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对联翻译
2011-08-15罗晓霞
罗晓霞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对联翻译
罗晓霞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对联作为中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典籍作品的英译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然而在典籍作品及其他场合中经常出现的对联的英译,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联翻译的专门研究极其薄弱。文章就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对联翻译的若干建议。
功能对等理论;对联翻译
一、引言
对联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却又雅俗共赏,在生活中发挥着装饰环境、纳祥祈福、陶冶情操、传递感情、广告宣传、鞭挞邪恶等作用。从广义上看,对联翻译从属于文学翻译,但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翻译策略也相应地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有所区别。对联之所以难以翻译,是因为它受到了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通过对对联翻译的目的和对联译入语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翻译对等理论对于对联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性价值。该文就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若干对联翻译策略,以期能更好地应用于对联翻译实践。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著名翻译家奈达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指的是“译入语的读者和源语的读者要达到相同的效果。由于文化和历史差异,这种反应或者效果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对等的反应上要高度一致。”也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此在翻译中,译者一定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如果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和文化的相似性使对联翻译成为可能,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方面差别极大。另外,由于对联美学方面的要求,部分对联的含义不能够被准确传递而不能被准确翻译,部分对联甚至不可翻译。对联的结构特征、修辞特征和美学特征对对联翻译有着极大的影响。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思相连,上下联相对的词词性相同且需要满足语音方面要求,这些特征要求对联的译入语上下联单词数量尽量保持一致;对联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转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对比、排比、重复、反问等,对联的修辞特征要求对联的译入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征来求得对应的翻译;对联的美学特征包括对称美、意境美和音韵美。对称美要求对联的译入语形式上对称、结构上协调;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讲究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意境美要求译入语翻译时尽可能考虑到原文的意境。在一部分对联中,单个汉语词语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在功能上对等的词且结构相对简单,对于这部分对联,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但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各自属于不同的语系,且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所以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两种语言文化不对应的现象。一种语言或者文化中特有的词语或者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或者文化中不存在,就会出现文化空白现象。因此,译者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以准确传达源语的意思。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对联翻译中的运用
对联的结构特征、修辞特征和美学特征对翻译有着极大的影响。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特征的对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
1.直译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同、意思相连,上下联相对的词词性相同,这些特征要求对联的译入语上下联单词数量尽量保持一致。但中英语言的差异使实现完全对等成为不可能,对于一些结构简单且无文化负载词的对联可采用直译方法。例如:
百业兴旺;
五谷丰登。
这副对联结构简单,因此只需对其进行简单的转化就可实现功能上的完全对等,翻译后的上下联单词数相同,对应的单词词性相同。译文如下:
All dealings are boomingright here;
All crops are abundant over there.
2.意译
对联形式多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文学浩如烟海。作为中国的国粹,对联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联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文学背景,因此,在翻译中要准确传递对联所包含的完整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实现功能上的对等,译者只能舍弃某些信息。例如:
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曹雪芹,2000:176)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中的“浣葛”来源于《诗经·周南·葛覃》。其原文为:“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浣葛”的原意是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在本副对联里面指的是元春的回家。下联中的“采芹”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其原意指的是通过古代科举考试的乡试二成为秀才,在对联中指的是贾府的读书人。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ADreamofthe Red Mansions中,这副对联被翻译为:
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
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cress.(杨宪益,戴乃迭:1994:176)
杨宪益、戴乃迭为了保持原来的文化意义而采用的直译的手法,但是却没有准确说明这副对联在文中的含义,没有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因此,笔者试译如下:
The green tide welcomes the home-comingdaughter;
The fragrant clouds surround the hard-workingscholar.
3.加注翻译
用典是对联的一个基本特征。但要详细翻译典故的含义,无疑会使翻译出来的对联形式上不再对称,也就破坏了对联原有的形式美。为了保证译入语的整齐、对称,译者可以采用加注法来翻译。
玉在匵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曹雪芹,2000:9)
Translation 1:
The jade in the boxhopes tofetch a good price;
The pin in the casket longs tosoar on high.(杨宪益,戴乃迭:1994,23)
在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中,意义被准确传达,且基本保持了对联的结构特征,但对联内的典故却被忽略。在此对联中,上联来自于《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在此标明雨村之志向,下联来自郭宪《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打开匣子,不见玉钗,只见一只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如果仅仅按照意思翻译,这是去了文化含义,因此,David Hawkes将其翻译如下:
Translation 2:
The jewel in the casket bide still oneshall come toby;
The jade in the drawer hides,waiting its time to fly. (Hawkes:1981)
[1.Yu Cun is thinking of the jade hair pin given by a visiting fairy to an early Chinese emperor which later turn into a white swallow and flew away into the sky.Metaphors of flying and“climbing the sky”were frequently used for success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Hawks)
4.省略翻译
省略翻译指的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省略部分含义,以实现整体意义的传递和形式上的对等。虽然这会导致源语文化的牺牲,但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称,也是无奈之举。例如: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曹雪芹,2000:572)
在这副对联中,下联中的“蒸尝”指的是秋天和冬天的两次祭祀。《诗·小雅·天保》曰“宗庙之祭,秋曰尝,冬曰蒸”。
The grateful recipients of Imperial Favor will gladly dash their brains out ofthe ground.
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make solemn sacrifice for deeds whose fame resounds to heaven.(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994:1526)
在此翻译中,虽然省去了秋、冬两次祭祀的差别,但是却没有损害源语的意思,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
四、结语
中国对联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在对联翻译中,译者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准确传递意思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形式上的对称,要使翻译后的对联像对联。如果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形式和功能无法实现对等时,则必须牺牲形式,可采取加注、省略等方式以实现功能的对等。
[1]Yang Xianyi&GladysYang.A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Press,1994.
[2]Nide Eugenea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 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H059
A
1673-0046(2011)06-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