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生花 构想非凡── 欧·亨利小说的写作手法解读

2011-08-15李加义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亨利叶子小说

李加义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妙笔生花 构想非凡── 欧·亨利小说的写作手法解读

李加义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善于捕捉都市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通过别开生面的处理,合乎情理的夸张,出人意料的结局,把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欧•亨利;自我牺牲;情节设计;艺术夸张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创始人,因描写众多富于生活情趣的人物,曾一度被认为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实比较准确地说,他是多样化通俗小说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往往以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叙述一个引人入胜,而其结局又大出读者所料的故事,以揭示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的辛酸和他们品格中闪光的东西。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的手段来揭示社会的真实现象,对善良的普通人怀着热爱与同情。

一、别开生面的处理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美国大都市,尤其是纽约生活的作品。作者一生坎坷,常与社会底层失意落魄的小人物相处,对他们怀有深刻的关爱,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也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不少生活素材。在他的笔下,柏油马路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大城市是阴森沉默、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人们说它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做蛮荒的丛林和熔岩的沙漠”,但在这高楼大厦的森林里,在不毛的柏油路上,却出乎意料地长出瑰丽的人性花朵,作家寻觅并找到了独特的传奇——描写爱情、友谊、自我牺牲、美丽心灵和崇高感情的传奇[1,p3]。“爱情”的含义从来都是极其丰富的,在丰富的含义中,“自我牺牲”是其中之一。有许多事例表明:如果缺少为获得和保持爱情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爱的份量就显得轻了许多。于是在欧•亨利的笔下,“爱情”与“牺牲”就形影不离了。

《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亨利风格的作品之一,通篇都带着讽刺和嘲笑的口气。短篇一开头就机智而幽默,以调侃的语调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是有关艺术家对艺术态度的问题,为读者造成了悬念,接着就是描述了一对青年艺术家贫困生活。艰难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描绘得十分轻松:“他背井离乡到了纽约,束着一条飘垂的领带,带着一个更为飘垂的荷包。”[1,p8]年轻夫妇居住条件的恶劣被描述得如此“豁达”:“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有何妨——让梳妆台坍下来作为弹子桌;让写字台充当临时的卧榻,洗脸架充当竖式钢琴;如果可能的话,让四堵墙壁挤拢来,你和你的迪莉娅仍旧在里面。”[1,p9]在这种生活中,当然就产生了贫困与艺术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以辩证的方法层层展开的:即使这对青年抱有献身艺术的顽强决心,但是贫困生活的冷酷却比他们的决心更为“顽强”,于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虽然有了动摇,不过似乎动摇得很有限。

女主人公为了“以免断炊”,中止了学琴而去“教音乐”,而这种差别并不大,因为“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况且不还是“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吗?”而且,这样做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爱人能够继续献身艺术。却不知,这实际上是一种“了不起的牺牲”,当作者一再提醒读者“当你爱好艺术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是难以忍受的”,年轻女主人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凸显出来了。

男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不愿牺牲妻子的艺术生命,更不愿眼看着妻子放弃学习挣钱糊口而自己“却在艺术领域里追逐”。于是,他也做了分担:再不到绘画名师那里去学艺了,而是到“中央公园去画速写”以便制作成品出售,这与他原来的献身艺术相比是倒退了一步,但似乎毕竟没有放弃绘画艺术。这样,他热爱艺术的精神也得到了凸显。

艺术与贫困的矛盾就这样得到了解决,看来他们两人都没有放弃艺术,而又维持了生计,生活似乎还相当美满。然而,最后的真相由于偶然的事故暴露了出来。原来,年轻的妻子为了使丈夫不完全放弃艺术、仍能够“到中央公园去速写”,自己却完全放弃了艺术,到一家洗衣作坊里去熨衬衣;而年轻的丈夫为使妻子不完全放弃艺术,依旧能够去“教音乐”,自己也完全放弃了艺术,到洗衣作坊里去当烧火工。双方都生活在各自的想象中,以为自己的牺牲多少能保存住对方的一些艺术生涯,而冷酷的现实却无情地砸碎了他们仅存的想象。但他们自我牺牲的热情却在那冷酷的现实之上折射出了人性美的光芒。至此,读者才顿悟,原来作者所要表现的并非男女主人公对艺术的热情,而是这一对年轻夫妻令人感动的、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爱情。

欧•亨利用现实主义的描绘手法把“爱的牺牲”表现得最确切、最经典:“当你爱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他讲的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而是现实的日常生活。因而,这种人间难能可贵的感情被他表现得平易近人,仿佛就在读者身边。男女主人公那种出于“爱”而做出的“牺牲”也就格外真挚、无私、纯净,这可以说是欧•亨利对这一古老主题的别开生面的处理。

《一份市政报告》也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也是作者情节结构最复杂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的形式别致新颖,作者将这篇作品里抽象的“市政报告”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交织起来,特意在情节进行过程中穿插了六小段纳什维尔的“市政报告”的抽象文字。枯燥无味的片段“报告”仿佛游离于小说的情节之外,但实际上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如此布局有深刻的含义,其标题恰恰说明这一点,并为全篇提供了现实的基调和背景:南北战争结束不久,南方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的人情风貌发生急剧变化:一方面蓄奴制的废除使这个南方城市的工商业迅猛发展,“市政报告”直接点明“纳什维尔在全国的工业中心当中名列前茅”,铁路、照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另一方面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存在,但没落的蓄奴主无论怎样顽固,都阻挡不住新生活沸腾的激流。故事开头索然无味,接着人物一个个出场亮相,随后引起一场谋杀,小说人物间的冲突就在这样特定的背景烘托下引人入胜地展开。

如果承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那么《一份市政报告》可以说是充分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社会总环境(南北战争后纳什维尔的“市政报告”)、人物的具体环境(阿代破落邸宅的描画),还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刻画(卡斯维尔与旅馆的铜痰盂)都很典型,就连小说的结尾也是典型化的。“我真不知道巴法罗正在发生什么事”,这句欧•亨利式的结尾暗示在纳什维尔发生的事很可能还会在发生巴法罗或美国其它城市,进一步扩大了这篇小说的典型意义[2]。

二、合乎情理的夸张

欧•亨利小说中的夸张不只是表现在修辞上或局部的细节上,而且在构成某些作品的主体形象上,在基本情节上也是夸张的,甚至夸张得几乎离奇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但掩卷深思,却使人觉得他的夸张却在情理之中。

世界上大概没有这样的人:昨晚刚刚结过婚,今天早晨竟然不记得面前的新婚妻子是谁,甚至又向她求婚。欧•亨利的《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中的主角、证券经纪人哈维•麦克斯维尔恰恰就是这种人。这是不是很荒唐?但当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就不会怀疑这个典型人物存在的真实性了。

哈维整日为证券交易忙忙碌碌,生意经使他对交易以外的事情很容易遗忘,金钱交易在他的头脑中占压倒一切的地位。莱斯蕾小姐在新婚后的第一个早晨(此时作者没有点明新婚)容光焕发。作者有意描写她温柔羞怯的光辉:梦一般晶莹的眼睛、桃花般娇艳的脸颊。这样娇美的夫人,带着幸福的神情来到哈维面前,哈维竟不耐烦起来,粗暴地问她有什么事。小说写他如何忙得不可开交,涨满他头脑的都是证券交易,招聘速记员、新婚,都比不上金钱的吸引力。直到最后,他忽然若有所失,感觉到了生活中一股“失落的气息”,才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向莱斯蕾小姐求婚。当他提出要她做妻子时,莱斯蕾一语道破:“难道你不记得了吗,哈维?我们昨晚……结过婚啦。”[1,p54]小说到此嘎然而止,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通篇的夸张,把哈维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

世界上大概很少有人自找机会去坐牢。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却千方百计故意犯罪,“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这又是违背常理之举。但在欧•亨利笔下,人们看到了造成苏比悲剧命运的社会必然性。

苏比是个流浪汉,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冬天来了,他该如何捱过饥寒交迫,他衷心祈求的仅仅是去“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度过三个月,因为“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也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了,他觉得“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1,p16]。现代小人物为生活挣扎的无奈和尴尬可怜的状况,愈加显得特异独出和分外辛酸了。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的夸张中透着穷苦人含泪的微笑,幽默的笔调中藏着难言的苦楚。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的展开部分大致归为这样一个格式:反复地设置计划,实行计划,计划受挫。为能去岛上蹲监狱,苏比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虽不断作案,有意“扰乱治安”,但终未能“落入法网”。最后苏比在教堂外听到赞美诗,刹那间他的灵魂“起了奇妙的变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为过去的故意作恶而忏悔,决心“重新振作”,“做一个好样儿的人”。可就在此时,警察抓住了他,并在第二天进行了宣判:“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苏比终于可以在那里度过寒冬了,但这是一首怎样的“赞美诗”啊!这是对主人公所想的“法律比慈善更加仁慈”的一种苦涩的嘲讽。像苏比这样贫困潦倒的人,在欧•亨利设置的种种离奇的情节中,充分展现了悲惨的境遇和凄苦的面影。

夸张的基础在于真实。欧•亨利小说中基本情节的极度夸张,正植根于当时社会的本质真实之中,所以他的夸张才有力地显示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出人意料的结局

欧•亨利小说构思的奇特,往往在巧妙的结尾部分得到充分的体现,显示了惊人的独创性,“欧•亨利式的结尾”在美国文学中享有盛名。他善于把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隐藏起来,引导读者进入平常琐碎的生活镜头中,使人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意外的结果出现,也不会立即猜透情节发展的用意,直到最后才用简练的几笔透出真谛,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以及行为的全部真实,这种精心设计的故事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形成了他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最后一片叶子》写的是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在华盛顿一个聚居穷画家的“艺术区”肺炎流行,女画家琼西病倒了,医生说她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她在病中不断数着窗外常春藤上的叶子,秋风差不多把叶子全都吹落了,琼西从一百多片叶子数到只剩下最后几片了,她觉得自己也像一片“疲倦的叶子”,“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住在她楼下的老画家贝尔曼知道了她的心思,笑她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还说自己要“画一幅杰作”,帮助琼西搬出这个鬼地方。结果如何:“然而,看呀!经过了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3]看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叶子势在必落,琼西的生命也将结束了。过了一个白天,叶子没有落,又过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片叶子依然没有落。这片叶子哪儿来的强劲生命力!在小说结尾琼西女友的话震撼了读者的心:“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叶子。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么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了墙上。”真叶子是落了,留着的是假叶;琼西没有死,老画家却去世了。墙上不会掉落的藤叶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在这凄风苦雨的世界中,这片藤叶如同希望的火种一样,点燃了琼西心中的活下去的火光。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和《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与读者的预料是相反的,一篇由莱斯蕾小姐在结尾处说出昨晚已与哈维结婚的事,一篇由法庭宣判把想重新做人的苏比送往牢狱,造就了简短凝练、幽默心酸的小说,于无声处涤荡起汹涌的情感,能令人掩卷再思。

欧•亨利之所以是欧•亨利,完全在于他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手法来进行创作的[4]。在他的作品中,下层群众的艰辛贫苦、上层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民主制度的虚伪都得到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在批判社会罪恶的同时,他在小说中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文笔生动简练,细节真实准确。除了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共通的东西外,他还有属于自己的独创的色彩、语言、手法和风格,“含泪的微笑”式的幽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是欧•亨利的经典手法,这才使得他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不同凡响的价值。

[1] 王永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上,英文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 世界经典名著文库编委.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Excellent Writing, Extraordinary Compos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O’Henry's Novels

LI Jia-yi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China)

The short stories of O’Henry-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He is good at sensing the dramatic scenes in urban life and tactfully handles it with reasonable exaggeration and unexpected conclusion which give vivid and fully expression of the characters who live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O’Henry; self-sacrifice; plot design; artistic exaggeration

I712

A

1009-9115(2011)04-0055-03

2011-05-06

李加义(1989-),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亨利叶子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找找看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大公鸡亨利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
找找看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