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视角下的《白象似的群山》

2011-08-15王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白象悖论海明威

王冉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批评视角下的《白象似的群山》

王冉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文章运用新批评理论部分术语,分析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并通过细读法来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复杂内心,彰显作品主题和深刻内涵。

新批评;《白象似的群山》;主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理论崛起于英美,随后不断发展,堪称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受众多理论家倡导,该理论先后涌现出一系列批评范畴,包括悖论、复义、反讽、张力等,并形成了一套可供操作的文学文本阅读法即细读法。该文运用细读法,选取新批评理论中的悖论、复义、反讽三个批评范畴来分析文本,以期揭示作品深刻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该作品。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杰出作家之一。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的发表,使海明威随之成为被斯泰因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195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写于1927年,收入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位名叫吉格的姑娘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火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但具体是什么手术小说中没有明确说明。作者以简单的情节、简洁的环境描写及深刻而戏剧性的对话,完美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悖论

悖论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批评派领军评论家布鲁克斯。根据《简明文学术语词典》,悖论主要有三个含义:(1)一种陈述,虽显自相矛盾,或荒谬,但确实包含一个可能的事实;(2)自相矛盾,假命题;(3)意见或声明,违背普遍接受的想法。悖论的应用可使文学作品更深刻、更可读。作者在该作品中简明扼要地将悖论运用于艺术,十分巧妙而富有艺术性。

1.自然环境的描写

文章对布罗河的自然环境作了简要说明。“The hills across the valley of the Ebro were long and white.On this side there was no shade and no trees…”这个简短的介绍给读者展示出一片荒芜贫瘠。“white”、“no shade”和“no trees”这样的字眼很容易使读者感到窒息,想要逃离这个地方。然而,山谷对面的场景却是完全不同的。“Across,on the other side,were fields of grain and trees along the banks of the Ebro。”从这些话中,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怀有充满活力的感觉,觉得新鲜和放松。毫无疑问,“the Ebro”(西班牙北部一条河流)、“fields of grain and trees”是充满生机和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因此,山谷两岸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很可能是相当矛盾的,因为很少在一个相当小的区域内发现这么大的差异。随着故事进一步发展我们不难明白,这是海明威特意设置的,为下文揭示主要人物的冲突埋下伏笔。因此,它是不矛盾的。事实上,作者在故事一开端把看似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建立起了整篇作品的基调。

2.铁轨的平行和分离

读者在故事开头可以看到一个火车站和干燥的山谷轨。火车站是一个问候和告别的地方,一个可以让生活发生变化和转变的地方。两条轨道相互平行,但从未相遇,这表明两位主角永远不能达成共同的理解,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持有非常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上彼此孤立,对各自的生活有不同的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却是形影不离,像一个团结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身体上的联合和精神上的分离自然地编织成一个整体的悖论网络,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合理的。

二、复义

复义又可称为多义。堪称新批评派天才的德尔威廉·燕卜荪于1930年发表了《复义七型》,他强调通过深入的文字分析发掘文学的丰富内含。在这部专著中,他把文字意义的丰富性称作“复义”,把它定义为“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复义可看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功能,特别是文学语言。海明威的作品中也常使用复义,且常被许多批评家挑出来,同他简洁含蓄的语言一并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下面论文将通过分析故事结局来看复义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文中男女主人公的争吵在故事结尾并没有给出十分明确清晰的结果,因此结局仍是一个谜,一个悬念。但从文中女孩的最后一句话,“I feel fine.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me.I feel fine”,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可能的结局。第一个可能的结局可理解为他们和好如初。女孩会忘记他们不愉快的谈话和矛盾,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并同意在他陪同下去做流产手术。然后他们继续像以前那样去生活,到处去放荡观光,去尝试各种新事物,去尽情享受一种“缤纷绚丽”的生活。 然而,女孩所言,“Would you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stoptalking?”又暗示出另一种可能性。这句话中连用七个“please”,语气十分强列,显然表明女孩对男子的绝望和厌恶已经达到顶峰。在这极度失望下,她可能已经决定离开男人,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谈话,她已经发现男人的自私、冷漠和虚伪,他并非真正爱她。他们的分离,也可以在故事末尾得到暗示。女孩“smiled brightly”(明朗地笑着)感谢车站小店的老妇告诉她列车就要到了。正是她的内力使她平静下来,并取得最终的和平。这样她的问题也最终解决了。另一个让她决心离开男人的原因可能是腹中未出生的婴儿。显然她很渴望拥有这个孩子,但男人不喜欢任何孩子。如果她坚持要生下,她就不得不决然离开他。

三、反讽

作为新批评派中有效的“武器”之一,反讽是解释文学作品最可用的方法。中国著名学者赵毅衡曾将反讽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保守陈述、夸张和违背字面的表达。笔者认为,这部短篇作品主要涉及两种反讽,即话语反讽和情景反讽。

1.话语反讽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使用具有讽刺意味话语可以有力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更生动、更现实和更具特色。“I’ll do it and then everything will be fine.”这是女主人公吉格在男人一再强调手术操作极为简单时所说的一句话。实际上,她在暗示堕胎只是对男人有好处,但对她自己的身心都无益。由此,读者可以想象女孩讲这些话时是多么悲哀和痛苦。她终于意识到,男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她的痛苦之上。“fine”一词蕴含着强烈的反讽意味,实质则是更大的伤害和痛苦,其深层含义和表层意义恰恰相反。

2.情景反讽

情景反讽又可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故事结尾处读者的期望与实际结局之间的落差,另一种是一件事情及其周边地区之间的不协调。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中出现的情景反讽属于前者。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对主人公的背景和他们的过去没有作任何介绍,所以读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了解主人公的谈话内容。但是一旦读者已经了解到这一点,他们会自然地开始构建理想中的故事结尾,并期望真正的结局跟自己的构建一致。他们希望,该名男子和女孩可以通过有效的谈话来达成一致,心平气和地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多数读者都希望女孩坚持到底,该名男子将同意留下未出生的婴儿,在不久的将来一起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这种对结局的期待主要源于人们喜爱大团圆的结局,渴望获得幸福和快乐。

然而,随着故事进一步发展,读者更易于猜到女孩最终会选择离开男子,因为他们无法做到真正了解彼此。读者很可能会发现,该名男子一直在努力说服女孩接受堕胎手术,而她本人非心甘情愿,这无疑加剧了他们分离的概率。这种结局显然违背了读者的先前期望。

故事的另一种结局可能是女孩最终同意堕胎,失去她十分珍爱的孩子,随后两人和好如初。这个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他们会对一个新生命的无辜逝去深感失望,对女主人公未来美好梦想的破裂而深感痛心,这决不是他们想看到的结果。情景反讽使得整个故事显得更隐晦,可读性更强。

海明威自身是一个有着许多复杂思想的人。和他的人一样,他的作品中也包含很多矛盾的因素。《白象似的群山》写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二战的美国青年“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而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以沉溺享乐和放浪形骸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该部短篇小说作品中的这名男子就是“迷惘的一代”的一个典型代表。

[1]Shaw,Harry.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Z].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6.

[2]Hemingway,Ernest.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As[]. Long Maozhong,Yan Jinglan and Wang Hui.The Quintessence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A Reader's Guide[C].Shanghai: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

[3]Empson,William.Seven types of Ambiguity(adapted),[A].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David Lodge.[C].New York:Longman,1983.

[4]郑勋.新批评派的历史性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I106

A

1673-0046(2011)11-0191-02

猜你喜欢

白象悖论海明威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白象
“帽子悖论”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小白象休假
美妆悖论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