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镇建设的思考
2011-08-15王合理
王合理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城镇是现代文明的载体。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走出不注意历史文化保护,只是拆旧建新、挖沟埋管、铺路建楼的误区,如何重视和加强历史文化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这是指导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1 生态城镇建设
生态城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它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生态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城镇建设需要基础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分析、保护、恢复与重建,开展城市的生态系统、空间、产业、人居环境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卫生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同时,要用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对生态城镇进行管理。
1.1 建设生态城镇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重要前提。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来推动和促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等。
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如生态科学理念、生态消费理念、生态责任理念等,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1.2 建设生态城镇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中心任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产业。
1.2.1 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设施蔬菜果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培育优势品种,提高农业效益。
1.2.2 发展生态工业。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
1.2.3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服务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城镇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植树造林,重视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饮用水保护。
1.3 建设生态城镇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1.3.1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建设集生态教育和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1.3.2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公众参与植树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活动,培育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1.4 生态城镇的衡量标准[3]
1.4.1 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用水占有率不低于35%;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不低于建设用地的两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10%;强热岛效应地区(温差超过2℃)面积率不超过10%;本地物种比例不低于65%。
1.4.2 生态人居环境。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居民步行道最近的大片绿地实践部超过10分钟;城区人均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其中人均湿地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从居住点到工作地点乘公交车正常情况下不超过30分钟。
1.4.3 生态代谢网络建设。本地食品生产与消费占城市总生产与消费需求不低于50%;高效率污水处理和节水设施,70%的生活垃圾在社区就地减量化合资源化。
2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是在生态城市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建设,它是以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崇尚生态伦理道德,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营造地带性植物群落,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防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城市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建设,有定性和定量标准[4]。2.1 定性标准:
2.1.1 组织管理:政府重视,制定并实施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
2.1.2 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形成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
2.1.3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有良好的市域生态环境,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得到了有效保护,绿地分布合理,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
2.1.4 保持城市地域风貌,保护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重视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挖掘)。
2.1.5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集约,运行高效、稳定。生产、生活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城市环境清洁、安全。城市建筑(新建)广泛采用节能、节水技术,普遍应用低能耗环保、节能材料。
2.1.6 大气、水系环境良好,并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城市热岛效应较低。
2.1.7 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完善,污染控制水平较高,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城市具有完备的公园、文化、体育等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住宅小区、社区的功能俱全,居民对本市的生活环境有较高的满意度。
2.1.8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2.1.9 涉及公共利益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度较高。
2.1.10 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规章,严格保护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2.2 定量标准:
2.2.1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2.2.1.1 综合物种指数≥0.5
2.2.1.2 本地植物指数≥0.7
2.2.1.3 建成区新建、改造的人行道路、城市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70%
2.2.1.4 城市热岛效应程度中等城市≤2.5℃,小城市≤2.0℃
2.2.1.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100万人口为41%,50万以下人口为43%。
2.2.1.6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 50~100万人口10.5平方米,50万以下人口11.5平方米
2.2.1.7 建成区绿地率为38%
2.2.2 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2.2.2.1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年≥300
2.2.2.2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2.2.2.3 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100%
2.2.2.4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 dB(A)
2.2.2.5 公众对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满意度≥90%
2.2.3 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2.2.3.1 城市道路完好率≥95%
2.2.3.2 自来水普及率100%,实现24小时供水
2.2.3.3 城市污水处理率≥70%
2.2.3.4 再生水利用率≥20%
2.2.3.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3 现代城市建设的观念转变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尤其在干旱荒漠绿洲生态条件下,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城镇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镇环境建设要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和生态服务功能需求。既要实现城镇的美化更要实现城镇可持续性发展。
新疆,特别是南疆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生态城镇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在兵团推进城镇化,是中央根据屯垦戍边事业需要提出的首要任务、长远大计。要在新疆城镇体系总体规划框架下,按照现代城市理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良、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镇,使之成为转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加速器、现代文明的聚集地、维稳戍边的新堡垒。
[1] 丁大卫,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08-3-31.
[2] 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8-1-8.
[3] 孙秀艳,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N],人民日报,2010-9-9.
[4]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