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及教学策略研究
2011-08-15李怡
李怡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及教学策略研究
李怡
(黄淮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文章分析了文化因素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从中国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教学方法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提倡通过教学改革,让中国学生能够通过外语教学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并学会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而达到有效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外语;文化干扰;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关注的是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
文化干扰是指学习者由于无意识地将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套用或附加到所学语言当中,从而产生理解偏误甚或导致交际失败。
1.1 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干扰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情感和信仰。在交际中,我们可能知道某个具体单词的含义,也能分析出句子的语法结构,但却听不懂说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中西方在称谓语、赞美辞和致谢辞、禁忌语和委婉语及其他社交语言中都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1.1.1 称谓语
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汉语里很有礼貌的称谓语在英语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因此在交际中很可能因为称谓语带来的障碍,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导致交际失败。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人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这些词中的“老”并没有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而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在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还有如用“小姐”一词称谓妇女,在中国的妇女看来是骚扰,而在美国的中年妇女看来却是恭维。
1.1.2 赞美和致谢
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认为,合作原则包括讲真话和老实话的原则,礼貌原则包括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常加以一些否定或自贬言语,以示谦逊、礼貌与尊重。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中国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自我贬低比讲老实话和真话更有必要、更得体、更能维系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英美等国家,人们则注重讲真话和老实话,对别人的称赞或夸奖感到自豪,并立即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所以,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虽然他们也重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二者难以相兼时,他们会牺牲礼貌原则,这是由西方人的自我价值观决定的。
1.1.3 禁忌语和委婉语
中西文化对于禁忌语也有不同的范畴。中国人在日常交际中常常问及某人的年龄、收人、婚姻、政治立场、宗教信仰以及与隐私等有关的话题,并且把它看作很平常的用语,但在西方人眼里,以上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英汉语在委婉语的选用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在中国人们“谈性色变”,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美国,人们在公众场合也不会轻言性,于是也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
1.1.4 其他社交礼节用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如汉语里的“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Thank you,I’m sorry,Excuse me等。在回复别人的感谢之词时,汉语是“没什么”或“不用谢”,正确的英语表达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my pleasure.”英语则用“Not at al1.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来表示。另外,中国人通常认为对家人和朋友没有必要客气,尤其在一些小事上,向对方表示感谢会令人不自在,让人觉得很虚伪。而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则有些失礼,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是由于中国属高语境国家,而美国属低语境国家,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1.2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干扰
非言语行为是指言语范畴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目光控制、手势、身势、身体动作、头部动作、面部表情、身体距离等肢体语言。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存在文化差异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的差异,并容易由此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
1.3 语言的文化干扰
1.3.1 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社会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认识,如不加比较地以母语文化模式去套用,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例如英语中的adult textbooks,从字面上看,自然是“成年人用书”,然而从文化内涵上来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的代名词,因为在西方社会,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样一个委婉用语便应运而生了。再如有的国人用“lover”一词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妻子),让外国人大为吃惊,因为在英语文化中,“lover”是“情人”的意思。而同样,当介绍美国总统夫人为“第一夫人”时,我国有些人也甚感疑惑,难道美国总统还有第二、第三……夫人吗?
1.3.2 习语和俗语
“龙(dragon)”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应予消灭。这说明龙(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和文化感情色彩是截然相反的。还有,在中国文化中蝙蝠是幸福、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蝠”与“福”同音,人们常把“蝙蝠”和“鹿”放在一起代表“福禄”,象征幸福、权位、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bat)会使人产生坏的联想,这从习语“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就可见一斑。
2 文化干扰的原因
2.1 社会语言方面的使用不当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其文化“浓度”显然很高,在特定文化内的交往中,这方面的能力似乎比语法能力更加重要。可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常常会有不同的社会语言能力,即使他们的语法能力都相同,相互理解和沟通仍会有不少困难与障碍。
2.2 文化角度上的不可接受
在中国,如果接受礼物的人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就被视为小气;送人“伞”会令人想到“分离”而使人不高兴;而送人“钟”,一定会由于让人联想到“送终”而遭人痛骂。在美国,赠送礼物时,接受礼物的人会当着送礼人的面将礼物打开,而且几乎没有禁忌,比如在老人过生日时送给他一个钟面带醒目黑字的小钟,会体现送礼者的关爱与体贴。
2.3 价值观差别带来的冲突
中西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中国受儒教文化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体现为以浓厚的亲情意识与和为贵为基础的传统群体文化。群体取向文化以家庭为中心,认为群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而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取向国家,他们把个人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强调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崇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self-made man)。因此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差别是导致其在交际中出现冲突的原因。
2.4 过度简化和过度概括
对西方文化缺乏全方位的了解,换言之,一些中国人过于简单或是片面地看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很富有、所有美国老年人都得不到照顾、美国人都很性感等。实际上,这是由于脑海中的固有印象造成的错误观念。
3 如何减少文化干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其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英语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佳方法是使用;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以选择有文化差异的典型现实生活情景,把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2 对比教学法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阐明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在学习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时,可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内容为节假日的课文,可引导学生进行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如圣诞节与中国新年等)的比较。(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教学。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然后进行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3.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如投影、自制幻灯片、外台广播、原声录音、外版电影和录像以及各种VCD光盘等将相关内容引进课堂,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观看、收听、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辨别和体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
3.4 课外活动法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拓目的语文化的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应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组织收听英文广播,看原版电影;指导学生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辩论赛、诗歌朗诵会、英语晚会、专题讲座、英语知识有奖问答、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寻找、选择外国笔友,通过E-mail或QQ共同讨论,提出交流活动的要求,明确双方合作目的及打算,并与现行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文化教育应与语言的教学相辅相成,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化把握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最终达到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得体的、有效的交际,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1] Allen E D,Valette R M.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3] Barry,Tomalin and Susan,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 Byram,Michael,and Veronica Esarte-Sarrie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6]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H315.9,G642.0
A
1006-5261(2011)05-0125-03
2010-12-16
李怡(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