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分析

2011-08-15康健

关键词:教学信息传播学所学

康健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传播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分析

康健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视听说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也是一种传播活动。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能够全面考量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主客观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传播学;教学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随着新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视听说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视听说教学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向学习者全方位地传递语言信息的活动。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情景化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增加其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其语言输出。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不同,视听说教学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容乐观,亟待提高,[1]361视听说教学因此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困难且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能力。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一种传播活动

传播是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介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活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传播者、受传者(受众)、信息和媒介是任何传播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重点已从传播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同时传播效果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2]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教师作为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学生作为受众,不仅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还是教学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及反馈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授课内容作为信息,需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所认同,也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作为传播媒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它们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视听说教学不是单向的语言传播活动,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教学信息,以求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分析

1.作为传者的教师

教师作为传者,位于传播活动的起点,掌握着整个教学传播过程,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在视听说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依据各单元的教学目的及要求来设计和组织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如,在课前可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搜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由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介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视听资源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单元主题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如,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开谈论,由学生代表概括总结该小组的观点,也可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对话,亦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所听短文进行模仿或再创造。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而愉悦。每节课结束前,教师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教师需运用传播技巧来提升视听说教学艺术。传播技巧就是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制作符码、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在加工信息阶段,教师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透彻掌握授课内容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宗教信仰、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筛选,当好“把关人”,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供各种口头和书面练习,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制作符码在视听说教学中即教学课件的制作,课件应将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都包括在内,以方便学生掌握,并且课件制作应简洁大方。在具体的传递信息阶段,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艺术手段,如肢体语言等来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三,作为好的传播者,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以科研促教学,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传播者。

2.作为受众的学生

学生作为受众,位于信息传播的终点。他们是教学信息传递的目的地,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但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信息的主动使用者,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与使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的英语基础、兴趣爱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对于视频和音频资源的理解及进而的语言输出取决于已有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因素也会起关键作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才能产生习得。[3]习得是进行语言输出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在视听说课的学习中提前了解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语言、文化或社交等知识,扫清听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障碍。与此同时,教师良好的课堂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新的词汇、句型或表达用于口语交际中,不仅能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书本知识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感受到语言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就学生自身而言,还应克服羞于开口、害怕犯错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如在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情景对话等环节,一些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可以起带头作用,带动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参与进来,并给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会有助于他们克服语言表达时的胆怯心理或害怕出错的心理。另外,活跃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心理障碍的克服。因此,视听说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对学生受众的接受能力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同时,应发挥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3.教学信息及传播媒介

传播学认为,新、快、群众关注是信息的三个基本特性。“新”既指新近发生的事,也指具有新意的事实;“快”是指信息在传播时,时效性特别强;“群众关注”是指信息内容为群众所普遍关心、注目,凡是群众关心、注重的事实,及时地传播就会为群众所欢迎和接受,因为群众总是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从庞大纷杂的信息流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各取所需。在视听说教学中,教学信息即授课内容,也同样遵循信息的三个基本特性,并且它能否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喜爱,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视听说教学中,教师在对教学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选择时要体现时代性,充分体会学生的心理,理解他们的需求,找到那些能为学生所认同的信息,引起他们的共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涉及到体育的单元,可将时下的体育赛事穿插到授课内容中,或将涉及到体育项目的电影进行剪辑播放,要求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球员、赛事或电影中的人物赛事进行讨论评说,这样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觉得有话可说。此外,教学信息还具有动态性,面对不同的班级,授课内容或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班级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接受力强,则可拓宽加深他们的知识面,加大听说能力的训练。相反,如果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低,则应在保证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有所拓展。

传播媒介在视听说教学中指授课过程中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它们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它们也大大改善了传统听说课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在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掌握好各种视听材料的播放次数,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便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4.视听说教学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是受传者对于信息刺激的反应,是检验传播目的实现程度的标志,也是传播者及时控制、调整下一次传播活动的依据。传播效果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2]衡量视听说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亦可从学生的这四个层面来考量。认知效果即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并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及视听资源;情感效果指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能够就所听所学内容进行判断和思考;态度效果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安排或所学内容的喜好程度;行为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学生能就视听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信息作出反馈。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学生从接受信息到主动地使用信息并对教学内容作出反馈和回应,表明视听说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深入、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灌输过程,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正是凭借着学生的反馈及回应,教学传播活动才能够不断地循环进行。因此,在视听说教学中,为提升传播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在课堂教学各阶段的掌握情况,据此随时对授课内容及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

总之,视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传播是传者教师和受众学生应用传播媒介紧扣教学信息协调互动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各个主客观要素间的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 靳兰兰,章晋新.两套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的对比研究[G]//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Stephen D.Krashen,Tracy D.Terrell.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92.

1672-2035(2011)05-0158-02

G642

B

2011-07-24

康 健(1980-),女,山西寿阳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 琴】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传播学所学
非所学
非所学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HTML5技术实现智能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数据结构课堂上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研究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