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微博问政”述评

2011-08-15魏楠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问政民意网民

魏楠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国内“微博问政”述评

魏楠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微博凭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迅速成为网络问政的新宠。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概念、特点和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点,探究了微博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微博问政;概念;特征;问题

至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官方对网络问政的重视可见一斑。从论坛、博客到微博,网络问政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升级。根据对中国知网和维普资讯的检索,有关“微博问政”的文献仅有几十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读概括,可将目前国内的“微博问政”研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微博问政的概念和特征

1.微博问政的概念。黎福羽认为:“‘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处理政务等活动”。“两会问政于民”、“新闻发布的渠道”、“宣传政策法规的阵地”[1]等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张楚楚认为:“微博问政,即利用网络进行参政和处理政务。政府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随手‘摆摊’,而网民则可零距离‘选购’政见,并随时发问。通过微博这种崭新的沟通方式来参政议政”[2]。

蒋东旭、严功军指出,“微博问政的说法源自博客问政”,“微博问政也就是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在2010年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使用微博这种新的网络博客形态与网民就某一个议题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合意提交大会审议,就成为微博问政的典型表现,体现出微博文章在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形成政治议题方面的明显优势”[3]。

以上观点虽然都抓住了微博问政的关键载体——微博,抓住了微博问政的基本形式——问答互动,但对微博问政的本质还没有做深入探究,特别是与其他类型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民主、电子民主等相比有何区别与联系,还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微博问政的定义比较模糊,还没有一个权威公认的概念,对微博问政的内涵还需要给予科学界定。

2.微博问政的特征。蒋东旭、严功军将微博的特征概括为“文本的碎片化”、“恰当的传播距离”、“草根性和平民化”以及“公众议程影响力增强”[4]四个方面。张晋升、黎宇文则认为,微博问政具有如下特点:“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现场感互动性强”、“信息发布迅速”[5]。骆燕玲则从微博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微博问政的特征:“简便性”、“即时性”、“分享性”、“互动性”[6]。

总体而言,上述观点都从微博问政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出发,各自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微博问政的特性进行了概括,虽然表述不同,但对于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和把握微博问政的本质特征均具有启发意义。

二、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黎福羽概括了微博问政在“问计于民”、“新闻发布渠道”、“宣传政策法规”[7]三个方面均有积极表现。其优势就在于“听取群众呼声更便捷”、“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可以与其他表达形式相辅相成”[8]。

2.郭昭如认为:“微博这种网络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了体制外民意表达机制与体制内民意表达机制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网上网下的互动,声音的共鸣性、一致性,使得舆情作用成倍放大,推动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转为公共议题,并借助‘两会’迅速反映到中央决策中枢。这有助于推动中央政府对公共问题的高度重视,促使政府的公共政策与民众价值取向的趋同性”[9]。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问政”不仅能够拓宽汇集民意、凝聚民智的渠道,更具有改善政府治理结构,建立长远有效公共政策体系的意义。

3.张楚楚从微博问政的语言特点方面指出了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平易近人不乏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参政议政者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也让民众对以往那些总是略带艰深的政策理解起来更为简单”[10]。

4.刘国峰分析了微博问政在健全民意反映方式方面的作用:“传统的民意反映方式多是抽象的、精英的、框定的,相较而言,微博对民意的反映则是具体的、零碎的、全景的、甚至可以是世俗的,微博能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记者考察民意的平台,既弥补了传统媒体对舆论反映的不足,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意见的汇集和对社会决策的考量”[11]。

5.蒋东旭、严功军从微博问政提高民众参与政治有效性的角度指出:“以往被精英阶层所掌握的话语权得到了下放,普通民众也可以用只言片语传递自己的想法,用相互的转发形成合力,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掌控局面有可能被打破”[12],同时指出微博问政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也具有积极意义:“微博问政是网络新媒体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和加强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传播形式,其出现和传播势必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步和公共领域的构建”[13]。

6.李丹丹和孔祥刚以公安微博为例,概括了微博问政在“拓宽沟通渠道、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引领主旋律、影响网络新阵地”,“成为一种新的公关手段、‘聊’出警民关系新格局”,“微博聚人气、打造公安品牌”[14]方面大有作为。

7.余伟利侧重研究了微博问政在“两会”中的作用,指出微博问政“给中国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应该被视为‘两会’更加开放和民主、政府政治沟通更加有效的例证”[15]。

上述观点表明,就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方面而言,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微博这种新颖便捷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式,调动了百姓参与公共事务、共商国是的积极性。

三、微博问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郭昭如和刘国峰都注意到了微博问政中民意的被代表问题。郭昭如指出:“我国互联网整体使用仍呈小众化态势,农村网民数量相对来说较低,在网民群中也是少数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0%,西部地区为21.5%;城市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2.2%,农村网民占27.8%[16]。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网民基础决定言论权重,网民阶层决定言论走向。“网络发展的‘数字鸿沟’,客观上制约了网络舆情反映民意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这在以白领和媒体人为集中使用群体的微博中体现更为明显”[17]。这些群体的关注视野难免带有偏好性和局限性,使得一些被排斥在关注视线之外的社会弱势群体,更加面临新的“边缘化”和“失声”困境。刘国峰也指出:“微博上体现的舆情和民意也不是社会民意的全部,中青年群体、学生群体的意见表达可能占多数”[18]。

2.薛宝库从政府行政能力不足的角度指出了微博问政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网民认为,他们很多意见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正面反馈,有些留言甚至还有敷衍塞责的味道”,“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对于网络留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不认真,造成网民对于‘网络问政’的不信任”[19]。“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在对待网络民意时反应迟滞、僵化、落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0]。

3.蒋东旭、严功军对微博问政中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进行了研究:“网民也存在着集群行为,当一种错误的声音通过网络迅速放大汇成舆论时,往往会把真相所掩盖,甚至会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21]。现在的网络尚缺乏足够的秩序和监督,一些网民反映民意实际是在发泄不满和私愤,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同时指出微博“这种碎片式的语言会扼杀我们思维的深度”[22]。

4.杜惠清以人大代表热捧微博的现象为切入点,引用了广州某评论员话说:“对于2010年流行的微博现象,如果代表委员们只醉心于议政工具是否能赶得上网络的升级换代,那么,微博问政也可能如此前‘两会’后就长期休眠了的问政博客一样,只是一股虚热”[23]。同时,余伟利也指出:“2010年‘两会’社会热点此起彼伏,转换很快,令人目不暇接。而与此同时,也让人对‘两会’期间的主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有所削弱。通过微博,‘两会’第一次几乎实时地被公开‘围观’,并被评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公民在这种重大政治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从政治传播的公众参与层面考量,微博问政的形式还是大于内容”[24]。谁在问政,怎么问政,效果如何,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学界从微博问政活动的媒介(微博)的特性、微博问政的主体(网民和行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认识和研究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从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畅通现实生活中的问政渠道、体制机制上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方面深入研究的比较少。随着微博问政实践的逐步深入,由微博问政带来的网上与网下的问政渠道畅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

1.黎福羽从“解决网络问政机制问题”、“抢占政治传播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促进言论自由、兴利除弊”、“科学引导规范、增强微博用户的道德自律意识”[25]五个方面对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2.郭昭如指出:“能否准确把握网民情绪将决定‘微博问政’的科学性”、“能否合理定位渠道作用将决定‘微博问政’的长效性”、“能否有效改善环境制约将决定‘微博问政’的充分性”[26]。

3.张楚楚从政府如何适应微博问政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政府要高度关注这些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时刻关注技术发展新动向及舆情发展新走向,充分发挥微博在推动民众参政议政、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27]。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微博问政’的各种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进行理性的思辨,匡正谬误、合理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实现善治、共享和谐”[28]。同时指出,微博问政“不能有问无答,更不能一味靠删除等手段封堵来自于公众的声音”,对于公众的提问,甚至于质疑,“都应当及时有效地回应”。

4.杜惠清从提升微博问政实效的角度,指出网络问政只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渠道,既不能代替实地调查,也不能代替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政府应广开渠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网络问政’是个双向互动过程,它的主角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网民,既需要网民理性地问,也要求政府官员真实、真诚地答”。“建议更多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心为民众诉求代言”[29]。

上述研究对如何推进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操作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微博问政毕竟刚刚起步,能否达到人们预期,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1][7]黎福羽.“微博问政”的表现及发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7).

[2][10][27][28]张楚楚.让“微博问政”成为警民沟通的“直通车”[N].中国公安报,2010-10-21(3).

[3][4][12][13][21][22]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4).

[5]张晋升,黎宇文.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J].中国记者,2010,(4).

[6]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8][25]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J].领导科学,2010,(8).

[9][16][17][26]郭昭如.微博“网络问政”新路径的热与冷[J].上海信息化,2010,(6).

[11][18]刘国峰.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J].中国记者,2010,(6).

[14]李丹丹,孔祥刚.从传播学角度看“公安微博热”的现实意义[J].今传媒,2010,(1).

[15][24]余伟利.从博客到微博: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J].现代传播,2010,(6).

[19][20]薛宝库.网络问政:地方两会的一个新亮点[J].吉林人大,2010,(3).

[23][29]杜惠清.“全民互动”议两会[J].国际公关,2010,(6).

D630.1

A

1009-6566(2011)04-0086-03

2011-04-05

魏 楠(1986—),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政治参与。

猜你喜欢

问政民意网民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