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语口语课程培训着眼点摭谈——以浙江援疆双语培训为例
2011-08-15刘春宁
刘春宁
(台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少数民族汉语口语课程培训着眼点摭谈
——以浙江援疆双语培训为例
刘春宁
(台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汉语口语”课程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汉语口语表达技能为目的。课程的突出特点集中在汉语口语的应用与实践上。少数民族教师进行的汉语口语培训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关注学员学习需求,充分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围绕课程特点,突出课程培训的重心;注重培训过程,紧扣培训环节的要点。
双语培训;汉语口语;着眼点;应用;实践
2004年起,新疆自治区为加速新疆地区 “双语”教育进程,对在职的中小学民族教师进行汉语培训,其目的是让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除了运用母语进行各科教学外,还能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完成各科教学。2010年10月,浙江省响应中央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提出对口援疆教育先行方针,在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建立“双语”培训基地;计划用5年时间至2015年,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对35岁以下的5000余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开展 “双语”教育能力培训,帮助该地区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汉语教学能力强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讨论和思考“双语”培训中的课程培训有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浙江援疆“双语”培训课程中,汉语口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视民族学员的汉语口语培训,对实现“双语”培训目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根据阿克苏教育学院已有的 “双语”培训经验,结合自身培训体会,特别是吸取内地的面向汉族学员进行的汉语口语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以下称学员)的汉语口语课程培训应着眼于以下几点:首先,关注学员学习需求,了解学员学习特征,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其次,紧扣汉语口语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突出汉语口语培训重心,努力寻找口语实践的材料和途径。第三,注重汉语口语培训过程,紧扣培训实践环节的要点;解决疑难点;重视汉语文化意义的传达,培养汉语思维习惯;从模仿会话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培训服务。汉语口语课程培训的着眼点是培训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汉语口语培训时的指导性原则并指导培训实践活动。
关注学员需求 做好培训准备
(一)以学员为中心的理论依据。浙江援疆“双语”培训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这样一个群体进行的。课程培训中进行的一系列实践过程,诸如选择教材,安排培训进度计划,采用培训方法等等问题,都必须围绕学员的学习需求来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1]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学派发言人是美国心理学研究者罗杰斯。他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观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罗杰斯把自己在心理治疗中的见识和思想迁移到教学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为国内外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现在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基本教学理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培训学员来自于新疆各地州,以南疆阿克苏教育学院为例,浙江省的“双语”培训对象主要是35周岁以下的小学教师,参训学员多来自阿克苏各县市下面的乡镇学校,他们与内地的汉族教学对象相比,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二)培训对象学习特征举要。“双语”培训的参训学员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母语是自己的民族语言,汉语是第二语言。由于地域和文化等原因,他们受到的汉语教育的时间和程度都不等。有些学员经过师范学校的汉语教育,具有一定的汉语书面语基础,但是由于长期运用自己的母语教学和交流,他们的汉语几乎变成了“哑巴汉语”。近几年新疆自治区教育部门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通过HSK考试,并取得相应等级作为教师上岗的条件之一,各地少数民族教师积极学习,努力争取通过HSK考试。可是HSK考试主要考量汉语书面语水平,即使汉语书面语勉强过关,汉语口语表达还是没有改进,加上学员之间没有运用汉语口语表达的习惯,汉语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学员在小学或中学接受过民考汉教育,奠定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简单运用汉语口语表达,但是受地方汉语影响,汉语口语地方方音很重。还有来自边远乡镇的学员,过去没有学习汉语的条件和机会,汉语基础几乎是零起点。
学员学习汉语的心理诉求差异较大。有的学员很想学汉语,认识到学汉语的重要性,对汉语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学好的愿望,但不知道学习方法,又担心自己学不好,心理压力过重;有的学员思想意识上认为学不学汉语无关紧要,学好与学不好没多大关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有的学员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开口,更不敢面向公众说话,缺乏自信心。另外,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社会经验及工作经验也存在差异,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各不相同,等等。汉语口语培训计划落实之前,必须关注这些学习特征,区分学习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以此为契机制定培训计划的施行培训方法。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培训过程的具体化表现。
(三)准备培训规范用语。汉语口语培训要做到培训的宏观认识与微观细调相结合,对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并注意培训用语的规范运用。
首先,处理好汉语口语课程培训目标和训练过程之间的关系。考虑学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强化汉语口语训练的过程,把培训目标分散到各培训环节中,建立每堂课的小目标,让目标变得具体、周密,并结合具体的实践内容进行达标训练。
其次,教师在培训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随时应对课堂培训过程中的反应。要有随机处理培训内容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随时调整或变换培训流程中的内容和方法,尽可能做好课前预测。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中心展开训练,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培训任务的完成,或为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或控制欲只讲不看、不听、不管学员学习情绪的反应。
第三,教师注意培训用语的规范性、示范性、准确性。培训用语在传递知识过程中具有表达的形象性和示范性,要通俗、清晰,让学员听得懂、听得清,让学员从教师的培训用语中适应汉语字、词的发音特点,培养汉语口语语音的正确发音习惯,并进一步学习规范的汉语口语表达方式,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培训用语的规范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规范,而且要在表达内容上了解少数民族习俗上的禁忌,避免使用少数民族学员忌讳的字、词,也不要随意评价民族习俗、习惯,要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习俗,注意表达的语境。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表达的分寸,少一些指责和批评,多一些鼓励与表扬,避免出现评价语的使用不当,让学员出现抵触情绪。汉语口语培训,尊重民族学员的文化习俗,克服因为民族差异而导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
围绕课程特点 突出培训重心
(一)从教材中寻找口语话题。各门课程,在尚未加入培训过程运转之前,还只是以教材的形式把各种经验体系组织起来的一种静态集合。它本身所蕴含着的各种教育因素还不能对学员发挥作用,只在当教师对它进行科学加工,成为培训的具体内容时,它才能对学员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材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转换教材的书面语为口语,并提供给学员更多的口语示范材料。
首先,教师要熟悉汉语口语教材的内容,区分出汉语基本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培养的部分及联系,寻找能说、会说、想说的材料,提供给学员更多的口语话题。如讲到“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让学员介绍本民族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的来历和有关节日风俗习惯等,激发学员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激活学员“说”的欲望。其次,整合教材内容。区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课文内容培训次序,对教材内容或增加或删减。如选择与学员生活状态接近或相似的部分先讲;选择能引发学员思考,开阔学员的视野,丰富学员想像力的部分多讲,扩大学员的知识面,帮助理解课本知识。第三,挖掘教材内容的文化内涵,传达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及对情感价值的思考,如讲到“儿子的故事”时,提出“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引发学员思考;讲到“富有的标准”时,让学员讨论“什么才是富有?”等问题。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作用,让教材内容巧妙地转换成学员容易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口语信息,这才是真正用“活”了教材。
(二)综合训练突出“说”。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说、听、读、写紧密相连。汉语口语课程培训重视开口“说”,为了突出这一训练环节,在落实培训的具体方案中,对听、说、读、写方面有所侧重。我们把听、读、写当作积累汉语词汇、熟悉汉语表达方式、掌握表达技巧必不可少的过程,突出多“说”训练。提倡课堂上每人都“说”一句,“人人开口说”。教师多提供科学、有效地训练材料,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复述课本内容的“复述说”,还有模仿他人对话的“模仿说”,进一步做到有感而发的“自圆其说”。除了说课本内容,还说课外内容,结合培训的时间、地点、场景等,随时、随地、随景大说特说,不仅提高了学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汉语口语水平。教师不仅指导课堂上的口语训练,还把实践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员多听广播的汉语内容和多看汉语类的电视节目,多观赏汉语电影故事,然后把它们复述出来。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参加学校组织的“汉语角”交流活动。让学员把在课堂练习中获取的经验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习训练的成果迅速转化为一定的口语能力。
注重训练过程 紧抓培训要点
(一)重视汉语文化内涵的传达。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的意义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使用这种语言必先理解这类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一点不容质疑。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词汇及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如果只知晓词语的发音是不够的,还必须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应用。汉语口语课程培训中要求学员在积累汉语词汇的同时,不能忽视词语意义的传达。词语的本义需要了解,词语的运用语境更需要了解。如汉语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伯父”,其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是指父亲的哥哥,二是称呼与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维族有这个实体的存在,但维语没有这个关系概念。孩子称呼父亲的哥哥,一般随着父母的称呼而称呼。汉语中前面是名字,后面加上“哥哥”“姑姑”“舅舅”“表哥”“堂兄”等表示关系的称谓,这在维族词语中是不存在的,孩子都是随着父母习惯来称谓,听维族人运用的称谓就分不出上下辈的关系了。有些形容词的应用需要讲究适用对象,不能随意使用。如“慈祥”这个词语,是形容上了年纪的人的一种态度、神色,但有些学员却把它用于任何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显得和蔼都用这个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很丰富,理解文化意义,可以帮助学员准确运用汉语口语词语。从这点说,汉语口语培训除了完成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科知识、培养掌握技能外,还必须促进学员对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培养学员的跨文化意识,唯此,才能有效地生成与提高学员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注意培养汉语思维习惯。民族学员学习汉语口语,不仅要从声音形式上适应汉语语音的发音,更重要的是学会在大脑信息编码中快速地输出汉语。少数民族学员由于从小生长的语言环境影响,习惯母语思维,听到汉语问题,先用自己的母语整理然后再用汉语输出,表现在用汉语口语表达思想时迟滞、不连贯、速度慢等。说话从内部思想、观点向外部有声语言转化时,速度的快与慢、好与坏,是一个人口语能力强与弱的重要标志。培训中先从认识上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思维习惯取得认同,然后通过有意训练来完成思维的快速转换。如采用快速表达法进行训练,即用汉语快速接词、限时续尾、快速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对思维的转换有帮助;还可以通过汉语口语情景会话来锻炼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话语组织能力和话语听辨时的纠错能力。实践证明:培养民族学员用汉语思维的习惯,对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初级会话从模仿开始。民族学员的汉语基础较薄弱,会话的初期先从模仿开始比较合适。只有经历模仿这个初级阶段,才能进一步要求其自圆其说。有新的研究表明,模仿学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2010年4月11日文章中说:学习方法中的模仿行为可以获得一种尽可能有效的适应性行为。在适应性行为的发展过程中,模仿的价值并没有降低,因为模仿错误是适应性行为的多样性来源,并且有助于增强人类的创新能力。[3]科学家还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单纯的模仿,还包括对模仿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在于,对导致失败的模仿进行修改,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对其进行评估,以及判断这种模仿在未来的有效程度。汉语口语培训主要是模仿课本进行复述或编辑对话练习。要求学员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或根据练习编辑情景对话,教师在模仿练习中增加问题的难度和灵活性,让学员不脱离课本,但又必须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说出。单一问题的复述与编话训练和复合问题的复述与编话训练分别进行,针对学员汉语水平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模仿是学习汉语会话训练的一个阶段性措施,并非最终目的,但要达到运用汉语自觉表达的水平,模仿是一个有效途径。
(四)应用现代技术充实培训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培训提供了全新的训练模式,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员的汉语学习,在词汇量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训练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丰富了培训内容,拓宽了培训时空的维度,让历史与现代结合,让想像与现实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同时拓展了学员的视野。图像可以使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动画可以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康德说过图型可以改变知性,“没有图型,各范畴就仅仅是知性对概念的机能,而并不表现任何现象。图式使形式质料化,使质料形式化。”[4]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帮助学员理解汉语言所表达的词汇意义和文化意义,解决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的难题,而且丰富了培训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内容,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促进了汉语表达技能的训练速度与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5]汉语培训形式与学员需要的形式吻合时,个体的先验能力将会渐渐地随着实践经验的影响而获得自身的运作机能,从而有意识地表现于实际活动中。
[1]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295.
[2]阿依努尔.新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创新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7,6(18):59.
[3]模仿他人错误也有好处.参考消息[N].2010-04-13(7).
[4]曾纪军,刘烨.康德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0.
[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06.
On Spoken Chinese Training Programs for Teachers from Minority Nationalitie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Bilingual Training in Xinjiang Area
liu Chunn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Spoken Chinese course aims to train oral expression skill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minority areas.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re focused 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spoken Chinese.The program of training spoken Chinese for Chinese teachers in minority nationalities must foc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the whole pre-training preparation,highlighting the focus of training courses with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process with closely linking to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raining session.
bilingual training;spoken Chinese language;focus;application;practice
H193
A
1672-3708(2011)05-0074-04
2011-07-23
刘春宁(1963- ),女,重庆人,副教授,主要以现代汉语教学与应用、汉语口语教学与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为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