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贤相吕颐浩看高宗赵构
2011-08-15丁式贤
丁式贤
(台州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
从南宋贤相吕颐浩看高宗赵构
丁式贤
(台州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
学界对赵构的评价多有偏颇,有失公允。宜从具体史实出发,选取靖康之变、苗刘之变、浮海避狄中、定都杭州时、岳飞被害时、秦桧专横时等几个特定历史时期,以赵构的作为,尤其是其与吕颐浩的关系来分析解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赵构。
赵构;吕颐浩;南宋
笔者近期在研究南宋历史,尤其是发掘南宋贤相吕颐浩生平业绩过程中,发现以前诸多史实和人物传记等记载,多有贬词。特别是对南宋初期的几位关键性人物,诸如宋高宗赵构,开国宰相李纲和吕颐浩、赵鼎、张浚等,记述很不公允。1989年版的 《中国历史辞典》、1991年版的 《中国皇帝全传》,甚至包括权威巨著《辞海》在内,对宋高宗赵构均持全盘否定,对几位名相也是公过是非偏颇,难以服人。本文旨在通过对吕颐浩等几位宰相的正名,也为宋高宗赵构讲几句公道话。
“靖康之变”中的赵构
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直追开封,宋徽宗逃往京口(今镇江),宋钦宗派人向金首领斡离不屈辱求和,并以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到金营作为人质,换取金人退兵。此时北宋虽有数十名亲王,可是这时跑的只剩下康王和肃王二人。年仅19岁的康王赵构为了救国,慷慨答应,愿冒险赴敌营。陪同的张邦昌却怕得要死,哭泣不已,赵构劝张说:“这本是男子汉大丈夫要做的事,相公不要这样。”到了金营,只见刀枪林立,杀气腾腾,赵构毫无惧色,从容不迫地从刀枪下傲然挺步。接着斡离不还邀赵构一同射箭,赵三箭三中,使斡十分惊讶。此举竟使斡怀疑他不是皇族子弟。其间宋将姚平仲率步骑万人,夜袭金兵营寨,想生擒斡,劫回康王。结果被金兵发觉,设下伏兵,败北而归。斡为此大声训斥宋使,张邦昌吓得哭了起来。康王却神色不变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然后低声对张邦昌说:“为了社稷怎么能爱惜自己的身躯呢?”为此再次引起斡的怀疑,甚至派员质问宋钦宗要另派人质。未几,钦宗决定由肃王出质代康王。并以为康王此行劳苦功高,遂任为太傅。不久,金兵咄咄逼人,钦宗听信主和派使者王云奏称:“康王英武多谋,今年正月出使金营时,与斡离不一起嬉玩相欢,毫无惧色,金人暗自畏服,这次议和重任,非他莫属。”赵构答应前往,并与准备同行的使者说:“国家多难,君主忧辱,如果此行可以解决问题,我们当义不容辞。”[1]499史称:就在赵构去金营途中,众大臣和百姓都不愿赵构再去金营,还把主和派王云活活打死,这才迫使赵构返回相府待命。没过几天,赵构又被命为勤王大元帅,兵分五路与金兵抗衡,直至北宋灭亡。元裕皇后手书到济州,劝赵构称帝,以继大统,赵构在危难中移师应天府登坛受命,即任皇帝,下诏改元为建炎,大赦天下。从而进入了南宋时期。
由此看来,赵构在“靖康之变”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由他出任南宋君主,也是众望所归。
“苗刘之变”中的赵构
赵构自建炎元年(1127年)登上皇位后,为了抗敌复仇,顺应民意,特命以抗金最得力的宿将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对赵构说:“金人恨我的名字,还是不要让我为宰相吧!”赵构见他态度坚决,忠心可嘉,安慰他说:“我很早就知道你的忠义和胆略,要想使金朝畏服,保四方安宁,非你做宰相不可,你不要推辞!”[1]500正因为这样,赵构还依照李纲的主张,先后罢了张邦昌、黄潜善、汪伯彦几位心腹的官,同时陆续启用了吕颐浩、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主战派,以及朱胜非、王渊等将官,因而引起了主和派武将苗傅和刘正彦等人的不满。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儿子,制造了举世震骇的“苗刘之变”。当时宋高宗赵构还壮着胆子劝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大家的地方,你们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这样的越轨行为?”[1]502然而苗、刘不听,并提出两条:一是让隆太后垂帘听政;二是立即派使者去金议和。赵构被迫宣诏应允。当诏书传出后,驻守在淮南和江南的将官,立即组织勤王军与苗、刘叛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时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知江宁府的吕颐浩,得儿子吕摭报后,马上写信给知枢密院事张浚说:“事已至此,朝廷也只有靠我们这些人了!”张浚也认为吕颐浩“有威望,能断大事”。两人遂约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勤王兵平乱。大军至平江(今苏州),张浚与吕颐浩相遇,两人相持而泣,吕颐浩慷慨陈词:“颐浩囊谏开边,几死宦臣之手;承乏漕挽,几陷腥膻之域。今事不谐,不过赤族(族诛),为社稷死,岂不快哉!”浚壮其言。浩与浚舟中草檄,由浩执笔,浚为润色之。檄诸州曰:“今者,吕颐浩因金陵之师,刘光世引步从之众,张俊治平江之兵,韩世忠、张浚、禹彦辅各领精锐,辛道宗、陈思恭总率舟师,汤东野、周杞扼据要冲,赵哲调集民兵;刘海、李逮馈饷刍粮,杨可辅参议军事,一行忠义、将佐、官属等,同时进兵,以讨元恶;师次秀州,四方响应,用祈请建炎皇帝亟登大位,以顺人心,今檄诸路州军官吏、军民等。当念祖宗涵育之恩,思君父忧废之辱,各奋忠义,共济多艰。所有朝廷见行文字,并是苗傅等伪命,及专擅改元,悉勿施行。如敢违戾,天下共诛之。”[2]吕颐浩发兵平江,傅刘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位。此时,颐浩、张浚与韩世忠等迎高宗入杭州,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颐浩等同入见上,皆恸哭,上慰劳之。高宗赵构感激不尽,亲夸:“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及。”[3]从此为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奠定了基础。吕颐浩拜左相兼御营使(掌管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不久又改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为宋高宗掌握军政大权,并为南宋朝廷初期的稳定立下了独特的功勋。此次参与勤王诸将士,均得宋高宗封赏;参与“苗刘之变”的人员,则受到贬斥或诛杀。
“浮海避狄”中的赵构
平息“苗刘之变”后,各路将领不断传来抗金捷报,尤其是岳家军,在广德、常州等战役中,屡战屡捷,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后金兵又大肆向临安进犯,赵构急问吕颐浩说:“临安恐怕是难以守住了,我们到何处避敌为好?”吕颐浩建议赵构到海上暂避一时,他分析说:“金军多是骑兵,不可能乘船入海袭击我们,况且金军对江浙一带的气候又不适应,也不会久留,等金兵退走,我们还可以再回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这是兵家之奇策。”[4]赵构完全采纳了吕颐浩的建议。故自越州(今绍兴)启程,至明州(今宁波)登海舟,精锐之兵万余人扈驾。据《挥三录》李正民《乘桴记》载:十二月二十九日岁除,庚戌正月一日大风,碇海中二日,北风稍劲,晚泊台州港口,三日早至章安镇驻舟,知台州晁公为、李承造皆来接驾。上幸祥符寺,从官迎拜于道左。
高宗在章安期间,曾游白枫山清修寺,并索笔为清修寺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楹联。又于僧房中写下了二首绝句。一首为:“古寺青山春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茶拟欲增茶具,暂充僧房借榻眠。”另一首是:“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忙。”高宗在章安金鳌山大中祥符寺驻锡17天,临走时赐额为“善济院”,并赐泊金30两。
据《辍耕录》载:“宋高宗驻寺不久,山下曰黄椒村,村中妇女闻天子至,咸来瞻拜龙颜,欢声如雷,曰‘不图今日得睹天日’。帝喜,敕夫人各自逐便。故至今村妇皆曰夫人,虽易世其称尚然不改。”
笔者以为,宋高宗来台州,虽属为了避开与金兵直接交战,但由于吕颐浩等一批尽忠报国的大臣们的辅佐护驾,首次长途航海来到台州,心情还是比较清静,目睹台州的大好风光,古寺青山、长松修竹如此优美,看到了民众的“尘劳”和村妇的“善济”,顿觉“心地自清凉”。不久,乘船到温州,并在“江心寺”驻足,也留下了不少诗章。由此看来,“浮海避狄”是属有计划的战略转移,而不是“海上逃窜”,况且宋高宗当时还留下张浚、韩世忠、岳飞等将官,随时准备应付来犯之敌。诸如金兀术退兵时,在镇东遭到韩世忠部的顽强阻击,生擒其女婿龙虎大王,后又在黄天荡被韩世忠、岳飞部围困48天后逃回江北。从此南宋定都杭州已成定局。
定都杭州时的赵构
宋高宗赵构“浮海避狄”返回杭州,受到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的热情欢迎,从而下定决心定都杭州,此前他已将杭州升为临安府。自此,杭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先后153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抉择是正确的,绝不是什么“狼狈南逃”。后人撰文称:
这时杭州的人口,因“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使临安府的人口激增。城区人口日益增多,空荒之地逐渐变为繁华街巷,城郊也“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沿钱塘江的城南郊厢和运河两岸的城北郊厢,形成了15个市镇,人口密集。
由于宋高宗支持李纲、吕颐浩、赵鼎等进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使杭州经济得以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于世界前列。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贯穿城市南北的‘御街’长达一万三千五百余尺,两旁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杭州成了东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谚语,反映了当时农副产品贸易的情景。手工业十分发达,除官营工场外,从熟食小点到穿着衣服、杂物用具,都有专门制作的私营手工业作坊。丝织业、印刷业、海外贸易都比北宋期间有了很大发展。西湖园林,除了凤凰山的御园,还在南北两山,京城内外,开辟了多处皇家园林。流传至今七百多年的‘西湖十景’,就是这时期产生的。”[5]
正如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教授撰文所述:“南宋定都杭州,是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是杭州城市发展的里程碑,而且使南宋时的杭州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大城市,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城之一,现已成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6]
就笔者所在的台州而言,更是一个鼎盛时期,因为南宋定都杭州,台州成了辅郡,政治、经济、文教、交通等各方面都得以振兴。仅得中进士一项来说,可谓空前绝后。北宋执政167年,台州中进士者36人,而南宋153年中,台州中进士者竟达554人,状元1人。其中宰辅近20人(含吕颐浩等来台寓居、世为台人者)。还出了一位太后谢道清。
岳飞被害时的赵构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兵分四路南下,当金兀术率兵十余万抵汴京时,这一消息传到临安,赵构调兵遗将,进行抵抗。他下诏让岳飞从襄阳出击,以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接着与金兵在郾城(今属河南)展开了短兵相接,岳家军上砍敌人,下砍马匹,大败金兵,取得了有名的郾城大捷。与此同时,韩世忠、张浚部也节节取胜,并相约以“岳”字旗为号,等到岳家军渡过黄河配合进攻金兵。此时,秦桧忧心忡忡,唯恐兀术在以后谈判桌上向他问罪,更不愿意岳飞北伐。因此,他以赵构的名义令岳飞择胜班师回朝。赵构亦怕岳家军势力扩大,“苗刘”作乱事件重演,不仅批准秦桧让岳家军班师的命令,甚至连下12道金牌,勒令岳家军立即退兵。转年四月,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领奉诏先后来到临安。秦桧设宴招待,赵构亲自慰抚一番,然后宣布:韩世忠、张俊升为枢密使,岳飞升为枢密副使,马上入府议事,不再返归军营。尔后,又派张俊、岳飞去韩家军驻地楚州视察,临行前秦桧要他们搜集韩的所谓“罪状”,遭到岳飞的痛斥,而张俊却极力投靠。从此,秦桧认定岳飞不仅是他从事议和的障碍,而且是他实施阴谋的绊脚石,故非致他死地不可。而高宗也怕岳飞威望高,对他疑惑越来越深,正好迎合了秦桧的企图。张俊是一个贪功忌贤之徒,对岳飞非常嫉妒,故在秦桧面前造事生非,诬告岳飞要放弃楚州,退兵保守长江。秦桧马上以此为借口,指使他的同党右谏大夫万俟上奏章弹劾岳飞。赵构见奏章,不加分辨,欲向岳飞问罪。岳飞含泪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只好提请辞职,高宗下诏免去了岳飞的枢密副使官职,让他到庐山闲居。然而,秦桧还是不死心,与张俊等策划后,先买通了岳飞部下的王贵、王俊等人。写了“首告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领兵到襄阳去造反,然后加以逮捕,接着逼张宪招认,是岳云唆使他这样干的,又把岳云逮捕入狱。秦桧、张俊等人又将捏造的材料送高宗审阅,高宗信以为真,顿时大怒。秦桧借机要赵构把岳飞提来,与张宪、岳云对证,赵表示同意。秦桧命人将岳飞骗至大理寺,当岳飞看到岳云、张宪两人身荷重刑,遍身鳞伤,眼泪突眶而涌,就这样一连所谓审问了两个月,竟无一人出来作证。韩世忠得知后,十分气愤,当面责问秦桧,要他拿出证据来,秦桧恬不知耻回答道:“岳飞父子的案子,虽不明,其事件莫须有也许有。”韩听后,更加愤慨地责问他:“相公,‘莫须有’之字怎么可使天下人服呢?”[1]505秦桧无言对答。绍兴十一年(1148 年)除夕夜,秦桧不顾一切把岳飞父子及张宪偷偷杀害,在临刑前,岳飞在狱案上挥笔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对秦桧和赵构的最后抗议。一起历经年余的折腾,以“莫须有”定罪的岳家军冤案就此告终。而赵构在这起冤案中充当了元凶,留下了骂名。
值得一提的是,时过二十一年,即绍兴三十二年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隆兴元年(1163年)由其养子赵 继位。孝宗赵 当年就为岳飞冤案平反昭雪。史载:时宋高宗赵构当上了太上皇帝,仍掌朝政。由此可见,这桩由他直接造成的冤案,自己不便出面,只好由孝宗来下诏罢了。后人评述:愧之晚矣!但毕竟还是在他授意下办的。这也许就是历史。
秦桧专横时的赵构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宋江宁(今南京)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汴京失陷,举家被金兵俘获北上,后颇得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年),挞懒纵其全家归宋,充当内奸。绍兴间,两度拜相,长期把持朝政,深得高宗赵构宠信,倡言“屈已求和”。绍兴十一年(1141 年),以“莫须有”罪杀害岳飞,收三大将兵权,与金达成屈辱的 “绍兴和议”。在赵构的庇护纵容下,贬黜主战派吕颐浩、张浚、赵鼎、韩世忠等名臣将帅,忠臣良将或逐或杀,而无耻凶顽,皆得重用。晚年封建康郡王,率后进封申王。韩胄当权时,追夺王爵,改赐“谬丑”。
前不久,由王小东先生著的《嗜血的权杖——中国首部白话小说秦桧传》,对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宠用、纵容秦桧杀害岳飞和打击迫害忠臣作了不留情面的揭露,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作为君主的内心世界。文中述:秦桧死后,赵构说我不用衣膝裤中藏匕首了。对秦桧经历了“初奇(忌)桧、继恶桧、后爱桧、晚复畏桧”的过程,尤其是秦桧临死前策划让其子秦继丞相位这件事,赵构处理得比较理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高宗亲临秦府探病,病榻旁的秦迫不及待地问:‘由谁代任宰相之职?’高宗冷冷地答道:‘这件事不是你应该问的!’这等于明确拒绝了秦继承相位的要求,秦桧父子的如意算盘终于落了空。次日,秦桧、其子秦、其孙秦埙和秦堪被一起免官。得知高宗的旨意,秦桧当夜一命呜呼!”[7]为此,读者肯定会拍手称快,而对宋高宗赵构在受到谴责的同时,还应该值得怜悯。
是的,事实确是如此,宋高宗赵构开始对秦桧是忌他。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参知政事秦桧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因范宗尹既免,相位久虚,秦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并曰:“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所献二策,大略欲以河北人还金,中原人还刘豫”的对外政策,高宗怒斥:“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此时,富直柔、韩璜等极力密荐秦桧为相。这时的赵构,头脑还比较清醒,他考虑再三,决定重新启用吕颐浩为左相,对此秦桧不服。后高宗赵构发现秦桧阴结朋党,即降诏“止朋党”。
此时,吕颐浩总结以往的教训,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故联合众大臣上书高宗赵构,迫使秦桧罢相七年,这可谓“恶桧”。秦桧罢相后,仍在蠢蠢欲动,并不断改变手法,千方百计投靠赵构,加之吕颐浩年事已高,结果终于又让秦桧篡了权,这又是“爱桧”;直到最后,虽然“复畏桧”,但秦桧及其党羽已独掌朝纲,根本不把你赵构放在眼里。因此,赵构说自己见秦桧还得暗藏匕首,这些确是客观事实。此时赵构对秦桧独揽朝政心怀不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绍兴二十四年,礼部举行省试,秦桧荐心腹魏师逊、汤思退为主考官,把他的孙子列为第一名上报。殿试时,秦又向赵构进言,让魏、汤为阅卷官,赵构胸中有数,特地亲自翻阅前几名卷子,发现有的比他孙子好,就果断地提上二名,将其孙子降为第三,这在当时朝廷传为佳话。值得欣喜的是,宋高宗最终还是没有让奏桧一家阴谋得逞,痛下决心罢了秦桧祖孙三代的官。后人还让秦桧、秦桧妻、万俟、张俊四人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成为世人唾骂的千古罪人。同时,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恩准配飨高宗庙庭。
综上所述,对宋高宗赵构究竟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今天我们有责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评述。他就任于父母、兄弟、嫔妃、亲王、皇孙、附马、公主等三千多人北去,并将宋室的法驾、礼器、乐器、祭器、硅漳、宝印、图书帐籍及公私积蓄洗掠一空的危难之中,重新创立了南宋,并移居杭州,先后使南宋王室延续了153年,都城始终未迁,这充分说明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选择的必要性与正确性,绝不是什么“南逃”的草率之举。在赵构执政的35年中,他并不是一件好事都没干,而是充分发挥了他天资聪颖、文武兼备的才能;任用了李纲、吕颐浩、赵鼎、张浚、韩世忠、岳飞等一批贤臣忠君;尽管同时也宠用了诸如秦桧、张邦昌、张俊、万俟等一些败类,但他们终究得到了历史的惩罚。南宋时期,对杭州、绍兴、宁波、湖州、金华、尤其是原来比较偏僻、落后的台州来说,史无前例的得到了振兴。因此,笔者以为:宋高宗赵构是值得肯定的一位皇帝,而不是全面否认的昏君,更不是什么“千古罪人”。虽然他没有什么特殊的业绩可以留史称颂,但除了杀害岳飞一案应负主要责任,或者说罪责外,其他的均属情有可原,就如《中国皇帝全传》所述的“沆瀣一气,谋害岳飞”,亦只能说与秦桧臭味相投,一起干了这件坏事,况且以后给予平反昭雪,这与创建南宋皇朝,并使之代代相传相比较,说句公道话,还是功大于过。这只是笔者之一孔见,现把它提出来,以求教于宋史研究专家和同仁们。
[1]汴浩史.中国皇帝全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2]建炎复辟记[C]//丁式贤.南宋贤相吕颐浩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9[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阎崇年.中国历史名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68.
[6]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1986.
[7]王小东.嗜血的权杖[C]//丁式贤.南宋贤相吕颐浩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On Emperor Zhao Gou from Prime Minister Lv Yihao in South Song Dynasty
Ding Shixian
(Taizho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Linhai,Zhejiang 317000)
The emperor Zhao Gou does not receive fair criticism from academic circles. It needs analysi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o Gou and Lv Yihao based on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Jing Kang Revolution,Miao and Liu revolution,re-capitaling in Hangzhou,and victimization of Yue Fei,which can improve a true Zhao Gou in history.
Zhao Gou;Lv Yihao;South Song Dynasty
K245
A
1672-3708(2011)05-0014-05
2011-08-21
丁式贤(1937- ),男,浙江天台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