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费结构升级的伦理意义

2011-08-15晁乐红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

晁乐红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论消费结构升级的伦理意义

晁乐红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出路之一在于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从实物消费向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发展。结构升级的消费不仅是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消费”,同时也是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消费”,更是促进消费者自身发展完善的“人文消费”。

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增长消费;绿色消费;人文消费

适度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消费角度而论,美国之危机在于消费过度,中国之病症在于消费不足。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9年的主题确定为“消费与发展”。事实上,笔者认为,长久解决中国消费问题的出路之一是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所谓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种消费品和劳务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可用各项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来表示。而消费结构升级,根据消费水平和层次的不同,指由追求温饱的生存型消费向追求舒适的享受型和自我实现的发展型消费转变;根据消费品的消费形态的不同,指由实物消费向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发展。由于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率,所以,深刻挖掘和普遍认识前者所具有的积极而丰富的伦理意义,将有利于缓解消费疲软问题。消费结构中,从生存消费到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以及从实物消费到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目的都是从传统消费转变为现代消费,从低水平消费升级为高水平消费。升级后的现代消费,不仅是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消费”,同时也是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消费”,更是促进消费者自身发展完善的“人文消费”。

一、增长消费

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中国“十一五”以来对投资的过分强调和依赖被看作经济增长结构的主要问题,因为三者中最健康且持久的是消费。不仅因为内需产生的居民消费直接拉动着经济增长,更因为建立在较高消费率基础上的高级消费结构促进着产业升级,以强劲的驱力推动着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更新着生产方式。升级后的消费结构恰如安装了发动机的马车,几乎为所有的发达国家所青睐,因为从根本上说,消费结构的升级程度决定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首先,满足多样化和高级需求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比满足简单需求的生存型消费,更能活跃市场,繁荣产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如,关于住的消费,其标准从有地方住到住得宽敞和舒适,直接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并由此推动了建筑、装饰、装璜用品、家具、家电等商品的销售,促进与这些商品相关的产业的发展,缓解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而必然加大的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住宅消费如果增加10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能增长1个百分点。另外,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200人就业。[1]再如,“行”的消费,其方式从步行和骑自行车升级到骑电动车或摩托车和开汽车,同样引领了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汽车产业能带动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汽车工业每增殖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殖,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殖。汽车工业产值与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则达到1∶5。另外,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金融等汽车服务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这使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得到空前的发展,吸引庞大的社会资金并产生大批新的就业岗位。

其次,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低层次的消费结构以满足温饱需求的生存型消费为主,主要生产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衣服、毛巾以及简陋狭小的住房等。而享受型消费则需要更为高级、复杂、精致、多元的生活用品,如,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高档科技产品。虽然加工服装和生产电脑同属制造业,但却因是不同等级的制造业而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不同的影响。相比较美国的IT和航空航天制造业、欧洲的装备和医药制造业、日本的电气和精密机械制造业,中国在服装、箱包等低级制造业上的优势与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结构不无关系。在发达国家,正是应大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促使新的科技产品纷纷问世,纳米材料、微电子产品、生物工程、数码科技产品、光电产品、系统软件等。随着消费者对这些产品需求量的日益扩大,最终把企业的投资引向这些新兴产业——高级制造业,促使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由低效益的传统经济转变为高效益的现代经济。

再次,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还明显地表现在对服务业的影响上。当代世界经济发达体都不再是那些仅因资源丰富而带动第一产业的地区,如,盛产石油的中东。也不是仅因科技先进而垄断某个高级制造业领域的国家,如在IT业上鹤立鸡群的印度。而是那些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的经济体。资料表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已超越了“三个70%”,即增加值占GDP的70%,增量占GDP增量的70%,就业占社会总就业的70%,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莫不如此。我国近10年经济快速增长中服务业的成长隐约可见,如,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8年,中国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由7.44亿人次猛增到17.7亿人次,8年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半。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各类服务业中如旅游、餐饮之火热者微乎其微,如,养老、医疗、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明显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缺位和滞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品牌商品的需求,结果是很多市场为国外企业所占领。即,我国目前落后的生产性服务业(三产)拖住了制造业(二产)的后腿,使得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只能生产质次价廉的简单商品。该产业状况与我国已初见规模并仍在迅猛发展的中产阶级①国际普遍认为,今天的中国人有三分之一属于中产阶级,20年后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参见:[英]戴维·米利班德.变危机为机遇: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J].鲍世奋译.新华文摘,2010(16):146.的消费需求明显不相适应,鉴于此,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体育健身、软件、第三代移动通讯(3G)、三网融合、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十个产业给予支持,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总理又亲自主抓家庭服务业,显示了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心。

最后,精神消费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文化产业对当代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新举措。相对于以有形之物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制造业,以无形的精神产品为生产目的的文化产业可谓一本万利,是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增长的捷径之一。如,英国女作家罗琳凭借其《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私人财富大约高达5.45亿英镑,而且还因该书在全球售出了4亿多册,引带出一个总值70亿英镑的附带工业。再如,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0多家是文化产业。其中,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主要换汇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日、英等国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就已高达20%左右。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相对于物的生产和加工,精神产品相对贫乏,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只有4%左右。我国文化产业的落后,一方面是国内企业无法满足国内市场中已经实现升级的精神消费需求,将市场“让”给了外国企业。如,国内高等教育的落后使得数百万的中国留学生把巨资投入西方高教产业。再如,美国的迪斯尼不仅可以让一只“老鼠”走遍全球,还可以靠挖掘中国元素如《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而大赚中国人的钱。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贫穷和愚昧,使得广大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固守于实物的消费,即使在收入达到小康甚至富裕之后,因缺乏消费能力而对文化产品冷淡麻木或敬而远之。总之,文化产业和精神需求是相互促进、彼此加强的关系,发达的文化产业可以启发和催生大众的精神需求,反之,强烈的精神需求也能激发和启动相应的文化产业。

二、绿色消费

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从实物消费到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转变,其重大好处之一是对健康环境的保护。传统社会的生产能力只能提供维持生命存在这种最低需求的简单实物消费,无形之劳务服务和精神消费被视为奢侈和浪费。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之一,这种小农消费模式因数千年的长期存在,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代代相传,其优势是节俭,其弊端是对有形之物过于偏爱,忽视和冷落非物的消费,可称其为“拜物主义”消费模式。如,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主要目的不在于观光、体验和审美,据资料显示,中国游客旅游开支的70%左右都花在购物上。“拜物主义”消费模式,一方面会催生物的生产,而生产物的代价是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如,据测算,我国每年生产8亿件盒装衬衫,就需要用纸24万吨,如果以直径10厘米的大树为标准计算,就相当于要砍伐168万株大树。问题是,我国每年生产的衬衫何止8亿件,生产的又何止是衬衫。这个所谓的世界加工厂正消耗着全世界1/3的煤、30%的铁和铝、40%的水泥,以无法弥补的资源透支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输出着无数的有形之物。30年来,国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代价是巨大的,我国已从一个资源大国变为资源濒临危机的国家,如,据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实际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为2125立方米,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居第122位;人均耕地为1.58亩,小于印度,不及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一半,居第133位;人均森林面积为2.3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40位;人均草地为4.49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60%,居世界第84位。[3]另一方面,“拜物主义”消费模式要产生大量的垃圾,包括很多难以回收或有毒的人造物,以及导致温室效应的CO2。国际能源局IEA在2007年底发布的预测指出,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比现在增加57%,这将使地球表面温度提高3度。其结果之一是南极冰川融化,海水上涨,一些濒海国家将被淹没甚至消失。由以上可知,减少有形之物的消费的理由并不在于人类自身的生产能力,而缘于其来源的受限性和不可持续性以及其垃圾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和伤害。相比之下,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需要的劳务服务和精神产品的创作及生产对资源的需求要小得多,如,无论是文学名著的诞生还是好莱坞大片的拍摄,既不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和石油,也不需要砍伐宝贵的树木,更没有有害垃圾物的处理问题。精神消费品的生产宗旨在于创造某种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或观念并生产传播它们的载体,相对于有形的物质产品,主要是一种精神耗费,对自然的依赖和负作用都比较低。所以,环保主义者提倡的简单生活或低碳生活方式,都主张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尤其针对那些耗费资源或产生垃圾污染的实物消费。而升级后的消费结构由于倾向于劳务服务和精神消费,自然会减少实物的消费,如,美国虽是富裕之邦和消费大国,但由于美国人下班后的爱好是看一场足球赛或听一场音乐会,其花在饭馆的支出要比习惯于在聚餐中休闲和娱乐的中国人少得多,如,2004年美国餐饮业收入3760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额的3%;而中国餐饮业的营业额超过了7000亿人民币,占当年GDP总额的7%。同是第三产业,看比赛和听音乐会属于现代服务业,而下饭馆属于传统服务业,后者相对能耗高,对环境污染大。所以,减少不必要的尤其是对环境有害的物的消费的最好途径是消费结构升级,使具有有限精力和时间的人因强烈的精神需求而减少对实物的消费,尤其是对不可再生之物和产生不可回收垃圾之物的消费。

从生存型消费到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结构升级中,发展型消费因其基本属于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而无疑是绿色消费,如,丁俊晖的父母在培养这个世界台球冠军的过程中,其长期高额的学费支出属于绿色的劳务消费,在确保这项发展型消费的前提下,全家人只好将其它消费——如实物消费——降到较低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享受型消费与绿色消费的关系。消费主义诞生之初,享受型消费被解读为奢侈型消费,这一势头在美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注重娱乐、高档、奢侈、炫耀、挥霍的“娱乐道德观”(fun morality)取代了传统社会的 “行善道德观”(goodness morality)。对于这个错误的解读,学者们纷纷站出来企图矫正,弗洛姆指出,当人们不了解“真正的自身利益”是什么时,其行为的实质必然是“他们不爱自己”。[4]马尔库塞直白地将其主题在书名中展现出来——《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法国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曾因其散步于巴黎街头12小时遭遇到183次的商品推销而写作了《消费者社会是我们的敌人》(Consumer Society Is the Enemy)一文。即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其需要精神消费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还在于其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的文明性和理性。而文明意味着品位和高雅,理性意味着绿色和环保。虽然2009年年末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一致通过,但是,随着北欧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传播,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消费主义甚至美国模式将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以居安思危方式来防止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的日益式微,不能不想起古罗马的衰败,不能不想起古罗马思想家普鲁塔克在《论爱财》一文中对享受的诠释:“我们中间大多数人都犹如忒勒马科斯(Telemachus)。由于他的天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于他的品位不够,在看到奈斯托尔的屋内的睡衣、桌子、服饰、床单和美酒时,他并没有对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人表现出一丝羡慕;可是,当他拜访墨涅拉俄斯(Menelaus)时,看到象牙、黄金和琥珀,他惊异万分。”[5]即文明人的享受在于细节、精致和高雅,而不在于财富和奢华。相比之下,步美国后尘,中国近几年兴起的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如,个人消费上,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已经超过美国,仅次于日本,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亚军宝座。如,标价1000多万元的宾利轿车,在中国的销量世界第一;从1993年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进口法国高档葡萄酒的最大市场;中国大城市娱乐场所的豪华程度和消费水平不次于巴黎、伦敦和纽约。再如,政府消费上,有些地方甚至贫困地区,政府办公大楼高档豪华,有的城市竟以每座50万元的政府投资建起了若干个豪华公厕,其中电视、空调各种设施一应俱全。[6]这些畸形的奢侈消费因不是理性消费而最终与现代文明社会的享受型消费无缘。如果说,水陆两栖的美国大鳄在汹涌澎湃的消费大潮中刚刚呛了一口水还没缓过气的话,迪拜这条微型美人鱼则紧随其后,在向世界之最的遨游中搁浅于沙滩,那么,因不知深浅而贸然闯入的中国巨轮很可能如泰坦尼克号般触礁翻船。消费方式中的炫耀和奢靡,虽然能够满足当下短暂的虚荣心理,其代价却是灾难性的。在中国,广大百姓需要的是有手纸、洗手液且卫生无异味的解决大小便的场所,而不是什么豪华公厕。同样,那些并非为炫耀目的而购买和使用的家用轿车,和其它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火车、飞机一样,作为现代交通的基本工具本无可厚非。但是,当石油的稀缺程度逐渐加强以及气候变暖导致危机四伏时,耗油的家用轿车因缺乏公共性而将被看作奢侈消费,扭转这一趋势的惟一希望在于新能源的研发上。在人类找到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之前,理性的做法是,包括家用汽车在内的现代交通工具因其对石油煤炭的依赖而将被最低限度地使用,如,新加坡对汽车生产进行了限制,丹麦对私人汽车购买的税收高达280%,中国一线城市对汽车的限行、限购和限卖。其共同点旨在强调,当消费的结果指向奢侈浪费或威胁环境时,无论带给当事人多么强烈的舒服和愉悦,都不属于现代文明社会所欣赏和提倡的理性人的享受型消费。

三、人文消费

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取代生存型消费,以及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取代实物消费,其最终意义在于人向其本质的回归,如马里坦所说:“在人身上,只有在精神和自由的生活占了感官和情感的生活的优势的时候,才真正算是一个人。”[7]如此可以理解,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港人对英国政府的不满之一就是香港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以致香港被称为“文化的沙漠”。因为追求自由和享受精神生活是人类的专利和最高享受。问题的难点在于,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提供了享受这种专利的外部条件时,从人类早期不得已的低级消费方式向文明健康的高级消费方式的升级,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难题源于人类需要的复杂性。心理学研究揭示,“需要”所指有二:一指只要给予就会有助于改善一有机体的健康和幸福的事物或事态;二是有机体内部对事物或事态的需求状态。前者是指 “需求”(needs),是正当而合理的,是人之为人本应享有的,如满足人体之生存、健康及人格之尊严的必要消费,消费取代节俭就是在这个意义和层次上的应用;后者是指“欲求”(wants),是多方向的、复杂的、不确定的、个性化的、无止境的,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绝不是多多益善。由于对“需求”和“欲求”的混淆,很多人成为消费性审美者,消费尤其是物质消费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其结果正如E·舒尔曼所说:“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商品的生产不再受到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商业性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产品甚至不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8]改变这一尴尬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改变现有消费结构,因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9]升级后的消费结构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人类身心的完善。

首先,关于身的消费,从饱口腹之欲到健康和长寿。生存型消费只能维持生命体的基本存在,无力在提高身体质量和延长生命数量上做文章。现实情况是,当经济发展使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没能及时地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即没能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化,结果是固守于低级消费结构中,竭尽所能开发丰富多彩但作用重复叠加的生活用品来满足生命体原本简约的本能需求。缺乏科学指导下的大量实物消费必然导致现代“文明病”的发生,如,对车的过度消费导致以车代步,对饮食的过度消费导致营养过盛、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等。日本有名的长寿岛(冲绳岛)百岁老人的分布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降低。中国多次对一些持金卡者的身体检查都发现,提前进入富裕阶层的他们在骨骼上比同龄人衰老近10年。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人的平均腰围和肥胖比率也大幅度攀升,其速度为世界第一,如此势必造成对健康与寿命的损害。原因在于缺乏向高雅的享受型消费和富有远见的发展型消费的提升,如,吃之享受不仅在于食物的数量、价钱和口感,更在于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吃的方式、环境和心情。再如,大量的医药费不是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治疗难以治愈的顽症,而是花在平时的保健和预防。总之,文明社会中理性人的实物消费一定要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其次,消费中心的转移——从身到心。生存型消费或实物消费是以满足身体需要为中心的,劳务消费、精神消费以及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是以满足心灵(精神)需要为中心的。在古代,尽管学者们早就发现人的最大快乐和真正幸福来自于基本生理需求满足后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如,孔子听到美妙的音乐,反映是:“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德谟克利特也曾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10]但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这样的消费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真实并残酷地指出:包括奴隶在内的下层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为实现消费中心的转移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人不再被看作除了“胃和钱包”以外对其它一切都麻木不仁的“务实的人”和“实用主义者”①亨德森·史密斯作为基督教传道士在华生活了54年,凭其长期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于1894年初版了 《中国人的人性》一书。该书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如,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希望国人通过作者对国人人性丑陋之处的揭露而觉醒。参见:[美]亨德森·史密斯.中国人的人性[M].姚锦 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53.熔创造了条件,当务之急是尽快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如,从公民来讲,不单单在子女的学历教育上勇于投资,而是在所有家庭成员的非学历教育上舍得花钱;从政府来讲,各个地区不仅有鳞次栉比的饭店,还要使即将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真正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相对于心的需求,身的消费只是手段。现实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变成房奴、车奴和财奴的时候,像偏离了轨道的列车,距离目的地将越来越远。

最后,心的消费,从外部利益到内部利益的转变。身的消费需要理性对待,心的消费亦需要谨慎和小心。恰如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炫耀性消费源于不健康的虚荣心理一样,畸形的心理需求自然会产生畸形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如,极度的不安全感和贪婪的财富欲使中国大陆的富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相对于他们的财富来说少得可怜。再如,对心理刺激的需求使得赌博之风复燃,据资料显示,2008年浙江老板在澳门赌场输掉了13亿人民币,而盛行于普通百姓的麻将习俗更是经久不衰甚至愈演愈烈,当代网民们最热衷的也只是互联网提供的娱乐功能。再如,正是强烈的权势欲使得送礼、行贿、买官之风大行其道。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所导致的不健康消费带给当事人的利益被麦金太尔概括为外部利益(external good),同闲暇、愉悦、审美、求知等内在利益(internal good)相比,后者更能带来持久强烈的幸福感,是人类真正的高级精神需求。[11]

[1]向晓梅.产业结构变迁: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拉动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3):15.

[2]程立.对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5.

[3]课题组.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9-142.

[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36.

[5]普鲁塔克.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M].包利民,俞建青,曹瑞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6.

[6]耿利萍.生存与消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42.

[7]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2辑)[M].北京:三联书店,1982:41.

[8]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95.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6.

[11]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29-257.

On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Chao Lehong
(School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s Theory, 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t’s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at can solve consumption problem in China thoroughly. It means transition from consumption of existence to consumption of enjoying and development, and from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to consumption of service and spirit.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growing consumption which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ealthily,green consumption which protects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balance,and humanistic consumption which perfects consumers’developm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growing consumption;green consumption;humanistic consumption

B82-053

A

1672-3708(2011)05-0087-05

2011-08-05

晁乐红(1967- ),女,黑龙江通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伦理、应用伦理。

猜你喜欢

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
互联网使用与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
——基于CGSS 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领克01 1.5T PHEV
回暖与升级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生意经:销售卖什么?
早起全自动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