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论对高校运动队管理研究的思考

2011-08-15肖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运动队理论结构

肖丽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耗散结构论对高校运动队管理研究的思考

肖丽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系统科学的一个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文献资料查询、访谈专家教授、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耗散结构理论有关原理,分析高校运动队管理引用自组织范式实施管理的可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方法论的价值和功能,并自觉运用方法论,发挥方法论对运动队管理研究的指导功能,可望对高校运动队管理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

自组织;高校运动队;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方法论不断被引入管理领域,创造出新的管理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自诞生以来,就迅速受到各界的关注,它在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简单与复杂、局部与整体、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诸多科学和哲学范畴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因此,它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乐观的发展前景。

一、耗散结构理论基本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之一。为此,普利高津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组织理论诞生不久,即由化学扩展应用于流体、激光、生物、天体演化以及社会科学,其所涉及面之广,可以说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他所提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果系统是一个线性系统,那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自组织。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近平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二、耗散结构论及其管理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手段方法和程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施即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管理就是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高校运动队管理引用耗散结构论的可能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和谐型、创新型、高绩效运动队的理论基础,识别并努力控制能够影响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找到一个适合运动队发展进步的有效管理途径,这是对高校运动队管理的根本目的。

1.高校运动队是一个开放系统

对环境的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表现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开放并引进负熵是高校运动队发展的前提,它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的主体是人,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人体时刻保持与周围环境即自然界或社会的广泛接触,吸纳各种信息和知识。高校运动队管理履行高校体育的计划、指挥、组织、控制职能。运动队管理要实现从较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结构变迁,必须与周围环境进行持续的物质能量交换,这种物质能量交换是多层次、多学科、非线性的,而且这种交换必须达到足够的数量。比如需要了解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新要求,需要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及对学校体育的渗透,需要了解国内外高校体育改革的最新状况,需要了解学生体质、心理等方面的状况,需要时刻了解体育竞赛活动中竞争对手的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扩大学校影响。因此,自组织理论中的开放性是高校体育运动队管理系统谋求发展的基础。

2.高校运动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状态有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两类,而非平衡态又有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之分。这主要指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在状态上分布的均匀和差异的程度,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材料,极大地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认为,平衡与非平衡是表征系统状态特征的一对范畴。任何一个系统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状时,都不可能产生质变,不可能产生新的、更为有序的结构。只有当系统远离平衡态并达到某一关节点时,系统才可能产生质变,即由低级结构跃迁为高级结构,产生出新的、更为有序稳定的结构。高校运动队是一个典型的非平衡态系统。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培养体育运动人才的团队,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借助于学校项目、场地、器材、竞技等中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由于人的开放性和主动性,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高度的非平衡维持了自组织的过程,平衡即是停滞和死亡。

3.高校运动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系统充分开放,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推动系统演化的动力则是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由于传统层级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仍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可以的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被行政工作所替代。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这就需要我们管理者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从改革指导思想、目标、机构设置、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市场开发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研究论证、总体设计,能使高校运动管理更稳步地向纵深发展。

4.高校运动队内部存在涨落

所谓涨落,是系统受外部或内部因素作用出现的、偏离宏观平均状态的某种偏差。在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运动队管理面临着打破内部平衡的因素,因素中还存在很多无法预料的随机因素,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出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它离不开基本的动力驱动,离不开与各社会共同体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运动队物质、能量、信息流输入只能以职能管理部门为主体,辅以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才能聚集足够的、引发运动队内部系统突变的控制参量,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运动队管理的宏观层面上必须到位,做好政策的掌舵人。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会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四、高校运动队管理实施自组织管理思考

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特征,以自组织理论来指导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是一种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管理工作的过程,在理论是上可行的、方法上是科学的。高校运动队具备实现自组织的潜在条件。随着高校办运动队自主权的扩大,一些高校根据通过建立健全开放、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已实际摆脱了缺少生机、冲突与矛盾充斥的高能耗制度,进入一种内耗小、效益高、师生满足程度高和社会化认同程度高的有序运作局面,这就是一程度上的自组织状态。对高校运动队管理如何运用自组织管理进行细致研究,使之得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仍是我们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要达到高校运动队实现自组织管理的可行性,还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1.自组织管理范式的构建过程。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一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这是因为高校运动队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是由有思维、有智力和有欲求的人组成的,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生物、激光器等自然系统或人工的无生命系统。这一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评议转换,而是需要把自组织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及科学方法用管理学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把自组织管理理论与当前的管理理论进行接洽对照,分析其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最终要建立起自组织管理的思维模型。

2.人们理解与接受的过程。自组织的道理是完全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人们在理解上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但需要使人们明确认识到的是,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适应、自我实现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人们接受。

3.自组织管理的范式与高校运动管理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体现理论的价值、将研究成果实际地转化为生产力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自组织在高校运动队成为一种显见的有序局面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运动队相应的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准备过程,是有利于涨落导向巨涨落的过程。外部条件的准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运动队本身也要在自组织思维的帮助下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提高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队员、知识、服务等)来主动争取外部条件的改善,从而使高校运动队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1]沈小峰,胡岗,娄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64-65.

[3]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许国志,顾肇发,车宏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51-156.

[5]彭纪生,赵步同.论知识管理与自组织理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7-39.

[6]李亚云.试以耗散结构论分析创造性思维[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85-87.

[7]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1-22.

[8]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9]彭雪涵,骆积强,黄衍存,等.校体联合一过渡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办学模式[J].福建体育科技,2003,(6):39-40.

[10]李红军,商勇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

[11]宫超.对体育院校优秀运动员教学管理的探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G64

A

1673-0046(2011)09-0104-03

2010年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0029

猜你喜欢

运动队理论结构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结构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论《日出》的结构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