需要增加教育实习的课时,特别是技能课的教育实习课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调整课程设置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代大学生。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应在开设传统课程的同时增加新兴学科、前沿学科的开设,以提高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日益发展的今天,应开设《MIDI作曲》课,此课程的开设可以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当代大学生的实用技能。

另外,还应开设《钢琴调律》、《音乐编辑学》、《音响调试》等课程,这些新兴课程的开设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三)改革技能课教学模式

现行技能课教学模式(以声乐课为例)就像吃大锅饭,所有程度的学生表面上一律“平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使“尖子生”吃不饱,程度较差的学生又“消化不良”,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技能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建立一套对各种程度(优、良、中、差)学生而言相对公平又行之有效的技能课教学模式。以声乐课为例,可以尝试用考试的办法来决定各种程度学生的课时,比如说:学生在年终考试中如果声乐课进入90分以上(优等)可以安排每周两个独立课时的声乐课;如果声乐课进入80分以上90分以下(良好)可以安排每周一个独立课时的声乐课;如果声乐课进入70分以上80分以下(中等),可以安排每周0.5个独立课时的声乐课(也就是一对二模式);如果声乐课成绩在70分以下(差),可以考虑给此类学生安排每周“一对四”或者是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改良后的技能课教学模式,既可以解决“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程度较差学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陈庭来.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G652

A

1673-0046(2011)09-0147-02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音乐学声乐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等师范数学课堂中的践行
谈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互动模式的构建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