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伦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1-08-15易想和

天中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塞罗伦理老年人

易想和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老年伦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易想和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老年伦理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伦理问题之一。构建老年伦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我们必须立足传统孝道文化之精髓并积极借鉴西方相关思想的有益养分,深刻思考老年伦理的主要内容,深入探讨老年伦理的基本原则。

老年;老年伦理;伦理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老年伦理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伦理问题之一。

在国外,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便提出了老年幸福论。在国内,老年伦理思想源远流长,从《孝经》到《二十四孝》,从“乡饮酒礼”到“千叟宴”,无不包涵着尊老、敬老的孝道思想。历朝历代,无不把崇老、敬老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注经入法,并由统治阶层大力提倡[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些学者在老年伦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穆光宗教授关于老年精神赡养问题的研究,廖小平教授关于代际伦理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老年价值、老年生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理论见解,对我们的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拟探讨老年伦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老年伦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有无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的大小是老年伦理研究所必须追问的必要前提。老年伦理研究不仅关乎老年问题的解决,是现实的重大伦理问题,而且关乎老年伦理之合理性、正当性与公平性的实现。因此,老年伦理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学术价值:

1. 诸学科理论创新融合的意义

老年伦理研究既涉及哲学、伦理学,又涉及人口学、政治学,甚至还涉及法律,是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藉此而言,老年伦理研究具有诸学科理论创新融合的价值,将极大地拓展伦理学、人口学的研究视域,具有学科拓展的意义。学界在具体研究老年伦理过程中,必将遵循“多学科融合”的思路,结合文献、调查、网络、案例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2. 汇贯中西,借鉴古今的意义

为了探究老年伦理的本质,必须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历史深处,详细分析古今历史上各民族、地区关于老年伦理方面可资借鉴的做法,评价其成功与失败,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分析其本质与内涵;必须把触角深入到西方老年伦理的研究与实践层面,从而真正把握其意蕴。

二、老年伦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研究老年伦理的指导方针及基本的理论视角。研究中国老年伦理问题,既要立足本国传统孝道文化之精髓,又要积极吸取西方思想之精粹,从而博采众长,融贯中西,形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老年伦理研究范式。择要而言,当代中国老年伦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儒家孝道思想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深受殷商“奉先思孝”的影响,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主张用“孝”来维护亲属与血缘之间的关系。孝道思想是老年伦理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生育与赡养两个方面:

生育方面,儒家所主张的核心孝道观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卷七《离娄章句上》)、“传宗接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儒家认为,子女若要行“孝”,就必须“偏男生育,多生多育”,以延续家庭的“香火”。因此,在儒家看来,骂人“断子绝孙”是最为恶毒的人身攻击之一,若老年无子或中年不育,都是被人看不起的。

赡养方面,中国人主要依靠家庭这一载体来解决老年赡养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行以血缘和地缘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的生老病死、生产、生活均以家庭为中心展开,养老以家庭模式为主。因此,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非常强调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要真心实意地赡养父母,对父母要抱有敬重之心,否则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今之生者,足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今天,我们研究老年伦理,就是要汲取传统孝道思想的精华,摈弃其糟粕,挖掘“孝”的时代新意,从而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2. 西塞罗老年幸福论

西塞罗是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的哲学家,其探讨老年人幸福问题的基本论点是德性幸福论。他在《论老年》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其老年伦理思想。

西塞罗指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如青年人,但不能据此就说老年人不健康。老年阶段并非无所作为,年老并不意味着理智创造的缺失。因此,决不能因为老年的到来而使老年人不能参与工作与学习。

在西塞罗看来,老年人寿终正寝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好事。因此,老年人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既不能对自己的余生过分地留恋,也不能无故地放弃,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年人对生与死都持一种乐观的态度,那么老年人甚至比年轻人更自信、更勇敢。正是因为老年人对于生命与死亡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老年人无所畏惧[2]。

人就是这样,你越忸怩磨不开,他越上脸,你勇敢地迎上去,他倒先怯了。她这样大方地一说,加上巴克夏在中间神乎其神地一宣传,“猴子们”一阵交头接耳后,不敢放肆了,都规规矩矩坐了下来。

总之,在人们对老年人的价值与作用仍存在误解的今天,西塞罗提倡的乐观、积极的老年伦理观,对于老年伦理的研究与建构,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3.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区别。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表明:把握与实现人的本质离不开具体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老年人的社会关系与其他人口群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将老年置于人生发展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从老年人与其他人口群体不同的、特殊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伦理,

此外,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主张“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134因而,自主与自为、自觉与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必然也是老年人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老年人,让他们自主、自觉、自由地充分发挥主体性,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老年伦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于解决中国现实老年问题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研究老年伦理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

三、老年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老年价值

“这个老不死的”,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对老年人的评价。“老了,不中用了”,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年青人在人才市场上碰得头破血流之后,纷纷抱怨老年人占据了原本属于他们年青一代的职位;而老年人在退休后急剧的社会角色转变中,又不断指责社会及晚辈未能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认同。在巨大的失落中,他们或哀叹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或认为自己遭到了社会的遗弃与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与关怀。其实,这都是如何看待老年人价值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社会如何看待老年人?老年人如何看待自我?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因此,每个社会群体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应共享社会发展的既得成果、共享生存资源、共享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老年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年人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年人有着独特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老年人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培育了下一代,实现了人种的延续与人类文明的传承。

对年青人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老年人也是人,对老年人予以支持和尊重,不仅是尊重人权的体现,而且符合伦理的公正要求。善待和尊重老年人,其实也就是在善待和尊重自己,因为今天的年青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文明进步的民族与国家无不尊重老年人。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尊老、崇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正确看待老年人。对老年人自己而言,既不能因年老退出劳动领域就感到失落和空虚,又不能因年老就自以为高人一等,倚老卖老,自以为付出了大半辈子,理应索取更大的回报,而应该积极对待生活,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年老,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 老年生死

老年不仅意味着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死亡。如何正确把握生死二者的关系?如何看待死亡?这也是老年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生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西方哲学必须讨论的问题之一[4]。生与死是人类最难以决断的决策之一,它是人们理解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各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关键。西塞罗曾作出了这样的阐释:“如果一个老年人活了一辈子还不知道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他肯定是一个老糊涂。”[5]32在西塞罗看来,死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灵魂被彻底的毁灭,另外一种是灵魂得到永生。他说:“如果是前者,我们完全无所谓,如果是后者,我们甚至求之不得。”[5]32―33因此,死亡并不可怕,有生便有死,人的生命总是在肯定与否定的交织中前行,生命既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结束。人到老年,生命消亡,不过是生的必然归宿,也是生命日积月累最终质变的体现。因此,应树立一种豁达、乐观的老年生死观。

3. 老年代际

老年代际是指老年人与各代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家庭规模的演变,老年人与其他各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消费理念、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分歧和冲突越来越严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代际关系是当前老年伦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老年责任伦理思想是老年群体处理代际关系的圭臬。老年人在处理与各代的伦理关系时,更多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各方面对子女(包括孙子女)不计回报的付出,在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尽量实现自立,采用老年人自养或老夫妻互养,以减轻子代的赡养负担[6]。在“责任伦理”思想的指导下,老年人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更多采用了宽容与理解的态度。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子女的赡养负担,主观上又提高了代与代之间的认同感、接受感和满意度,因而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在家庭中与子女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和谐、温馨的代际关系的建立。但真正的、科学的老年伦理,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平等的,在处理代际伦理关系时,决不能只强调老年人的牺牲与奉献,而忽视子女的责任与义务。研究老年伦理,必须注重平等、和谐的老年代际伦理的构建。

4. 老年婚姻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当今相当一部分老人的婚恋模式相当特殊。他们谈婚论嫁时,或遵父母之命,或守媒约之言,或因政治等种种原因而结合,真正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少之又少。这种婚前无爱、婚后无情的婚姻,导致他们经常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碰撞,在传统约束与追求自由之间徘徊。在思想不断解放的今天,有些老年人追求真爱、大胆重组婚姻,我们应该理解。老年人再婚不仅意味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是老年人自我意识觉醒及老年权利得到主张的表现,而且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孤寡老人的社会问题[7]。但我们更提倡在婚姻家庭稳定的前提下去追求和创造老年的幸福婚姻。须知爱情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爱情才是维系和创造老年幸福婚姻的关键。只有真正有爱的老年婚姻,彼此才会相互慰藉,相互依存;才能实现家庭的稳定,提高精神养老的质量;才是老龄化中国必须建立的新型老年婚姻观[8]。

5. 老年闲暇

闲暇是指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从事非经济活动的时间。老年人退出生产劳动领域后,必将在闲暇时间里渡过生命的最后旅程。老年人拥有何种闲暇观,将决定老年人拥有何种程度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人的闲暇观念及闲暇态度,对于认识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老年闲暇无疑是当今老年生活的主题,也是老年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显著区别。老年人口退出生产领域后,因自主支配时间相对宽裕而最能充分享受自由,他们的闲暇生活主要以体味生活的旨趣、追求真、善、美为主。因此,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追求高雅,不能过于庸俗、单调、枯燥、低级。老年人应该能够通过真正有品位的闲暇,使晚年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从而赋予生命以真、善、美的伦理意蕴,真正老有所乐。

四、老年伦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尊重原则

尊重既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最底线的伦理原则。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而尊重则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尊重对于人们进行人际交往,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老年人而言,尊重的基本涵义主要是指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权利。在我国,尽管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目前,淡漠亲情、轻视和虐待老年人的现象仍层出不穷。因此,要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首先,老年人要学会尊重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到不暴不弃、不倚老卖老;其次,要倡导尊重老年人的风气,教育年轻人尊重老年人。

2. 平等原则

平等是哲学领域永远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老年伦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涉及的是人类社会关系中同等地相互对待的理想生活状态,是指人们在地位、身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等同性,它以人的自然的、社会的类同一性为先在生成基础。许多思想家认为平等是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平等原则要求老年伦理的主客体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贫富、高矮,都要一视同仁,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与老年人的交往中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老年人的权威与尊严。

3.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用作为主体的眼光去审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思考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应如何”的理性原则。人的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属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老年人是老年伦理的主体。老年人通过“自为”与“自律”实践主体性原则。所谓自为,是指老年人挖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才华,释放自我价值,充分发挥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老有所为;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老年人明白何以为老以及何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年青人懂得何为尊老以及应该怎样尊重老人。

[1]朱尧耿,易想和.老龄化社会的农村老年伦理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8(3).

[2]徐奕春.西塞罗的老年幸福论[J].道德与文明,1999(5).

[3]黄克剑.人的本质初探[G]//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路晓军.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5][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杨善华,贺常梅.家庭养老能否承受老龄化挑战[J].老年文摘,2005(2).

[7]徐勤.社会转型中的老年婚姻透视[J].中国社会工作,1998(3).

[8]吴涯.中国老年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 叶厚隽〕

Seve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Old People

YI Xiang-h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Old people issues have become global in the sharp period of social turning. Their ethics is also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ethical questions. Build elderly ethical not onl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but great value of practice. Therefore,we must bas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of filial piety and positive thoughts of western relevant beneficial nutrients to discuss and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lderly ethics.

elderly; elderly ethics; ethics research

B82

:A

:1006-5261(2011)01-0050-04

2010-09-19

湖南省社科联基金项目(602012A)

易想和(1978―),男,湖南汨罗人,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西塞罗伦理老年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漱石:西塞罗小传
坏毛病中的小善举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坏毛病中的小善举
西塞罗掏鸟窝