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1-08-15陈建志
陈建志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陈建志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择业观,以及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突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就业形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工作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多数高校往往强调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以及侧重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导致大学生普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出现职业价值观偏差、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对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加强职业素质训练,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1.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为630万,比上年增加近2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则超过660万,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就业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
2.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
(1)区域结构问题
毕业生扎堆选择在大城市、东部沿海等一线城市就业,而较少愿意到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就业。据相关部门统计,东部较发达的省市吸纳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较偏远贫困的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结构性矛盾突出。
(2)“U-V结构”问题
“U”即“Unemployment”,指有一部分人找不着工作,“V”即“Vacancies”表示有岗位空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一方面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有许多空缺岗位找不到合适人选的现象。
(3)专业与职业结构问题
在当今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已从过去关注专业知识逐步转向偏重综合技能,这要求大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外,需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逐渐发生改变,许多原本专业成绩优异的同学,并不能如愿找到工作,而综合素质俱佳的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宠。
(二)主观方面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求职盲目性较大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等方面缺少正确的认知,对自身价值评价过高或者妄自菲薄。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对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缺乏宏观的判断,求职盲目性较大。
2.缺乏端正的择业态度
(1)好高骛远,就业期望过高
不少学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正确认知,在进行自我定位时容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倾向。在择业过程中,企业效益好、收入高、有发展前景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工作地点的选择也倾向于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等单位,基层工作鲜有问津。
(2)诚信问题凸显
部分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签定就业协议时出现乱签协议、不履行承诺、随意毁约等现象,面试过程中过分夸大自身能力,缺乏基本诚信,毕业后拒不还清助学贷款等问题突出。
(3)就业竞争力不强,求职技巧准备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局限在课堂讲授,缺乏社会实践、组织管理、职业规划、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择业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不了解就业政策和措施,就业有效性降低。
(4)缺乏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社会实践锻炼、对社会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现象。在求职过程中,当现实因素无法满足理想要求时,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迷茫矛盾。许多学生在面对考研、求职、选择用人单位等方面的选择时,主要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就业时,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焦虑、矛盾的情绪体验明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中育人与服务功能的充分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教育与服务的结合,帮助大学生科学分析就业形势,正确理解和掌握国家、地方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协调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鞭策学生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唤醒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眼界,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做出符合自身特点和利于个人、社会发展的就业选择,对于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理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生产实习、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就业环境,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促进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健全工作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和“一把手”工程相结合,实现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
领导牵头,成立校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落实“一把手”工程,明确各级负责人职责,并辐射到全体教职工,依托教学、管理、行政服务等环节,实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大学四年生活,把在校大学生分为探索期(一年级)、定向准备期(二、三年级)、择业冲刺期(四年级)三个阶段,开展全程化职业规划指导。
2.形式多样化,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除了理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实践的各个环节,结合生产实习、模拟面试、职业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内在动力。
3.保持灵活性,做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队训练、模拟应聘等形式,对毕业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个别指导,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学校应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加强学生求职技能的培养,主动与家长、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发展平台。社会应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秩序,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5.运用网络技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求职需求,传递满足学生需求的就业信息,及时纠正求职过程中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建立数字资源库,发布最新最全面的就业资讯,在毕业生学习、生活、求职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此外,充分发挥网站、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介作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二)丰富教育内容
1.重视日常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就业之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毕业生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社会调研、教学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职业的规则和要求,培养敬业精神。加强诚信教育,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讲授社会经济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与教训,强化学生公平竞争、诚信就业的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除了进行一般的法律知识教育外,应着重加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使毕业生达到“知法”、“守法”和“用法”的效果。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认识自我,合理评估
正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人才测评系统、团队训练、体验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
(2)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的确立
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就业形势,掌握就业市场制度、职业需求、岗位职责等信息,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素养和社会就业环境,确定人生目标,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合理确定择业期望值,找到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职业岗位。
(3)加强职业能力教育
首先,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渠道,也是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主动加强与同学、老师、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参与集体性活动,发展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人才竞争中,创新精神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应摒弃单纯的说教式教育,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尊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创新竞赛等形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就业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等内容,培养学生就业风险意识,提高心理受挫能力。针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自卑、自负等挫折心理,可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多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鼓励宣泄不合理情绪,引导注意力转移,减少学生求职失败的自我强化机会,避免学生陷于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应对困难和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崔海波.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121-124.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彭远威.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22-23.
[4]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113-115.
[5]毛越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毕节学院学报,2009,(7):84-89.
G64
A
1673-0046(2011)09-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