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建立健全图书捐赠机制的若干思考
2011-08-15陕西省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1
王 岚 (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1)
社会赠书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接受社会赠书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尽管公共图书馆接受赠书的历史十分漫长,几乎与图书馆同时产生,但接受赠书及赠书的管理与利用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图书馆虽然有完备的文献采访原则与年度采选计划,但对社会赠书无章可循,没有原则或制度粗疏、不健全,不能或难以适应馆藏文献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建立科学的社会赠书接受原则和规范的赠书接受机制,建立适合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原则的接受赠书工作流程,确保赠书工作高水平、可持续开展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公共图书馆接受赠书工作的突出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社会赠书接受原则
以笔者所在的陕西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其社会赠书一直作为文献补充的来源之一。从2001年9月30日新馆开放起,陕西省图书馆在办公室设专人负责接受社会各界赠书。据统计,2003年接受赠书3 014册,2004年接受赠书826种、3 693册,2005年接受赠书2 941册,2006年接受赠书2 755种、3 671册,2007年接受赠书577种、1 298册,2008年接受赠书1 754种、3 119册,总计1万多册社会赠书,全部是被动接受①。许多赠书内容陈旧、破损严重、与馆藏重复率高且利用率低,由于没有明确的原则规定,负责人员只能如数接受。接受的赠书一部分经分编入库,多余复本则转赠区县、乡镇图书馆。
1.2 缺乏规范的社会赠书接受机制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但接受社会赠书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却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对赠书的内容、新旧程度不加约束影响了馆藏质量;对赠书的加工缺乏规范(如不加盖赠书章、不注明赠书来源等)使社会赠书的善举缺乏适当的鼓励和宣传,降低了赠书者继续赠书的热情,以致赠书者不愿把高质量文献赠送给图书馆。不久前,在新浪图林博客圈“西北老汉”的一篇关于老教授赠书的博文回复中有网友写道,“一些人尤其是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都不愿意把私人图书、档案捐于国内图书馆。如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档案、孔祥熙档案等都存于美国胡佛研究中心,有的已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1]
2 建立科学可行的赠书接受原则
确定赠书接受原则是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各类型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因为读者对象和社会职能相同或相近而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如藏书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普及性、地方性等;同时由于图书馆所处地域和级别不同、藏书发展历史各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省级中心城市图书馆藏书除了要具有知识性、普及性之外,还要重视收藏为本地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经济建设服务的专题性、权威性文献。
虽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中尚未明文规定公共图书馆接受赠书的标准,但要切实做好接受赠书工作,各馆必须确立本馆的接受原则。首先,接受的赠书必须符合本馆的藏书体系。只有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才能确保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系统、科学、实用。例如,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我馆原则上不采购教辅类图书,因此在接受赠书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对此类图书婉言谢绝。其次,不符合著作法和版权法的图书(包括非法出版物、盗版图书)、内容过时的科技类图书、内容错误不宜公开传播的图书及印刷粗糙或已破损较严重难以修复的图书等[2]都应被列为不予接受的对象。 再次,以上原则被认同后,图书馆应向捐赠者明确:在赠书交接完成后,赠书的所有权归图书馆,图书馆有权对赠书进行适当处理,如对复本量过大的赠书进行转赠,对过期赠书进行剔旧等[3]。最后,对于已经确定的赠书接受原则,公共图书馆不仅应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而且必须进行多途径广泛宣传,如通过本馆网站公布、通过本地新闻媒体宣传、在馆内醒目位置长期放置宣传通告等。
3 建立规范有效的赠书接受机制
在建立科学、可行的赠书接受原则的同时,还应建立较为完善、规范和符合标准的赠书接受机制,使这项工作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1 严格赠书接受流程
符合本馆赠书接受原则的图书,从到馆之时起即需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运作。首先,由承担赠书接受工作的人员登记造册,同时填写专为赠书设计的收藏证并将其发给捐赠者以示留念。填写的赠书登记册一式两份,一份留该岗位存档,另一份作为日后图书移交采编部门时的凭证,负责赠书接受工作人员及采编部门相关人员均需在上面签字认可。其次,图书移交采编部门后,图书加工人员要将赠书与通过常规途径采购回来的新书同等对待,在第一时间加工、分编、上架供读者借阅,同时需加盖赠书专用章以示区别。
3.2 对图书捐赠者给予适当的宣传激励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书之士愿意将自己多年来苦心收藏的各类图书捐赠给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让读者获得益处,让图书原本的使用价值得到延伸;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一份纪念,有传世意义。对于这些赠书者,图书馆一定要真诚相待,除了为他们开具具有收藏意义的赠书证书外,还需在本馆网站设赠书留名专栏进行宣传。这既表达了对赠书者的感激,宣传了所赠图书,也为图书馆营造了良好的赠书氛围,从而吸引更多赠书者。
3.3 对于特殊捐赠者的特殊对待
在图书馆日常接受赠书的过程中,不乏一些特殊的捐赠者。他们或者身份特殊、或者学术成就突出、或者所捐赠图书价值较高。对于这些特殊捐赠者,图书馆需特殊对待。
署名为“远洋过客”的博友在“书社会——图书馆员之家”的日志中提到了一些国外图书捐赠的做法。他称,在匹兹堡大学有一位情报学教授德本思,德本思从情报学出版的第1本书、第1期期刊就开始收藏,在“远洋过客”念书时都是到德本思那里用书,比去图书馆还方便。德本思退休后与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协商了好几年,想要在匹兹堡大学图书馆设立个人专藏,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和学院都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正好此时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院长去当地进修,并去匹兹堡大学专程访问了德本思教授。德本思教授将所有书刊赠给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并在该院建立了个人专藏。其结果,老教授达到了自己的愿望,珍贵的英文情报学系统藏书填补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空白[4]。
多年来我馆先后接受过多次图书捐赠,其中有出版社、图书公司捐赠的价值不菲的图书,省领导捐赠的个人专著,海外友人捐赠的外文原版图书等。像这样大规模的捐赠,我馆都举办专门的捐赠仪式进行宣传报道,以示重视及感谢。此外,对于一些非常珍贵的有特殊意义的图书,我馆还设立专架甚至专室(区)进行收藏,如日本首相大平正方赠书专架、陕西作家著作专藏等。
3.4 完善赠书统计工作
赠书是社会对图书馆的支持与信赖。赠书进入馆内即成为社会财产,必须严格照章办理。负责承担该岗位工作的人员需对全年的赠书进行统计分析,以掌握该项工作的相关动态,为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打好基础。每年年底都应在网站通报赠书的相关信息及统计数据,让赠书者感到图书馆的诚意,受到鼓舞,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加入向图书馆赠书的行列。
4 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捐赠图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每年新出版的图书数量日益激增,随之而来的则是各个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与读者的大量文献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面对每周上架的新书,读者最常说的一句话依旧是“新书怎么这么少”。接受赠书已经成为图书馆补充文献的必备手段,各级图书馆均应选择适当时机引导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爱心人士都愿意做一些公益事情,只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公共图书馆应该经常做一些正面的引导,向社会“大声”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以获得多方面的帮助。
由于赠书者的行为具有自愿性与随机性,使得图书馆的赠书接受工作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如果图书馆想得到更多有价值的赠书就不能坐等赠书者上门,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赠书招引工作。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向读者、社会进行宣传,特别是主动和专事赠书的团体或个人保持联系,向他们详细介绍本馆的馆藏特点及文献短缺情况,争取使他们将自己和散存于他人或机构中已不需要但却有价值的图书捐赠给图书馆,让图书继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读者受益[5]。
实际上,在市民中蕴藏着大量图书。私人藏书多为个人购买,质量较好、实用性较强,但许多图书在读过之后便被束之高阁。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如能发起“市民赠书为市民”活动,倡导群众积极赠书,将会很好地调剂市民手中的闲置图书,让个人藏书为更多人所用。如果能获得教授、学者几十年收藏并聚集的高质量、专题性、系统性图书,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一次捐赠就能强化一个主题的馆藏,图书馆何乐而不为,况且教授、学者的赠书往往品相较好,一套私人藏书就能承载一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图书馆应主动寻求学者、教授赠书,对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高的私人藏书应放在特藏建设的高度来对待。
5 拓展赠书利用,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经费来源有保障的省、市一级图书馆有责任帮助条件相对落后的基层图书馆,因此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是这些基层公共图书馆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2005年8月,CCTV-7“生活567”栏目发起了“图书传递工程”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活动的宗旨是“节约书本,奉献爱心”,倡导节约,共建和谐社会,以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具体内容是在大中城市动员中小学生献出爱心,把用过的课本及看过的课外图书捐赠出来,由活动的组织单位(CCTV-7和当地的共青团组织等)集中派送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一般按每个学校1万册的数量配备)建立“爱心图书室”。活动开展几年来,“图书传递工程”已经走进10多个省份,募捐了200多万册图书(包括地方间的传递),援建爱心图书室200个。据了解,组织、参与该项活动的主体中无任何图书馆机构[6]。
其实,每年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接受的社会赠书复本量不计其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面向基层图书馆的捐赠图书活动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省、市一级公共图书馆有责任面向社会介绍基层图书馆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难。省、市一级公共图书馆地处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核心圈,担此重任责无旁贷。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最低标准的图书馆建设数值估算,一个服务人口3~10万的小型图书馆,藏书量最低值为4.5万册[7]。因此,将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工作纳入省、市一级公共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中,既是对基层图书馆开展业务辅导工作的具体落实,也将直接推动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注 释:
①该数据来源于笔者根据陕西省图书馆近年的赠书登记本进行的一项数据统计。
[1]西望图腾. 老教授的捐书[EB/OL]. (2010-02-02)[2010-05-26].http://user.qzone.qq.com/470245751/blog/1265098264.
[2]韩 波. 对图书馆开展市民赠书工作实践的思考[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138-139.
[3]韩红予. 浅谈高校图书馆捐赠图书的管理与利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11):235-237.
[4]远洋过客. 也说捐书[EB/OL].(2010-02-06)[2010-05-26].http://sns.libspace.org/space-28-do-blog-id-1396.html.
[5]林帼贞. 赠书的质量控制及其科学管理[J]. 图书馆界, 2006(4):25-27.
[6]西望图腾. 图书传递工程[EB/OL]. (2010-01-20)[2010-05-27].http://user.qzone.qq.com/470245751/blog/12639716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