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立统一视域中的人与自然

2011-08-15崔金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尺度马克思

崔金玲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8)

对立统一视域中的人与自然

崔金玲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8)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两个尺度;对立;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经由原始的和谐走向抵牾乃至对立的由来,有助于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历史的视野之中,而不是把人机械地从自然机体中分离出来,抽象地分析问题。“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互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273]唯物历史观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整体框架内来考察,认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就是人类史,人类史也就是自然史。

人与自然存在对立性的一面。人与自然的对立,主要体现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然的客体性、被动性;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人作为自然的一员,依靠自然生存与发展,人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秩序,人的愿望需求要根据资源的现实有限性和未来开发的能力而适时控制。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实现动态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联系、影响和作用所呈现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状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实质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外和谐一致的两种关系:前者指的是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关系,即在人类的自我观念中包含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自然界不再完全是在人之外,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力量,而是由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变成人的无机身体,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这样,自然界不仅在人之外,也在人的生活之中,自然界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2,p126],“人化的自然界”在其实体性上就是人类社会。因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的外部表现,同时,社会作为人的活动及结果在内部使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得以实现。

在马克思自然观中,人的肉体组织本身以及由人的劳动物化到对象中去所产生的商品都属于天然自然的范畴。因为人本身就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45]。

事实上,马克思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的思想,进一步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相统一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解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p926-927]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在于“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自然和人从本质上被把握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所共生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根本意义所在,并成为建设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理由。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p121-122]

自然史与人类史,常常被当作不同领域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被历史学所忽视,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般的通史只研究人类单边行为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变及现状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人类史,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历史。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自然史是人化自然的历史,也是自然人化的历史。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由于畏惧自然规律的神秘,人对自然被动顺从,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原始时代的人们尚未形成强烈的自我存在的自觉意识,构成原始人日常交往和群体组织活动的内在机理是典型的顺从自然的自然主义模式。可以说,原始社会的文明模式具有强烈的依附和敬畏自然的自在性。”[5]古代统治者自称“天子”,作为欺骗百姓的政治伎俩,这也是屈服自然的表征。人对自然的被动服从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处处可见。老子的“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与人一也”的思想,都是古人的自然整体观的注脚。

随着人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对自然的改造扩大了,人的意志被强化了,以至于自然规律被人的过分膨胀的主体性给遮蔽了。“农民的耕种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6,p53]尼罗河的变化更能生动说明:人类意志活动改变了自然的地貌,却改变不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随着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人的意志的加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日益深化;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奥秘。

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古代的“天人合一”,是低水平刀耕火种时代的产物。尽管“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朴素性质,但是,对于未知自然界的敬畏,古代人与现代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而提倡的“天人合一”与现代人在遭受自然界报复后而提倡的和谐发展,前者是因无知而被动停止对自然界的征服,后者是因遭受自然界的报复而后悔对自然界的无知,其共同点在于人类历史活动必须以对自然历史活动规律的把握为前提。人类活动围绕人的目的性尺度,自然活动延续物的规律性尺度。人类活动历史表明,人因需求的无限性纵然人的尺度,自然物因其反馈迟缓物的尺度往往被无视。

物的尺度,揭示了自然的系统存在和演化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它要求首先要把人类放到自然这个系统当中进行考察。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指出:自然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运动的组合而产生的一个整体”[7,p17]。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自成系统。自然界系统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组成。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进化的方向和退化的方向。“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1,p328]“自然界在进化过程中是朝着有序性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的,但是,这种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以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系统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以环境无序化的过程作为补充,一个系统的无组织的发生与另一个系统中组织的加强相联系。”[8,p68]正如拉兹洛所指出的那样:“在整个自然系统范围内,没有什么不受价值约束。自然系统全都尽可能地损害这个物质宇宙,向内部积聚秩序和可利用的能量,把无序和熵留给它们的环境。在环境走向衰败的同时,这些系统自己却保持稳定状态,甚至还能增长和增加它们自己的组织性。”[9]关于人与自然界间关系,系统论研究成果与辩证法是一致的。

生态自然观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生态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人类和人类活动所依赖的大自然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的发展需求必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一致,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界和谐,社会和谐才得以可能,人类社会发展才能延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和谐的理想状态,只有在这个和谐社会状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他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任何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p120]个人与类、自由与必然、主观与客观、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对立统一,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生产力是人的意志的集中表现。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p38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引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必须全方位地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王妍,刘猷桓.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J].思想战线, 200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 王佳翠.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拉兹洛.文化与价值[J].哲学译丛,1986,(1).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Analysis of Human and Nature on the Law of Opposites

CUI Jin-l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8002, China)

Law of Opposites can help man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harmony, discord and even antagonism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inherent laws of nature is the dimension of nature, another dimension is the human’s unlimited demand for themselves. Seeking the identity of the two opposing dimensions is the premise of resolv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wo dimensions; confrontation; unity

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CJ1122),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D30)

2011-03-15

崔金玲(1969-),女,浙江诸暨人,硕士,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03

A

1009-9115(2011)04-0110-03

猜你喜欢

自然界尺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例说“自然界的水”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