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情境教学模拟实验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

2011-08-15王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模拟实验政治课情境

王馨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用情境教学模拟实验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

王馨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就是把情境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模式与计算机模拟这种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借助专门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情境模拟和人机互动。直观地表现案例的基本情节,通过设置两难的情境,让人在两难的情境中进行两难选择,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道德体验。这是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呆板单一的现状进行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道德体验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了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样的课程,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谈到过三点建议:一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努力使得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二是课程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三是要在教学当中满腔热情地关爱、体贴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上,为了让每位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每个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都一直在寻找着具有实效性的措施:如何在课堂上时时刻刻牢记以学生为本,将抽象的课本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就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是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教学实践还应该高于生活,对生活实践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是灌注式的,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地参加教学实践的,而且实践教学的方式十分有限,无非是参观并写观后感、调查问卷或课堂讨论等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体性也体现不出来。

要找到具有实效性的措施,先要分析今天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着的瓶颈问题,其中首要的有以下两点限制性因素:

1.模式化高考使得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过于简单,对于问题的思考模式过于单一,不求甚解。在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笔者问几位同学对于孔子、老子和王夫之的认识,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在他们有限的印象中,孔子就成了“学以致用”的实践论者,老子因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十个字就成为辩证法的代言人,而王船山就仅仅成了“天下唯器”、“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唯物论者……在这样的语境之下,真正支撑这个哲学家的价值观早已因为这种划分而变得七零八落、无从叙说。而实际上,现实生活往往将最鲜活的一面呈献给大家,经验的问题很少能用过先验的方式给予回答。

2.为学生提供人生观和价值观参考的思想政治课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手段,让学生亲身经历选择,并模拟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有时候的讲述是苍白的和不具说服力的。

(1)现代化使得大多数同学“短视”,经常忽略社会问题的系统性的和长效性。当我们用马克斯·韦伯的定义将今天这个时代定义为是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同时也承认了蕴藏在韦伯话语中的对于精神状态的描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去神魅的年代,是一个工具理性可能代替价值理性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值得坚持的,也没有什么是值得反思的,美国式的实用也在慢慢浸染着我们的世俗生活。

(2)年龄导致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盲从。互联网使得学生们的世界越来越开阔,可是问题也来了,他们的关注点也越来越短视化,有的时候让同学讲讲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发现他们谈到的几乎都是同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可能刚刚在微博上流传过。时效性太强,就使得他们被今天牵绊得太厉害,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深层次的、人文的东西了。他们的生活囿于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这使他们的目光很难超越周围发生的局部事件,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变得只能消极地“静观”。世界于是成为物化社会。

大学在校生的年龄大致在17到22岁之间,而且大部分同学有限的人生阅历也主要来自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同龄人组成的群体很容易形成共识,但是有些时候,这种共识是建立在不成熟的思想之上的。2010年,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广州地区首届女大学生论坛首次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在受访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十所高校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女生当中,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可以分开。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22.4%,43.6%没把握,7%认为根本没可能;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57.6%则愿意选择“潜力股”结婚对象。一时间,社会唏嘘。

可是,我们没有有效性的演示告诉进行这样选择的同学她是错的,是不成熟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预先看到选择的后果?米兰·昆德拉说:“人的生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的,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那么,怎样预先进行一次选择呢?让我们把世界从自己的选择开始慢慢演化为一个整体,让我们看到初排的结果,让我们预知蝴蝶效应的最终模样。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成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发展中的难题。但是,难题虽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思想政治课课堂完全可以用一种非强制性教化的方式成为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说: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这是一种铿锵有力的表述,掷地有声!如果每个老师都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寻求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的话,大课一样可以好听。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开设

深圳大学以罗石老师牵头的思想政治课课题小组在对待这些难题上进行了与以往实践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尝试,他们将这种新的实践教学方法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

这种实验采用的基本原理是:把情境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模式与计算机模拟这种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借助专门研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情境模拟和人机互动。这种模拟实验打破了两课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而让学生在计算机机房上实验课,有点类似互动游戏的情境。基本做法是: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编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动漫视频技术进行情境模拟,直观地表现案例的基本情节,通过设置两难的情境,并让人在这两难的情境中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进行道德体验。关于这个实验,罗教授认为知识靠传授,技能靠训练,而知、情、意、行靠综合作用,更重要靠亲身的体验,让人在体验过程中去体会道德的意义,这是一种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诸多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瓶颈问题,情境教学模拟实验这样作答:

1.针对学生思考模式过于单一、不求甚解这一点,将很多原来只需要客观题样式作答的题目重新编排,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比如:原理部分也能反过来讲述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的“庄周梦蝶”,学生在高中的政治课上是直接知道答案的(实际上,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哲学命题恰恰因为传统的二分式的思维模式才变得枯槁和僵硬的),那么这类的曾经的客观题目实际上就堵塞了很多学生的向学之心。比如“庄周梦蝶”,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底说明了什么?庄子继而谈到的“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又说明了什么?人为什么“得意而忘言”?语言为什么不是万能的表述方式?谁是谁的梦,依据到底在哪里?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问过来,大家会发现原来没有注意到的有趣的哲学思维模式,而在上机操作的一个个步骤中,学生会真正地、仔细地、谨慎地思考这个哲学命题,虽然得出的结论是与课本一样的,却是学生真正经过思考而得出的,更加具有实证意义和可信度。

再比如:与辩证法特别容易混淆的“诡辩论”虽然名声不大好听,却经常被一些学生用来打辩论赛,而很多学生也在没有清晰意识的情况下陷入诡辩论的陷阱。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就开发出了一个案例,叫“辩证与忽悠”,学生通过谁洗澡、书生算命、面包换啤酒、工作日计算四个模拟小故事,自行选择自己认为最“不被忽悠”的那个辩证法的命题,像躲避陷阱一样地探险,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懂得辩证法理论的行家。题目的设计像迷宫,却有固定的出口,当学生掉到陷阱的时候,可以返回上一个步骤看看自己是在哪里被算计了,在趣味剧情行进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通过剧情设计,使得学生们看到“短视”的后果,注意到社会问题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例如:2009年,美国上映了一部影片《谎言的诞生》。这部小成本电影当中叙述了一个我们在现实当中甚至没有办法证明的命题:谎言诞生在哪里?又会终止于何处?当一个走投无路、穷困潦倒的年轻人马克为了生计撒了世界上第一个谎的时候,他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于是他开始接二连三地撒谎,在这个只说真话的世界里,马克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给自己带来了不少名利,事业也开始腾飞。可是,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马克的谎言越说越多,他发现事情开始变得不受自己控制,一切变得更糟了。现实当中,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完完整整的一件事从发生、经过到结果的过程,事情经常看不到最终的后果和答案,我们只能人为地认定事情的终结。所以社会上经常性上演的是利益私有了,可是成本却归了社会。

现代化使得美国式的实用也在慢慢浸染着我们的世俗生活,那么,设计一个情景模拟实验,让学生真正看到“短视”、不注重价值所造成的后果,是否他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当中躲避过这段歪路呢?

比如,在进行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时候,设想一下,你是一位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在校大学生,家里母亲正患重病四处筹钱医治,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也全靠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维持。一天,在回校路上的一个偏僻拐弯处意外捡到了一个装有巨额现金和数张银行卡的手提包(这笔钱足以付母亲的医药费),当时四下无人,面对此情此景,你将如何应对呢?

在这个案例中,实际上在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系统已经把学生的选择顺序作为道德取向的依据了(注意:这里的依据仅仅为了后续事情发展导出的依据,而与学生的道德评价无关,否则可能命题本身又只是沦为了题目而不是体验了),德性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利己主义原则孰轻孰重?而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到最后,事情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在一步步紧凑的“剧情”当中,会经历情感上的纠结,会面临良心的谴责,甚至会提前感知人生的苦楚,可是,他们看到了结果,尤其看到了因为他们的主动选择而产生的蝴蝶效应,一环扣着一环,完整的人生图景(不仅是他们自己的,还有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人们的)得以展现。

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在每学期期末进行的《基础》课实验教学匿名问卷调查统计当中,都有超过90%的学生在问卷当中表达了对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的喜欢,认为它理论联系实际,融故事、动画、互动、趣味、知识为一体,增加现实感,尤其是直接参与互动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参与进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学生说:“在做第……个实验时我感觉自己是主角,也让我感觉到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也在很艰难很认真地做选择……”

到底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启发呢?这是情境教学模拟实验下一步要做大做精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是教师的舞台,它更可以成为学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会换位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教书也是劳动,是让学生省下很多重复性工作的劳动,教师要尽心尽力,把自己体会出来的对的路或是弯路用课程允许的方式交待给他们。不管他们接受与否,都是一条路,或者和老师一样坚持它,或者绕过它。这些都能帮他们省下时间,而去过一种激进一些的青春的日子。人的一辈子无缘经历的事情很多,但偏偏其中就有一些是有心但是无力去经历的,那么能不能在这个与生活和生命相关的文科实验中提前让他们经历呢?也许有一天,他们真的有能力和机缘去经历的时候会想起实验的结果,那对他们来讲会是个不小的帮助。也许会如实验中的人一样,或大胆出击,或谨慎回避,总之,会活得很精彩。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G642

A

1673-0046(2011)09-0133-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jdszk047

猜你喜欢

模拟实验政治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护患情境会话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射孔井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相似准则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